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黑山二人转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二人转“报山名”谁知道台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二人转有哪些流派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二人转“报山名”谁知道台词
神调--《报山名》
咱们说的是,说的是,
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
十家都有九家锁,就有一家门没关
鸟奔山林虎奔山,喜鹊老呜奔大树下,家雀哺鸽奔房檐
行人的君子奔旅店,耍钱的哥们上了梁山
帮兵我家此地,头顶着天,一步两两步三三三就转到台前
来到台上往下观,看热闹来的真全
我给大家没有别的唱,唱唱一段东北的二人转神调大全
咱们说的是在左手拿起来文王鼓,右手拿起来二狼神的竹芥鞭
文王鼓驴皮幔,里边栓上横三竖四八根线,四根朝北,四根朝南,这四根朝北安天下,四根朝南定江山,上面还有一串铜钱,有乾隆,有道光,乾隆道光配开元
这把鞭是好鞭五彩飘带上边拴,打一下颠三颠,打三下颠就颠,梁山一百单八将,打了一百单八鞭,这把鞭是好鞭要是赶山山就动,要是赶海海就干,这把鞭今天落到我的手,烧香打鼓把神搬
老仙家你要来俺也搬,你不来我也搬,搬到来年三月三,搬地那王母娘娘懒的赴蟠桃会,搬地那九天仙女下了天
下了天找夫男就把男的被窝钻,不到三年并二载生下几个女夫男,搬地小学生不把那个学来上,搬地工人不上班,搬地农民不把那个地来种,搬地做买卖的不愿意去挣钱,直搬地那小寡妇三更半夜犯了瘾两只眼睛泪涟涟
帮兵我拿起了这把鞭打鼓一敲响叮当,听我请请狐黄两家兵,一请狐而请黄,狐黄两家到联营狐老太爷上边坐,狐老太奶陪拌正
狐老太爷快发兵,你把那狐家大兵叫七灯
什么狐天正呀狐天红呀狐天黑呀狐天龙呀狐翠花狐翠苹一溜小跑到联营,老仙家出古洞离深山举目留神把天观,要是晴天驾云斗,要是阴天驾风旋
驾云斗驾风旋说明老仙家道行全
老仙家出古洞离深山奔营盘,在中间还有那三道狼牙三道关
三道狼牙有人守三道狼牙有人看
头道狼牙头道关秦琼敬德守此关,秦琼神把头抬里神放进外神来,
老仙家呀`````````往前走用目观过了二道关来到了三道关,三道关有人守灶王老爷来当班,灶王爷把头抬你偷偷地把老仙家让进来
老仙家出古洞离深山到了营盘
首先把你的家乡住处报一番,或住南,或住北,或住湖广和大连,或住岭,或住山
要说山就说山我这简简单单报一番,
大黑山,小黑山,小石顶子亮甲山,金鸡独立凤凰山,岳飞大战牛头山,五郎出家五台山,湘子出家钟南山,四川省峨眉山,山东省有泰山,辽宁省有千山,吉林省长白山,黑龙江省双鸭山,许大马棒住的是奶头山,坐山雕坐的是威虎山,世界最高山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祁连山
有天山,有横山,有黄山,有庐山,大别山,五当山,武夷山,九华山,日出日落昆仑山
宝塔山,沂萌山
北京还有个八宝山
这些山都不算太出名,最出名地还得说当今喜剧明星赵本山
我有心接接连连往下表时间等报不完,我这简简单单报一段,报好报赖希望大家多包涵,能喜欢我在这深施礼,请个安。
我祝愿大家家家都是合家欢乐,老年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生保平安呐哎咳哎咳呀。
扩展资料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
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参考资料:爱奇艺-唐鉴军,王小利二人转神调《报山名》,看看谁嘴皮子利索
二人转的发源地是哪他的创始人是谁
二人转的发源地和创始人都没有清楚的记载。
二人转(Erren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
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扩展资料: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
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
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表演载歌载舞,有说有唱,生动活泼。唱词以七言、十句为主兼有民歌体长短句,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
唱腔以东北民歌为基础,吸收了东北大鼓、莲花落、评戏等曲调,丰富多样,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高亢火爆,亲切动听。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
由于二人转脱胎于东北大秧歌,所以二人转的舞蹈全面吸收了秧歌中的浪三场、掏灯花、舞手绢、耍扇子、打玉手子(由四块竹板组成,每块长四寸,宽一点五寸,演出时一手掐两块。
因其音色清脆,有如玉石相击,故此得名。演员即可用它打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和非常复杂的花点,又可随着手腕和舞姿的变化表现各种情绪。
伴奏时,可根据剧情、词意,运用轻重缓急的节奏打出情绪或气氛来)、打挎大板等独到的技艺,具有“稳、浪、俏、哏”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人转
OK,关于黑山二人转和二人转“报山名”谁知道台词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