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杀人事件(《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原型是什么事件)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380

其实牯岭街杀人事件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原型是什么事件,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牯岭街杀人事件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真实故事吗

牯岭街杀人事件(《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原型是什么事件)

影片以60年代初台北的真实事件为背景。60年代初的台湾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浑浊的空气里也流动着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绝望的情绪笼罩在城市上空。来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着他们各自浓重的口音,山东话,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在这个城市奔波忙碌着。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了一个个被人们称为“眷村”的小村落,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小四、小明、小马、老二、小猫王、飞机、滑头、小虎、小翠……他们成长着,并且拉帮结派地出来混,“小公园帮”和“217眷村帮”逐渐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头。

在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1949年从大陆迁来台北。家里共有5个孩子,大姐为了帮父母承担家庭重担,放弃出国的愿望;二哥和小四一样,沉默寡言;三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谦卑忍耐;张震是家里的老四,所以被叫做小四;家里最小的小妹是个发育迅速的小女孩。

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女孩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小明。小明父亲早逝,母亲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她过早地成熟,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数学考试,因滑头抄袭,小四被记大过。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

由于帮派之间的纷争,哈尼一个人去对抗“眷村帮”,结果被对方的老大山东推到了火车轮下。小四参与了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

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

小明的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马司令的儿子小马是小四的朋友,是一个早熟但够义气的少年,小明因母亲的原因住在他家。

家庭和学校所发生的事件让小四难以承受,他觉得小明变了,而小明与小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看见了小明,再次向她表明心迹,而小明却断然拒绝了。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被判了15年徒刑。

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为什么影史地位这么高

《牯岭街》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可谓真正为一代台湾人复制出了那个时代的全景画卷。它就好像一个沙盘,每次你重温它的时候,都可以在角角落落里细致地发掘任何人物的故事。

比如小四的父亲张国柱,在当时是一个普通的机关职员。来到台湾之前有一个很要好的大学时代的朋友(也就是"汪狗"汪国政),经常拜托汪狗帮忙。张国柱和汪狗在上海时的恩师也就是没出场的夏老师因为不知何故潜逃回大陆,导致张国柱被当局软禁审查。而影片也暗示汪狗在遭到审查时供出了夏老师和张国柱的师生关系导致张也被审讯。张国柱在妻子抱怨汪狗的"出卖"时大声呵斥妻子"不懂男人间的感情"。这或许是小四父亲最失落的地方。当时岛内严酷的政治氛围使得最好的朋友间也相互出卖,摧垮了理想主义的张国柱,进而也改变了小四。张国柱故事线当中有一幕,夫妻俩坐在公交车上,路上开着坦克装甲车。导演此时有意提醒观众当时的时代,或多或少是张国柱被审讯的一处伏笔。

小马是马司令的儿子。艾森豪威尔访台时随行的美国记着送给马司令一台豪华的录音机。影片好几处都在暗示当时美台特殊关系,包括冰店里点缀的美国国旗。小马的特殊身份使得各个帮派都忌他几分,但也使得小马形单影只,课上帮他"解围"的小四成了他唯一的朋友。小马的公子哥背景也使得区别于小四的敏感,为人大大咧咧。最后他泡走了小明,但全然无从理解小四对小明一往情深,想当然地以为小四不会在乎。小四因为小明和他反目让他大为光火,但最后又因为小四痛哭流涕。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原型是什么事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原型是1961年发生在台北的真实事件,6月15日晚上10点左右,16岁的太保组织“璧玉帮”成员茅武跟踪恋爱对象刘敏至牯岭街七巷底,试图挽回移情别恋的她,遭到拒绝后,他手持利刃连捅五刀,将15岁的刘敏刺倒在血泊中。

牯岭街一案轰动整个台湾省。经过漫长的审判,茅武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上诉高院后减为七年,但检察官不服上诉,由最高法院发回更审,最后改判为十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背景介绍:

60年代初,牯岭街一案引发了全台湾省的关注,也给当年14岁的杨德昌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以后,人到中年的他重溯少年记忆,参与编剧并导演了这部名作。

全片在台北实地取景,耗资2700万,共加工、修饰、重建了92处场景,选用包括当时仍是青涩少年的张震在内的大批少年演员出演,编织出一张上百个角色紧密交错的复杂网络,最后的成片更是长达4小时之久,俨然是60年代台湾面貌的史诗。

影片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完整地呈现了牯岭街一案的来龙去脉,影片庞大的制作规模,对年代细节精益求精的雕琢,都反映出杨德昌对成长经验的深切感情,也抬升了影片的艺术成就,是谈论台湾电影时无法绕过的经典之作。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