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三锅的故事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二锅头酒名字的由来有什么故事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三锅的故事和二锅头酒名字的由来有什么故事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毛主席抗日的故事
一、有轿车不做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
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二、毛泽东用大学问家的方式读经典
毛泽东对于一本经典和重要的书,他反复读,他还喜欢把同一个题材、同一个资料的书对照起来读。这已经不仅仅仅是读书,更像是做学问做研究了。比如说读屈原的《楚辞》,
在1959年到60年代初,他一下子要十几种《楚辞》的注释版本对照地读,他每句话都要琢磨它的解释,朱熹的解释是一种解释,别人的解释也是一种解释,他都要看,这个是一些大学问家才干的事。
三、毛泽东组建读书小组专攻大部头
德国近代有一个大军事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战争论》,毛泽东在陕北为了了解战争,就专门组织了一个《战争论》的读书小组,每一天在一块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大伙儿就各自谈自己的看法。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又组织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读书小组,而且是把党内的大秀才叫了过去,在杭州呆了两个月读一本书,为什么就是要总结里边的真理、规律。而他读《政治经济学》这本书的谈话,有人把它记录下来,之后出版,那里边有很多好的观点。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说不清我们社会主义到底处在什么阶段。我们这天熟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源于毛泽东在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个重要谈话。毛泽东说: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就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都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这要找依据。当时好多人认为,我们社会主义还不发达,这也要找依据。找来找去,之后发现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有这个观点,说社会主义有不发达的阶段,这样一说,大家才慢慢理解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四、爱民的毛主席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
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
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五、长征途中借书的笑话
在长征途中,因为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还曾闹出过笑话。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敌人的“围剿”和反“围剿”中艰难行进的,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有时候为了摆脱困境,连吃饭的铁锅都要丢掉,更不要说带书了。为了每天有书看,毛泽东只能东借西借。
有一天,红军队伍经过一个村庄,毛泽东命令队伍在村外扎好营地,然后派警卫员去村里借书。毛泽东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小王,你去村里看看有没有读书人,想办法帮我弄‘水浒’和‘三国’来。”
警卫员找了几个读书人,其中有一个私塾先生,他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好兵,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听说红军首长需要“水壶”和“三锅”用。
私塾先生二话不说,拿出家里的水壶就给了警卫员,可是,他家里实在没有“三锅”,只有“一锅”,但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一口烧饭铁锅交给了警卫员。警卫员谢过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壶和铁锅带回了驻地。警卫员说:“主席,水壶拿来了,村里人没有一家有‘三锅’,我就借来了‘一锅’。
毛泽东抬头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紧学习文化知识才行啊。
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国四大名着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不是烧水的水壶和做饭的铁锅。”警卫员听了满脸愧色,他连忙把水壶和铁锅还给了私塾先生,并说明了原委。私塾先生重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并叫警卫员带路,亲自把书送给了给毛泽东。
没想到,这位私塾先生也是一个三国迷,当他和毛泽东聊起三国的历史,听见毛泽东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以及世界形势的发展,分析得头头是道,禁不住无限感慨。他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
二锅头酒名字的由来有什么故事
名字由来
二锅头是以一种工艺为名的。
蒸酒时,需将蒸馏而得的酒汽,经第一次放入锡锅内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头”和经第三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尾”提出做其它处理。
因为第一锅和第三锅冷却的酒含有多种低沸点的物质成分,味道较杂,所以酒厂只摘取味道醇厚的经第二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故起名为“二锅头”。
扩展资料:
二锅头的影响
如今各地的白酒厂蒸酒时所采取的“掐头去尾”、“按质取酒”的方法就是沿承“二锅头”工艺原理而来的。
二锅头的历史
1、“红星”始建于1949年5月,是我国第一家国营酿酒厂。成立之初的“红星”收编了当时老北京12家酿酒作坊。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红星”生产出我国第一批二锅头酒——红星二锅头酒,并成为迎接新中国诞生的献礼酒,它是我国第一个以工艺命名的白酒产品。
3、1951年,红星商标在中央私营企业局(国家工商总局前身)登记注册,商标证书注册号为5296号,红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商标注册的企业。
4、在1965年以前的十几年时间里,红星是唯一一家生产二锅头酒的企业,其生产的二锅头酒从1949年的20.5吨,增加至1965年的530吨。
5、1965年8月,根据北京市生产委员会的关于发展北京二锅头传统产业的批示,“红星”受政府委托归口管理北京的酿酒行业,成立北京酿酒总厂,发展北京二锅头酒传统产业。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网-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被批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度百科-二锅头
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1、七根火柴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
不分点地倾泻下来。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
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
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kē)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
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
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
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
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
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
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mò)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
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
2、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
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3、巧送周副主席担架过河
1935年8月,周恩来不幸得了伤寒,病得很重。离开毛儿盖准备过草地时,毛泽东非常着急,一再嘱咐彭德怀:“周副主席不能再骑马了,要组织力量抬着他顺利过草地,不能有半点闪失。”
不料出了草地,一条水流湍急的班佑河挡住了去路,如何将周副主席担架抬过河,成了难题……红一军(原一军团)作为右路军前卫,在前面开路,彭德怀率红三军(原三军团)负责殿后。
周恩来躺在担架上随红三军行动。经过千难万险,终于走出茫茫大草地,来到一个叫班佑的地方。彭德怀命令部队渡过班佑河,等待与左路军会合,然后继续北上。
这天,红三军第11团过班佑河的时候,周恩来的担架也跟了上来。这时部队突然停了下来。“怎么回事儿?”团政委王平问道。“班佑河河水暴涨,不好过河!”侦察员报告。
“走,到河边看看!”王平来到河边,看到班佑河河面虽然不是很宽,但正涨着洪水,水流很急,给部队过河增加了难度。当地向导介绍,班佑河上原先有一座木桥,因为雨大风急。
加上木桥年久失修,被洪水拦腰冲成了两截。红军没有木材,桥架不起来。王平想试试水深,弯腰抬起一块大石头,铆足劲往河里一扔,只听“嗵”的一声,眨眼功夫,石头就没了踪影。
他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又让侦察员找来一根竹竿,系上一块石头,再往水里扔。竹竿虽随水而漂,但也基本测出了水的流速。这下王平心里有底了。
“政委,情况怎么样?能过吗?”团长邓国清从后面走上来焦急地问。“部队过河问题不大,关键是如何把担架上的周副主席抬过河!”王平显得心情有些沉重。
这可把邓团长给难住了。怎么办?王平揭开盖在周副主席身上的军毯,只见他双眼紧闭,面容清瘦,加上一脸的大胡子,比长征前瘦了许多,作为老部下的王平心疼极了。
见周副主席病情未见好转,王平焦急地把医生叫过来,问道:“你是怎么搞的,周副主席怎么现在还没苏醒?”医生说:“一路都未找到治伤寒的药,实在没有办法!”
王平恨不得自己变成华佗,马上把周副主席的病治好。邓团长见王政委急得不行,赶忙拉了拉他的袖子,小声说道:“周副主席病得这样重,我们得赶快想办法,安全地把他护送过河。”
王平这时也冷静下来,他把参谋长、政治处主任等领导找来,研究渡河方案。大家七嘴八舌,纷纷献计献策,但谁也没有十分把握。“有了!”王平一拍大腿。
兴奋地站起来对大家说:“三国时曹操的部队不识水性,把战船连在一起,虽处江河如履平地,我看现在可以学一学。”“怎么个学法?”大家以期待的目光看着王平,等待他的下文。
“因为马高大,河水淹不了,邓团长和我的马并排联起来,把周副主席的担架平放在马背上,用绑腿固定好,就像浮桥一样,可以把周副主席平稳送过河。”
“好,这个办法好!老王,只有你这个‘三国迷’才有如此锦囊妙计呀!”邓团长高兴得狠狠拍了王平一巴掌。“先别给我戴高帽子,再来合计合计,看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王平提醒邓团长。
“为保证万无一失,安排10个水性好的战士,保护周副主席,待战马靠岸时,再由两个战士接住担架,把周副主席抬上去。”邓团长一边抽着自己卷的叶子烟,一边用树枝在地上比划着。
商量妥当,邓团长下令渡河。10名身高体壮水性好的战士拉着绑腿下了河。由于水流太急,两匹马死活不往前走,急得大家又推又拉。待马下到河里,大家把周副主席的担架抬上去。
用绑腿固定好,一步一步往中间走。王平一直守护在周副主席身边。尽管他个子很高,水依然淹到了嘴巴,只露半个头出来。走到河心,水越来越急,王平的脚不时绊在河底的石头上。
一阵阵疼痛袭来。马不停地打着趔趄,王平一只手紧紧抓住周副主席的手,一只手紧紧扶住担架,尽力不让担架摇晃。忽然,邓团长的马被石头一绊,差点沉下去。
几名战士赶紧过来,将马控制住。经过艰辛努力,终于把周副主席的担架抬到彼岸。重病中的周副主席终于随大部队过河了,全团官兵比打了一场胜仗还高兴。
这消息随着机要员发出的电波,很快传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赞扬说:“我就知道王大个子办法多,把恩来交给他我放心!”
4、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
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
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政府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5、任弼时三过草地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任老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
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0.1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
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什么办法。
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和平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讲到这里,任老喃喃地说。
二过草地,鬼门关口拣回性命,第二次过草地更险,任老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1935年下半年,任老时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
来到黑水河时,便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保证主力部队过河,任老和另外30名干部战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时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对岸的只有8名。
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在睡梦中被击毙,8人很快便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任老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已经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20天后,部队走出草地,来到绥靖。
此时任老长时间休克,战友们都误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崖下的山洞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苏醒过来,挣扎着爬向河边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老竟爬了两三个小时。
当地居民郝老汉发现后将他救回了家。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便想收他为儿子。
但任老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上,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两个月后,任老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省委。
重回革命队伍。经历这一次起死回生时,任老还不满18岁。1936年7月,任老的病全好了,就在此时,队伍又从绥靖出师北上。任老带着七八名比他还年轻的战士在草原上行军。
一天夜里,一位小战士问任老,“科长,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缺衣少食。”“那能实现吗?”“肯定能”。
关于本次三锅的故事和二锅头酒名字的由来有什么故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