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名言的对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古人名句
格言、谚语、名言和警句(一)关于四个词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四个词的解释是通俗易懂的。现在摘录如下——格言: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精练,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名言:著名的话。如至理名言。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警句:简练而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二)四者之间的关系1.四者都是有一定涵义的话,四者都是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并相对固定下来的话。2.四者不同点在于,各有表达上的侧重点和特点。谚语主要强调它的出处来自名间,出自百姓之口,经过广泛流传而固定的语句;警句着重表达含义深刻生动,使人特别注意而告诫的句子,强调“警”就是使人特别注意;名言是着重从言论的知晓度来说的,它是著名的,因此名言也常说成“名人名言”,往往名言不仅言论著名,且大家一般知道这句著名的话是谁说的;格言是含有教育意义的话,和警句相似,所以一般把格言和警句连起来合称“格言警句”。(三)关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谚语”吗?严格说来,这句是名言不是谚语,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先由三国时董迂所说(见《三国志魏志》)。虽然这句话引用很广泛,但是非常奇怪,人们引用说明道理往往忽视了它的出处,所以许多人以为它来自民间,故许多人常在引用此语时灌之以“古语曰”、“有俗语曰”、“人们常说”之类的说法,连宋代大学者朱熹也没有提及此语之出处,只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子读书法》)看来,董迁之名不“著”,已经为后人所忘记,于是才把它当做了谚语。
名言警句之名人的对联
一、写孔子的对联
1.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2.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
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二、写屈原的对联
1、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三、写诸葛亮的对联
1、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
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2、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四、写李白的对联
1、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五、写杜甫的对联
1、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六、写岳飞的对联
1、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2、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
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