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故事(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3420

大家好,关于郑板桥的故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哪些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郑板桥的故事都有哪些

郑板桥的故事(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哪些)

郑板桥的故事:送贼诗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郑板桥吟蟹诗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抬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知府大人来到县衙门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如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郑板桥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知府十分尴尬。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的故事有哪些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艺术家,他不但在书法和篆刻等多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的造诣更加出众,这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古代艺术上的地位。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郑板桥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郑板桥的故事

吃亏是福是郑板桥的著名话语,也是正板桥先生著名的书法作品,全文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平常心,如果懂得付出而不去计较自己是否会“吃亏”,那么你将拥有一个富有的人生。这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福兮祸所依是一样的道理。

说郑板桥有一个亲戚,一直在洪江经商。有一次他从水路运送一大船木材到江浙一带去销售,但是此次航行非常不顺利,到了途中搁浅了,如果不能按时到达就将亏损。

就在这个人非常着急的时候,汛期却到来了,于是他们加快速度按期到达了。而到了以后发现别人都卖完了,这时候碰巧江浙上有要修筑,需要大量木材,他们不但没有亏本,还迅速销售一空,最终赚了一大笔钱。

郑板桥的这位亲戚将这件事情告诉了郑板桥,郑板桥听了以后非常有感触,于是当时就写下了这句名言。这就成为这句著名话语的来历。

不管这个郑板桥吃亏是福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这句话是非常著名的,现在的很多人,还认为这句话为经典。这句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也成就了郑板桥的这个经典书法,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书法的同时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郑板桥画的竹子怎样

梅、兰、竹、菊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画家喜爱的绘画之物,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风格,所以被称为国画四君子。其中竹是很多人喜欢的,但是能做好的并不多,而郑板桥的竹也弥补了这项空白。

竹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就是因为竹子象征气节,竹子的气节就是清高!这对中国文人来说是最符合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也是一种精神支持。

郑板桥的竹子是一种另类,郑板桥对于竹子的喜爱也达到了一种境界。郑板桥一直对竹子情有独钟,一画就是四十年。郑板桥还写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在画竹子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画竹子的一些见解,他认为画竹子要有三重境界“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郑板桥在画竹子的时候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一般不注重写神,往往注重的是写生,他认为要想画好竹子,只要你能将竹子的生画出来,那么竹子的神自然也就出来了。

郑板桥画的兰花怎样

他曾先后任职两个地方的县令,不过由于他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与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无法适应官场的黑暗,在后来的时候被罢免回家。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在绘画方面极其擅长,并且喜欢画兰花,对兰花有着一种痴迷的热爱,他将兰花比作是君子,认为兰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好品质。在他的一生的作品之中,大多数的画作都是以懒、兰花和竹子为主题的,只有少数的作品画了其他的物种,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于兰花的执着和喜爱。

由于郑板桥喜爱兰花的原因,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兰花习性,他还寻访了各种关于兰的书籍来读,还不时的向懂的种植兰花的有经验着请教,并且在他居住的地方也种植了几株的兰花。长时间的与兰打交道,使得郑板桥积累了很多的关于养兰的经验和知识。

郑板桥喜爱兰,并且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由于他经常会有感而发的以兰为题做一些诗,把自己的经验及兰的生活习性和品格加以介绍,这使得后世人们对于兰花的研究有了更多的材料可循,并且通过科学验证,郑板桥的很多对于兰的栽培之术都是很符合现代化的,这为后世兰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弘扬作用。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郑板桥学书法、郑板桥“宰客”、郑板桥巧讽和尚。

郑板桥“宰客”讲的是:江西有位张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朝见后,路过杨州,当地商人都争着要逢迎拍马。

有一位想了一个点子,玩点高雅的,就请郑板桥为其写一幅对联。为此他特地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长丈许,宽六尺多的大纸,并携至板桥处。这纸实在太大,远超出板桥润格“大幅六两”的范畴,又要为其撰句,所以要特别地问一下价钱。

板桥不加思索地开价一千两,来人毕竟是杨州的生意老手,随口杀价为五百两。不料板桥却不假思索,欣然应允。提笔一挥而就,顷成上联:“龙虎山中真宰相。”来人赞不绝口,并请其写下联。

板桥笑日:“说好一千两,你只出五百两,我只好给你写一半。”来人这才发现自己吃了亏,情急之下又回去请示大商人。这位商人听了哭笑不得,最终万般无奈,如数奉上。郑板桥这才写了下联:“麒鳞阁下活神仙。”真是妙语惊人,商家也十分满意。

像板桥这样风趣潇洒、敢说敢为者其实并不多。由于是风气初开,清代前期书画市场上真正按润格卖画还是不那么容易。相反,也有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卖字画完全等同于一般交易,逐步庸俗化。

人物简介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郑板桥的故事和关于郑板桥的故事有哪些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