关于包拯的小故事?关于包拯的小故事30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340

包公的小故事二十字

包拯吃鱼的故事

关于包拯的小故事?关于包拯的小故事30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昨天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包拯的小故事有哪些

1、包公审乌盆

扬州商人李浩,从外地赶回家乡与家人共度中秋节,途中遇见卖缸盆的人丁干。丁干见李浩身怀巨款,把他骗回家,一斧头杀之,与邻居江万里合力将尸体焚毁。

与陶土混合制成乌盆,翌日,丁干将乌盆卖出,被书生王进购进。书生把乌盆带回,突见盆中之水变为血水。李浩鬼魂更现身向王进诉说冤情,并请他代向包拯告状,王进允之。

李浩请王进将其魂魄带回家,与此同时,乌盆往开封府寻冤之说也传遍镇上。江万里闻之甚为惊恐,与丁干商量,欲杀王进灭口,夺回乌盆。江万里欲杀王进时,李浩现身相救。

江万里慌张逃走,并遇浩之妻云娘。李浩回到家中,见到妻儿不禁悲从中来,相云娘述说相思之苦及遇害经过。云娘与王进带乌盆到开封府鸣冤,可惜,李浩鬼魂为二门神所阻。

不得入内向包拯现身陈冤,包拯谓二人之说为一派胡言,不受此案。乌盆伸冤一案成城中佳话,卖乌盆的魏老板前往丁干处探问并怀疑他与命案有关,希望拿些好处,丁干对他杀念骤起。

包拯对此案亦感诧异,派张龙赵虎访查。但魏老板夫妇已被杀害,只剩血刀一把。包拯下令各路人马全力侦查此案,展昭暗中查探,觉得烧乌盆的丁干及江万里嫌疑最重,包拯下令速拿审问。

另一方面,丁干等人到王进处欲取回乌盆,王进坚决不透露云娘母子下落。怎料一日,王进到云娘家时,丁干也尾随赶到,挟持小孩要回乌盆,幸李浩施法吓走丁干。

云娘再带乌盆夜往开封府,李浩终能现身申明冤情。丁干与江万里起冲突,把万里杀掉并逃难,庙中遇云娘母子。

丁干向云娘请罪,希望能一笔钩销,此时,开封府众人出现,所见其自述罪过,立即缉拿归案,并以大铡候刑。

2、两个女人抢小孩的故事

宋朝初年,在河南的王庄,李家和刘家的媳妇在同一天都生了一大胖小子,两个孩子长得有点象双胞胎。可是李家的孩子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

李家两口子悄悄的把孩子埋在自家的后园子里了,不让左临右舍知道,准备找机会把刘家的孩子偷来。一天机会来了,李家媳妇趁刘家媳妇上地,偷偷地把孩子抱回了自己的家。

刘家两口子和乡亲们在周边各庄找了两天,不见孩子的踪影。第三天上午,刘家媳妇去李家串门,一进屋发现在摇篮里睡觉的孩子正是自己家的孩子。

两个女人为了争夺这个孩子在屋里打得头破血流。一个老者建议她们去开封府找包公给断。两家人带着小孩来带了开封府。包公升堂断案,两家都说孩子是自己的。

但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这时包公发话了:“你们在大堂上抢孩子吧,谁抢去孩子就归谁。”两个妇女开始抢孩子,一人拽小孩一只小胳膊,刚一用劲小孩大声哭叫。

刘家媳妇马上松了手,孩子被李家媳妇抢了去。这时,包公惊堂木一拍,“大胆李氏,你偷刘家孩子,还不从实招来。”包公见大家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他。站了起来说:“你们想一想。

一个多月的孩子,嫩骨头嫩肉的,他的亲妈妈能舍得使劲拽吗?使劲抢去孩子的妈妈一定不是亲妈妈。”这时就听堂下李家两口子说:“我们认罪了,孩子是我们偷的。”

3、小友钱包被偷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

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

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

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

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

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

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

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

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

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

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

大声地说:“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

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偷钱的贼大概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

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谢谢!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

4、包公阴阳判

在京城大街上,一名身穿蓝色衣服的男子紧追一名女子,该女子在开封府的门前中箭,被府内的人得救。展昭上前追那名蓝衣男子,发现那名男子和另一名女子正在打斗。

该女子名为九奶奶,是当时震远镖局总镖头妻子的丫鬟。九奶奶在江湖中受到何路英雄人士的敬仰,威望很高。而那名中箭的女子名为张怡芬,是神算子的弟子,也是九奶奶所要找的人。

蓝衣男子再一次进开封府行刺张怡芬,被展昭等人救下。在危急时刻,蓝衣男子使出暗器竹蜻蜓脱身,当年的震远镖局总镖头就是死于竹蜻蜓,可见竹蜻蜓的威力。

该名男子名为阿星,是枢密院的人,也是禁军指挥官。他与文耀庭是同门师兄弟,并受文耀庭的差遣,曾经联合将魏总镖头杀死。文耀庭怕事情被抖露出去,于是将阿星杀死。

张怡芬已经料到阿星会被杀死,于是说出自己中毒箭而没有中毒的原因:当年她的师父被人杀害,毒药天绝散被偷,放在竹蜻蜓上的毒药就是这种剧毒。

因为他喝了师父的神仙露。所以百毒不侵。后来他来到洛阳以算命为生,遭到阿星的追杀。最后张怡芬被九奶奶留下,让她帮忙寻找震远镖局唯一的传人。

5、杀牛破案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

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那名老农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马汉,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人们都蒙了,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

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倒是你,为什么把农名家牛的舌头割了。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农名的事件从实招来。

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

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

关于包拯的故事(包拯清廉无私的三个小故事)

包拯为官三十年,不仅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处理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员,而且也办了许多为民请命、兴利除害的好事。

他的一生对清廉极为重视,不但毫不留情的反对朝野一切奢侈浮华之风,而且自己身体力行,认为这是为人做官的根本。

此篇内容,本人就从三个小故事入手,来给大家讲讲包拯在合理断案、清廉无私及对人对己三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事迹。

△包拯剪纸画

——端州知州包拯“不持一砚归”

包拯的廉洁在当时是有名的,史书上记载了他不少这方面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就发生在宋仁宗初年,包拯任端州知州的时候。

端州(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自古以来就出产一种名贵的石砚,叫作端砚。端砚和山东的鲁砚、安徽的歙砚、江西的龙屋砚,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砚;而且在这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为贵。

制作端砚的石料颜色漆黑发亮、细润如玉,不仅晶莹细腻,而且在磨墨时毫无声响。早在唐朝初年,端砚便已闻名全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有“端州石砚人间重”的名句。

△端砚

关于端砚还有一个颇有趣味的传说:

说是在唐朝的时候,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在考试的那一天,京城长安突然天降大雪气温骤减,考场内应试的考生们的石砚中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这个梁举人砚里的墨汁没有结冰。

可是,当他用完石砚中的墨汁时,文章还没有写完。他就想再倒一些水来研墨,可发现水壶里的水也结了冰倒不出来。梁举人十分着急,用两手捧着祖传的宝砚轻声呼唤:“砚啊砚,家里人说你是祖传的宝砚,如今你宝在何处呀!”

没想到话音刚落,只见砚池中就挂上了一层小水珠。梁举人见此情景,心中一动,赶忙拼命的向砚池中呵气,不一会,砚池中竟然积下浅浅的一层水来。梁举人大喜过望,连忙研好浓墨奋笔疾书,将文章写了个花团锦簇一般的精彩绝伦。

这场考试下来,别人都因天寒墨冻而搞得狼狈不堪,梁举人却因宝砚的帮助高中会试的第一名。

后来,这件事让皇帝知道了,专门派了宫中的大太监去端州选石制砚。从此,端砚成了贡品,产石的地方平时由太监和官府派兵守护,不准外人擅自开采和制造。因此,端砚在民间又被称作皇砚。

到了北宋年间,皇宫里每年都要从端州挑选一些上好的石砚,有些留在宫中供皇室使用,有些作为赏赐送给公卿大臣。当时京城中的权贵、大臣、豪门、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端砚也就成了端州地方官结交权贵、讨好上司的敲门砖。

特别是端州的知州,不论哪一任上来,都要向民间的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目大好几十倍的端砚,有的还把不易得到的上好端砚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

包拯到端州上任之后,到处张贴布告,命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只向州衙交纳进贡的端砚,端州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如数收取,不许额外多加一砚。

包拯是说到做到,首先自己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当他在端州三年任满,调中央任职时,连一方端砚也没带走。包拯不仅以身作则,用端砚政策打击了官场上奢侈浮华的风气,也实实在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国为民都是大大的好事一桩。

——包知县智断牛舌案

这个有趣的小案子发生在包拯做扬州府天长县知县的时候。

有一天,县衙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老农叫刘全。他申诉说有人把他家耕牛的舌头给偷偷割掉了,请知县老爷为他作主。

包拯听了后就问他知道是谁割的吗?

刘全答:“不知道。”

包拯问:“你猜想一下会是谁呢?”

刘全答:“猜不到。”

包拯问:“你平日里有什么仇人吗?”

刘全答:“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庄稼人,哪有什么仇人呀!”

包拯又问:“那么,你最近和什么人闹过别扭或吵嘴争斗过吗?”

刘全说:“从来没有呀!”

大堂上的衙役们听到这,都忍不住偷笑起来,他们心想,一个糊涂老头遇上了个糊涂老爷。一个什么都不知道,就来告状;一个啥也问不出来,还一个劲地问。

这时,包拯沉思了一会儿,就对刘全说:“那你就先回去把那头耕牛杀了吧。卖了肉和皮,你还能得一些钱。”

刘全有些迷惑不解,他问道:“朝廷的王法不是不准百姓们私自宰杀耕牛吗?”

包拯对刘全说:“你的牛不是已经残疾人了吗?再说是我让你杀的,怎么能算私杀呢?你回去就按我说的办,但是不许对外讲是我叫你杀的,你要是不听话说了,引起什么麻烦,我可就不管了。”

刘全听了后,喏喏连声的离开了县衙门。

第二天一早,县衙又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农民,这个人是告昨天那个叫刘全的私杀耕牛的。

包拯立即差人把那个牛主人刘全传来县衙,刘全来了后,包拯就指着今天这个告状的人问:“你认识这个人吗?”

刘全答道:“都是一个村的,还能不认识。”

包拯问:“你和他有过什么交往吗?”

刘全答:“也没什么,只是他前年借过我一点钱没还,最近我向他催讨过几次。”

包拯问:“那他还你钱了吗?”

刘全答:“催了几次才还的。”

包拯又问:“你俩还有别的交往吗?”

刘全说:“再没有其它的了。”

这个今天来告状的人看到县太爷不问私杀耕牛的事,一个劲地打听他俩的关系,感到心里有点发毛,正两眼发直的仔细想着这里面的蹊跷。

突然猛听见惊堂木一响,县太爷包拯大声喝道:“你这个刁徒!怎么心地如此狭窄?你借了他的钱,理应归还;即便一时还不上,也应请求宽限。为何悄悄割了他家耕牛的舌头还不算,又来告他私杀耕牛,你想害他吃官司吗?”

这一下,可把今天来告状的人吓坏了,连忙趴在大堂上连连磕头求饶。包拯念他还肯认罪,没有怎么再责罚他,只是让他回去后赔偿牛主人刘全一些钱,帮人家再买一头耕牛。

这两个乡下农民走了后,只剩下县衙里的人还站在那里发呆,他们实在弄不清包拯是怎么判定今天来告私杀耕牛的这个人,就是割耕牛舌头的人?于是,有人便上前请教包拯判定此案的思路。

包拯笑了笑说:“其实这个无头案子也简单。首先,割人家牛的舌头,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我昨天一再追问牛主人刘全有没有仇家或者与他闹别扭的人,谁知那人太老实,就是想不出来。”

包拯接着说:“因此,我估计这件事的起因一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一点小事就割人家牛舌头的家伙,一定是一个心地狭小的人。所以说,此人一定还会注意牛主人发现牛舌头被割后的反映,当他看到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一定非常关心告状的结果。”

“于是,我就故意让牛主人回去杀牛,引诱他来告状。此人果然来了,但我还不能肯定就是他,所以马上把牛主人传来问话。不出所料,他俩之间不仅认识,还曾有几次讨债的事,这样我就有了九分的把握。”

“最后,趁着此人作贼心虚,还没有想出新花招的时候,猛然喝问之下,他便慌了神,就不得不招了。”

包拯言罢,县衙里的人听了他的这一番讲解后,才恍然大悟,一个个拍手叫好。没过多久,天长县包知县智断牛舌头案子的故事不胫而走,处处都有人们在谈论和传播。

再后来,包拯做了北宋朝廷很大的官,处理了许多的疑难案件。但是,不论是写历史的人,还是写戏剧、小说的人,都忘不了记录上这个小小的,而又是包拯真正审理的第一个案件牛舌案。

——清廉的包拯和他的家训

包拯一生为官三十年,对清廉极为重视。在这方面,他对人、对己、对家属都是要求极严。他的很多意见和举措,就是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实用和有效,以及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崇尚节俭,禁用金饰

包拯一贯反对朝廷士大夫阶层那种讲穿戴、摆阔气,争相浮华的坏风气。他在担任天章阁大学士、负责谏院的时候,曾给宋仁宗上过一篇题为《请断销金等事》的著名奏疏。

在这篇上疏中,包拯坚决要求朝廷重申禁止各级官吏、商贾富室和全国百姓,用金子做各种用品、玩物及衣帽的装饰。他主张对违反禁令的人和私自制造金质装饰品的工匠严厉处罚。

包拯还指出,宋真宗在位的时候(公元998年—1021年),由于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几十年间朝野上下从无敢用金子做装饰品的事情发生。他认为这是宋真宗皇帝“躬行俭德,以化天下”的英明之举。

而近些年来,官僚士庶之家是竞事浮华,衣服首饰、土木玩物等用品上镶金带银之风盛行。这样发展下去,不仅大量浪费国家金银,而且有伤天下教化。

包拯认为,明令禁止用金子做装饰,对上是光大了先帝(宋真宗)崇尚节俭的美意,对下是禁绝了朝野的奢侈之风。

△包拯塑像

&禁止各级公务人员用公款做生意和消费

另外,包拯还多次上书,要求禁止朝廷各级官府和相关官吏借用种种便利勒索民财。

包拯在《请罢天下公用回易》的上疏中,对于朝廷允许各州、军一级的地方官府用“公用钱”(大约相当于今天地方政府的行政费用款,也就是公款)做买卖一事,提出了反对意见。

包拯在这篇上疏中说,自从允许全国各州、军用“公用钱”做买卖以来,各地方政府不管路途远近,也不管是不是国家禁运的货物,均凭仗官府势力到处贩运。

为了牟取暴利还常常禁止民间商旅做买卖,把官府自己的货物硬行配给百姓或强行售给商户。这种“盘剥小民,阻绝商旅”的做法,使国家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让国家税收因此而骤减。

包拯一针见血的指出,各州、军的“公用钱”数额并不少,如果真正用于正常的办公、奖励官吏、犒劳军队、迎送宾客的话,是还能够有所剩余的。问题是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小人,为了个人的私利,用大量的“公用钱”去巴结权贵、讨好上司,如此行事的话,那有多少“公用钱”也是不够用的。

他强烈要求朝廷明文禁止用公款做买卖,禁止请客送礼,尤其要刹住官员之间互赠马匹、绸缎等贵重物品的不良风气。

包拯在《请止绝三番索取》的上疏中,还对朝廷中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在迎送番邦使臣的沿途过分铺张浪费、任意向地方百姓勒索牛、羊、鸡、鸭、鱼、兔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指责。

当时,北宋王朝的北部有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比较强大的国家政权,北宋王朝和北方三个民族常有使节来往。包拯在一次受命伴送契丹使臣回国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沿途勒索、大肆铺张的状况。

包拯非常气愤,他认为这种骚扰地方的行为,不仅危害百姓,增加地方的负担,并且有损国家的体面。他还为此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办法,要求以后接待北方几个民族使臣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办事。

△包拯墓

&包拯的家训,让后世人深思

包拯不但毫不留情的反对朝野内外一切奢侈浮华的风气,而且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对自己家族亲属的管束也是十分严厉的。

包拯曾写了一则《家训》,将其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面墙壁前面。

《家训》的全文如下: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一生做了这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死后受到百姓们的怀念。当时,他的家乡合肥兴化寺有一个和尚提出把包拯青年时期寄居读书过的兴化寺改建为包公祠,以资纪念。

于是,这个和尚去向州官请示,州官说:“当之无愧”;去向州里的学者们请教,学者们讲:“理应如此”;去向当地百姓们询问,百姓们吹呼道:“早该这样办了!”

包公祠建成以后,当时的合肥太守张环在《孝肃包公祠堂记》的碑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就是:“他的功绩和好处用不着多说了,就说一个人死后,自己家乡的民众齐心为他建立祠堂,这难道是件容易的事吗?”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则删。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