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简述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有什么不同?
融合是两或多个个民族都留下了自己的特征,形成的是与原有民族不同的民族。例如满族就是汉族,女真族,蒙古族融合成的。同化是某个民族失去大部分特征成为另一个民族,例如很多东南少数民族都变成了汉族。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的简述
没有区别,民族融合就是统治阶级用来民族同化的手法。只有民族混居、融合、婚配交流以后才会牢固的同化或被同化另一个民族
民族的融合与同化的区别
不一样.
民族融合是指该民族完全消失了,成为一个新的民族的一部分.如历史上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现在的羌族和历史上的羌族不是一回事),在唐朝以后就完全融入新的汉族了(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表现唐以后的历史电视剧"匈奴"就消失了).实际上,汉族是在唐朝才真正定型的.可以说,没有历史上的诸多少数民族,就没有今天的汉族.今天我们的"汉族文化"仍然保留了大量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民族融合如果是自然而非强制,一般是由于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生活方式改变,民族杂居等原因,当然也有政策原因的.请注意,民族融合是是被融合的几个民族都发生了变化成为一个新的民族."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是基于被融合的民族处于平等地位这个基础上的."民族融合"即可以是先进文明影响落后文明,也可能反之.中国历史上也有中原政权主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典型的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民族同化"则指先进文明,强势文明对落后文明,弱势文明施加影响,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被同化的民族完全消亡(请注意是"消亡"),全盘采用了另一民族的文化.也就是说,"同化"的结果只是强势民族增加了人数,强势文明并没有受到弱势文明的任何影响,即使有影响也是非常微弱的.文化的全盘同化是微含贬义并且非常敏感的一个问题,因此现在较少提到.(当然你在谈论历史的时候担说无妨,反正那些人都死了好几百年了.不过说实话全盘同化的民族真的很难找到例子.一个民族的消失更多是因为肉体上的消亡,就是说全死光了).现在我们说"民族同化",一般是说某个方面的同化,比如语言.例如满族入关前是说满语的,但现在60岁以下会说满语的人很少了,即使会也不太用,一般都说汉语.这就是语言同化.
以上回答系yoyoturancao根据自身所学归纳的个人观点,请勿转载,谢谢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一、从定义角度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1、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 的特征, 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
2、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其往往是由民族迁 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成的。
3、民族组合:是指部分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重新组合成新的民族的现象。
4、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 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 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5、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 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
二、从形成的过程角度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1、民族同化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一种社会现象,条件是其中一个民族具有明显领先于另一个民族的文明。落后文明的民族向先进文明的民族学习,最后落后民族消失。不过这种消失只是名称上的消失,落后文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将被两个民族共同继承。
2、民族分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过程,一旦一个人类群体过大,生存地域的资源不够。就会有部分人离开原生存地域到新的地方获取生存资源。由于新的地方环境、物产不同,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等,最终造成新的文明,于是新的民族诞生。
3、民族组合是人为的过程,当两个民族具有比较接近的文明,文明的发达程度也相差不大,生存地域相邻时,会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组合两个民族形成合力的办法,以获取更多的资源。
4、民族融合同样是发生在两个或多个民族之间的社会现象,条件是有强大的外部压力威胁到大家的生存。于是为了生存各个民族只能放下差异,共同抵抗外部压力。久而久之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别消失。各民族融合成一个新民族。
5、民族消亡:如果把一个民族的名称是否存在当作消亡的标准,则民族同化、民族融合都会造成民族消亡。如果把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否存在当作标准,则任何民族不会消亡,因为不管民族同化还是民族融合,大家的文明成果都会被继承下来。形成的新文明是大家的文明成果综合体。无论哪一种文明也没有消失,只是被继承罢了
扩展资料:
一、民族分化的历史影响:影响主要是消极的,民族分化政策当时虽是为了巩固统一我民族国家的需要而实施的,但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终元一朝,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始终存在,直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朝的这一等级制度,极大地阻碍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导致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起义次数最多的王朝。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由此可见,新中国以来,没有发生过强迫民族同化的政策。
三、民族融合的形式:
1、民族迁徙:中国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的开发;唐朝,黄河流域的人迁往边疆;元朝时期,各民族互相迁徙。
2、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它主要发生在中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时期。
3、友好交往: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民族融合的最主要形式)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和亲”“会盟”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①中国西汉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密切汗匈关系。
②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长庆会盟),唐肃宗时和回鹘的“和亲”。
③宋辽澶渊之盟。
6、边境贸易促进民族融合。辽宋夏金之间设立的榷场,明朝与鞑靼设立的互市。
7、“册封”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①汉武帝赐“滇王金印” 。
②唐玄宗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
③清朝时,顺治册封西藏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8、行政管辖促进民族融合。
9、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1、明朝时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沿用土司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当土司官,允许世袭,拥有很大的自主权。2、清朝时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的统治。
10、抵御外国异族入侵和平定叛乱,促进民族融合。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明成祖时,西南两司叛乱;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镇压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叛乱。康熙帝1685年和1689年,两次雅克萨反击俄国的胜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1、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兼并战争和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清等政权的混战都促进了华夏族的大融合。
12、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一共四次九朝:即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其中统一时间最长的是汉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族同化
百度百科-民族分化政策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民族消亡
关于简述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