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底特律 破产,以及底特律破产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底特律破产是什么意思
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这座"汽车之城"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城市。
底特律破产的原因
底特律的成败,与美国汽车工业的兴衰密不可分。这里是美国重要工业支柱的“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总部所在地。汽车业的繁荣,以及汽车工人的高福利,使底特律在很长时间都是美国中北部地区的工业中心,也是美国南部工人向往的圣地,底特律人口在20世纪上半叶迅猛增加,到上世纪50年代,底特律人口有180万,跻身美国前五大城市之一。
但问题也接踵而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种族问题尖锐对立,种族骚乱和废除种族歧视法案,导致白人大量逃离底特律,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白人逃离”。以至于今天的底特律市中心,大部分人口是黑人。可以说,汽车业带来了大量的黑人工人,而种族冲突又让白人逃离底特律。在底特律近郊,还可看到不少当年白人逃离时遗弃的豪华别墅。除种族麻烦外,对底特律构成致命打击的,则是汽车业的不振。美国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车体宽大、动力强劲,当然耗油也惊人。而生产“油老虎”也正是“底特律三巨头”的长项。但从六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起,这项优势就成为底特律的劣势,高油价使美国人越来越倾向于购买更节油和小巧的车,日本车因此也大行其道。
进入21世纪,底特律更是噩梦连连。2008年,每桶超过100美元的油价,让“底特律三巨头”雪上加霜;2009年,持续经济危机又将它们推到悬崖边缘,通用和克莱斯勒一度寻求破产保护,尽管在美国政府频频输血之下,两公司渡过了生存危机,但元气远未恢复。在目前的美国汽车市场,日本车占有量超过了1/3,丰田的销量一度超过福特,跃居美国市场第二。
汽车业的长期不景气,导致底特律失业大量增加,更导致许多人开始沉迷于毒品的梦幻之中,底特律治安由此急剧恶化。许多被遗弃的房屋成了犯罪和吸毒者的巢穴。2004年和2005年,底特律都排在全美“最危险城市”的第二位。这已经不错了,2003年和2007年,底特律在“最危险城市”排名中高居榜首。
探究底特律的衰落,其实与底特律的福利制度也密不可割。汽车工人的高福利,是美国汽车业的荣耀和传统,开启了美国的“汽车时代”,但也是持续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强大的汽车工会,使厂商的降薪努力步履维艰,更遑提减员增效了。很多次,工会和厂方的谈判,都因工会的强硬不欢而散。产业在下滑,失业率在上升;税收在减少,福利保险却要增加,为维持运转,底特律政府只能赤字高悬,能过一天是一天。
财政的拮据,更让底特律陷入多重恶性循环当中。为了省钱,底特律很多地方路灯关闭,这又让治安更加恶化,糟糕的环境则让有意前来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没有了投资,税收更是越征越少,也别提培育什么其它产业。可以说,在最近几年,企业关门,员工失业,官员舞弊,暴力横行,美国人听惯了来自这个“汽车之都”的坏消息,无奈地将之称为“底特律的疲劳综合征”。
最终,在别无选择之下,底特律只能选择破产保护。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州长斯奈德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却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不如此无法解决底特律的财政紧急状况问题。但这也意味着底特律的债权人将面临血本无归的境地,其中包括底特律的一些养老基金。
一个美国的繁华大都会,最终沦落为“悲惨世界”,并不得不宣布破产保护,这当然有老工业基地的沉重历史包袱因素,但更凸显出底特律城市治理和转型的失败,其中夹杂的种族矛盾更显现出美国社会的分裂。繁华过后是残败,治理不彰太不堪,政客可以甩甩衣袖离开,最受苦的总是底特律最底层的民众。
解密:美国大城市底特律为什么会破产
底特律破产的最根本原因是汽车业的衰落,而近年来美国其它几个城市的破产,原因则各不相同。加州奥兰治县破产的原因是投资失败,该县财务负责人把资金投资于高风险的华尔街债券市场,造成了16.4亿美元的巨亏,不得不在1994年宣布破产,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府破产案;10年前,斯托克顿市由于毗邻旧金山高科技公司聚集的湾区,房地产市场兴旺一时。但次贷危机爆发后,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斯托克顿造成的打击超乎想象。近几年,该市已经成为全美房屋法拍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而政府破产的直接后果是无力维持原有的公共服务。由于政府债券通常是机构投资者购买,很少有普通老百姓购买,因此如果从投资角度来说,政府破产对于普通老百姓影响不是很大。但通常地方政府破产之后,治安会变差,因为地方政府没有钱支付警察的工资,有些只能支付最低工资给警察,或者按照兼职水平来支付,令警力流失严重。斯托克顿破产后,政府不得不大规模削减开支,砍掉了1/4的警力,1/3的消防员和40%的公职人员。当地图书馆开放时间缩短了,扫大街的人数减少了,邮局不但加了邮费,而且取消了周末送货;公交车则砍掉了一半左右的线路,车费却不断上调;而在高校,学费出现了增加,很多部门鼓励提前退休。宣布破产之后,就是漫长而痛苦的财政重整时期,政府要通过开源节流,改善财政状况,逐步还清债务。而美国法律规定,除非面临自然灾害,禁止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实施直接救援,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可能通过联邦政府的帮助来转嫁危机,避免破产。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决定了民众和企业不会怕政府,因此政府不可能赖账。以此观之,美国地方政府破产的发生,和明晰的中央地方关系、透明的财政运作、驯服了权力的政治体制和无所不在的监管有莫大的关系。而破产对地方政府来说也并不见得是坏事:从防范债务危机的意义上讲,明确可预见的破产机制可以使地方政府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对举债发展有所顾忌,从而达到防范财政危机发生的效果;从化解债务危机的意义上看,破产可以将政府债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财政重整则有利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回归正轨。在2011年之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举债权,但实际上却长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地方债务问题。分税制造成财权的上收和事权的下移,地方政府要发展经济和民生,靠卖地的收入远远不够,举债的冲动很强烈。而政府的预算约束是软的,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很大,且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和监督;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以及银行之间的权责不清,地方向中央伸手、强迫银行提供贷款的事司空见惯。最近曹妃甸开发区和工商银行之间的风波就是一例。这样一来,地方债务就成了一笔糊涂账,风险居高不下。近日,审计署发布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发现地方债务在继续扩张,这两年到期债务较为集中,到期债务基本依靠借新还旧滚动,一些地方政府严重资不抵债,只管借债铺摊子不管还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表示,目前中央债务规模在7.7万亿元左右,地方债在10.71万亿元,“考虑到部分地方债存在一定浮动性,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元至18万亿元之间。”而当下,地方政府的换届刚完成不久,新一轮的大项目热已经初现端倪,这意味着地方债将再攀新高。因此,国际性的投行和媒体很长时间以来都认为,地方债是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中国将有可能因负债累累而导致财政上的崩溃。当然,这一幕至今并没有发生,这是因为地方政府自有应对之策:一是赖债不还,地方政府拖欠开发商的钱,开发商就拖欠包工头的钱,包工头就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二是加快卖地,把地从农民手中廉价收购过来,以天价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再推高房价卖给百姓;三是由上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还钱。这几种办法,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但人人都明白,这些做法已经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地方政府破产所提供的第四种选择,就具有了别样的意义。
OK,关于底特律 破产和底特律破产是什么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