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文言文字典古汉语字典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大全,以及文言文字典app官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饥文言文古代汉语字典
1. 下面所有字的古文意思,文言文中的,就是古汉语词典上的意思.也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数坦丛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薯樱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信告)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
2. 古代汉语中"饥"和"饿"的区别是什么
饥”是现在所说的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指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吃不饱的称:“饥民”,而饿死者为“饿莩”。其词义区别极明显。“饥”是指五谷不熟所形成的饥荒。
“饥”与“饿”古不同音,一般不通用。上古文献中个别混用的地方,可能是后代传写之误。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其中的“饿”不能换成“饥”;其中的“饿”也不能换成“饥”。后代“饥”“饿”混用的情况多见。
3. 帮我查下列文言文实词的意思,在《古汉语词典》里查
1、若:
(1)像,如,好像。eg: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若明若暗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eg: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3)指示代词,此,这个。eg: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4)连词。假如,如果。eg:天若有情天亦老。
(5)连词。与,和。eg: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6)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eg: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7)至,至于。eg:病未若死
(8)奈,怎样。eg:寇深矣,若之何?
2、善:
(1)好,好的,善良的。eg: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2)友好,亲善。eg:齐、楚之交善
(3)善于,擅长。eg: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爱惜。eg: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5)应答之词,表示同意。eg:太祖曰:“善”,乃南征。
(6)副词,好好地。eg:子善视之。
3、少:
(1)数量词,缺少eg:吾本少。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2)削弱,减少eg: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3)轻视,看不起。eg:诸老先生不敢少之。
(4)不多时,一会儿。eg: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5)“哨”,副职。eg:曰少保、少傅、少师
(6)“哨”,年幼 ,年轻。eg: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哨”,小。eg:大城少城柳已青。
(8)“哨”,次序排在后面的。eg: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
4、涉:
(1)蹚水过河。eg:江与夏之不可涉。
(2)进入,到。eg: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经历。eg:点兵聚粮,文移往返,动涉岁月。
(4)牵涉,牵连。eg:而 言有关涉,事便显露
(5)阅览。eg:博涉书记。
(6)涉血:杀人。eg:茹肝涉血之仇耶?
以上均按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的,如果你诚心,先给我500分,我会全部都给你查出来!
4. 古文翻译有什么方法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中央电大文法部 吴鸿清 ( 2004年12月03日) 浏览人次1678 说明: 学习古代汉语专题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就是理解文章、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字、词、句等问题的过程。
提高古文翻译水平的途径,从根本上说,当然是多读、多译,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语。但由于时代的变化,今人都要依靠各种工具书来阅读古文。
因此,在初学阶段,掌握古文翻译的方法,尤其是利用工具书翻译古文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从理论上说古文直译的方法并不复杂,所以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对于减少和避免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明确做翻译练习的目的——做翻译练习的目的主要是掌握翻译方法,这对于解答考试中古文翻译的问题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期末复习指导》和辅导栏目都列了一些练习题。
注意:综合性的练习供学习中择要练习。专书型的练习供教师参考。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今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
(《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 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 “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如: 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 请 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
(《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
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周华不注 。
(《齐晋?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
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①饣髅摹?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缰,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三、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
5. 求两句文言文翻译
(1)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
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
(2)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现在不辛劳兵马,坐观他们的成败,两虎相斗而我们收取长久的利益,这是上策。
《现代汉语词典》“彪”的第1义项为:小老虎,比喻身材高大。
《汉语大字典》“彪”的第5义项为:老虎;小老虎。如:彪口(即虎口);彪尾。《古今韵会举要·尤韵》:“彪,小虎也。”北周庚信《枯树赋》:“熊彪顾盼,鱼龙起伏。”唐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下言人吏稀,惟是彪与虥。”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爱骑一疋白马,如彪虎。”
《辞海》“彪”的第2义项为:小老虎。庚信《枯树赋》:“熊彪顾盼,鱼龙起伏。”
《辞源》“彪”的第2义项为:虎。北周庚信庚子山集一枯树赋:“熊彪顾盼,鱼龙起伏。”彪,一本作“虎”。
《高级汉语词典》“彪”的第3义项为:虎,幼虎。熊彪顾盼,鱼龙起伏。——庾信《枯树赋》又如:彪虎(猛虎);彪口(比喻险要之地)
《汉语大词典》“彪”的第4义项为:虎。北周庾信《枯树赋》:“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南史·檀珪传》:“饥彪能吓,人遽与肉,饿驎不噬,谁为落毛。” 唐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上言酒味酸,冬衣竟未擐。下言人吏稀,惟足彪与虥。”
由上可以看出,“彪”字作“虎、幼虎”解是没有问题的。
而就这句话本身来看:
《魏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斗两虎……
《北史》卷二十亿列传第九:……斗两彪……
《通志》卷一百四十六:……斗两虎……
因此,这句话在古代就是不统一的,有作“彪”也有作“虎”的,也就是说这两者都是对的,不必过分拘泥于此。这里的“彪”和“虎”是同义的。
晏子清俭文言文翻译
1. 晏子清俭 古文翻译
一【原文】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猜轿,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既已告于君,故与叔向语而称之。景公为是省于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
【译文】起初,齐景公想更换晏子的住宅,说:“您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湿狭窄,喧闹多尘,不适合居住,请替您换一所明亮高爽的房子。”晏子辞谢说:“君主的先臣我的祖父辈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臣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启兆前”景公笑着说:“您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晏子回答说:“既然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当时齐景公刑名繁多苛严,有出售踊的,所以晏子回答说:“踊贵,鞋子贱。”晏子已经告诉了国君,所以向叔在谈话中说到这个。齐景公听后便减省了刑罚。君子说:“仁义之人的话,它的利益广博啊!晏子一句话,齐侯就减少了刑罚。《诗》说:‘君子如行福佑,祸难差不多就可以急速止息了。’说的就是这个吧!”
二【原文】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悄清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①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②矣。”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 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译文】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来到,(晏子)把食物分给使臣吃,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唉!晏子的家贫得像这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景公派公差送去千金与市租(此处指税收权),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了。多次送来,最终(晏子)行再拜礼辞谢说:“我的家不贫穷,凭借你的赏赐,恩泽(已经)遍及三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从君王那里取得厚赏散发给百姓,那是臣子代替君王做人民的君王,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王那里取得厚赏不散发给百姓,那是用筐箧收藏财富,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王的赏赐,在朝外得罪士人,自己死后财物变为别人所有,这是替管家收藏财物,聪明的人是不这样做的,十块粗布、一种食物(供穿衣咆饭),心中满足,可以免除忧患了。”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王桓公用登记的500社(25户为一社)人口、土地封赏管仲,他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推辞不受是为什么呢?”晏子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考虑一千次,一定有一次收获。想来,管仲这一次失误,却是我的一次收获吧?所以行再拜礼辞谢而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2. 晏子清俭文言文
《左传。
昭公》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
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
故对曰:“踊贵屦贱。”既已告于君,故与叔向语而称之。
景公为是省于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其是之谓乎!”主 及宴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
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
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
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3. 晏子清俭文言文
《左传。昭公》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屦贱。”既已告于君,故与叔向语而称之。景公为是省于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主
及宴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4. 文言文翻译:季子文俭约
季文子辅佐过鲁宣公、鲁成公两代国君,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没有喂粮食的马。
仲孙它规劝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上卿,辅佐过两代君王,你的妾 *** 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能给国家带来光彩嘛!”季文子说:“我也希望像你说的那样,妾穿丝绸,马吃粮食。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粗劣的粮食、穿破旧的衣服的仍然很多啊,我因此不敢那样做。
别人的父兄吃粗劣的粮食、穿破旧的衣服,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不像辅佐国君的人了吧?况且我听说可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没有听说能用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献子将儿子关了七天。
从此以后,仲孙它的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都不过是杂草。季文子知道这件事后,说:“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是老百姓中最出色的了。”
于是让仲孙它做了上大夫。
5. 《彭雪琴崇尚俭朴》文言文翻译
彭雪琴极力主张过俭朴的生活。
有时私行察访,穿着的样子像个村夫野老。巡视长江时,每到一处营地,军官们总是急匆匆地把厅堂里陈设的古玩及华丽的摆设全部撤去,才敢迎接(彭雪琴)入内。
有个副将,用一千两银子买来一架玉制的编钟,听说彭雪琴到了,急忙捧着往里跑,(哪知在手脚慌忙中,)玉编钟“砰”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彭雪琴看见了,笑着说:“可惜啊!”副将吓得几乎要冒出冷汗,不敢抬头看他一眼。
曾经有友人邀请他吃饭,(彭雪琴)见满桌山珍海味,便皱起了眉头, 自始至终没动筷子夹点尝尝,只是吃一点辣椒与豆酱。 有人到彭雪琴所住的西湖退省庵去拜访他,他穿着粗丝织成的衣服,外加一件羊毛短褂,而且好几处已裂了缝,帽带的颜色也泛黄了。
居室里除了笔墨纸砚外,只有两只竹箱子。 (客人坐了)很长时间后,他吩咐开饭,几盘蔬菜是他园子里自己种的,中间仅放一盆肉罢了。
6. 文言文殷不害翻译
殷不害----孝悌忠信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术,名法有轻重不便者,则上书言之,多见纳用。梁武帝尝谓庾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征,冀斯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属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处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则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权殡,与王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选自《陈书·殷不害传》)
你可是试着像第一句那样断句,就可以把文章读通的。
难懂的词义画上记号。读完文章,将不懂得词字用古汉语字典查出。一般古代汉语的意义是相通的,这样无论什么文章都可看懂。不说全通一知半解是可以的。应付高考应该没问题。
【参考译文】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县人。极有孝心,在办父亲的丧事时,礼节甚恭,因此从小就很知名。他家世代崇尚节俭,平时家里很穷困,侍奉老母亲,抚养小弟弟,勤劳辛苦无所不至,士大夫都称赞他行为惇厚。十七岁那年,做了廷尉属官。殷不害长于处理政事,兼治儒家学术,名分和法治有轻重不便利之处,就上书指出,很多都被皇上采用。梁武帝曾对庾肩吾说:“你是有文才的人,做官处理政事不是你的长处,为何不让殷不害来呢?”他被皇上了解到如此地步。侯景叛乱,殷不害随简文帝进宫城。到了宫城陷落,简文帝住在中书省,侯景带领穿着铠甲的士兵入朝谒见天子,经过简文帝住处顺路进见他。侯景的士兵都是羌、胡等杂族人,在简文帝身边争执互斗,一点也不恭顺,侍卫无不害怕被惊退,只有殷不害与中庶子徐摛陪在旁边不动。到简文帝被侯景囚禁,派人请求殷不害同他居住,侯景答应了,殷不害侍奉更加恭敬。简文帝晚上梦见吞了一块土,心里很不高兴,把它告诉殷不害,殷不害说:“从前晋文公重耳出奔,一个平民送给他土块,最终返回晋国夺得君位,皇上此梦,征兆正合于此!”简文帝说:“若上天有预兆,希望你的话不是谎言。”梁元帝即位,让殷不害做中书郎,兼任廷尉卿,于是带家属西上。江陵沦陷时,殷不害就先到别处去督战了,母亲所在的地方失守了。当时很寒冷,冰雪交加,老弱冻死的填满水渠壕沟。殷不害哭着走在路上,远远近近到处都找遍了,遇见沟渠中有死人,就跳进水中,扶着尸体察看,全身都打湿冻僵,饭食不沾口,高声哭泣不停,这样经过七天,才找到母亲的尸体。殷不害靠在母亲尸体上痛哭,每当说话就憋不过气来,路人见了没有不为之流泪的。就在江陵暂且安葬了母亲,与王裒、庾信一起到长安,从此吃粗食穿布衣,面色憔悴极度消瘦,看见他的人没有不伤心的。
古代汉语词典在线查询文言文
1. 帮我查下列文言文实词的意思,在《古汉语词典》里查
1、若:
(1)像,如,好像。eg: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若明若暗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eg: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3)指示代词,此,这个。eg: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4)连词。假如,如果。eg:天若有情天亦老。
(5)连词。与,和。eg: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6)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eg: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7)至,至于。eg:病未若死
(8)奈,怎样。eg:寇深矣,若之何?
2、善:
(1)好,好的,善良的。eg: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2)友好,亲善。eg:齐、楚之交善
(3)善于,擅长。eg: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爱惜。eg: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5)应答之词,表示同意。eg:太祖曰:“善”,乃南征。
(6)副词,好好地。eg:子善视之。
3、少:
(1)数量词,缺少eg:吾本少。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2)削弱,减少eg: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3)轻视,看不起。eg:诸老先生不敢少之。
(4)不多时,一会儿。eg: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5)“哨”,副职。eg:曰少保、少傅、少师
(6)“哨”,年幼 ,年轻。eg: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哨”,小。eg:大城少城柳已青。
(8)“哨”,次序排在后面的。eg:长子团携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
4、涉:
(1)蹚水过河。eg:江与夏之不可涉银芹。
(2)进入,到。eg: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经历。eg:点兵聚粮,文移往返,动涉岁月。
(4)牵涉,牵连。eg:而 言有关涉,事便显露
(5)阅览。eg:博涉书记。
(6)涉血:杀人。eg:茹肝涉血之仇耶?
以上均按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的,如果你诚心,先给我500分,我会全部都给你查出来!
2. 有没有翻译古文的在线词典
这个网站可以作为经典古文翻译参考:/TUIJIAN/20031125-2
网上文锋或毕言文资料:
/puton/index
中国专家翻译网在线翻译:
/
图书文言文资料:
1 《文言文全解(初中卷)》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 《三点一测丛书》(分册类)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龙门书局
这里有数以万记篇文言文及其翻译呦!
自己找你需要的吧!
这些对你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呦! ^-^
另付文言文翻译九法
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 ,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
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
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
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关于文言文字典古汉语字典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大全和文言文字典app官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