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陌头杨柳色下句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原文出自: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悔”为诗眼。
作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忽见陌头杨柳色,原文是什么
“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名句,出自其《七绝·闺怨》,写一位少妇登楼为春色所感,巧妙地而细腻地从情绪的骤变表现出春闺之怨。有后人评论此句:“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凝妆:犹豫不决严妆、盛妆。犹珠楼、玉楼,指女子居住的精美楼舍。
陌头:阡陌之上,借指野外,非指街道。陌,田间小路。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全诗意谓:闺阁里的少妇不知愁,浓妆之后兴高采烈地登上翠楼;忽然看见野外的杨柳青青春意,真后悔让夫君长年征战为封侯。
赏析
诗句写一位少妇登楼为春色所感,巧妙地从她情绪的骤变,细腻地表现了春闺之怨。
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二十八字写出一段情事,写出一段心灵历程。是一首世情诗,又是一幅风俗画,一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景美,人美,情事更美。《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唐人绝句精华》:“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清人俞樾评此诗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忽见陌头杨柳色下一句 闺怨解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下一句是悔教夫婿觅封侯。
1、《闺怨》,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