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麻辣烫底料配方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麻辣烫底料配方以及麻辣烫的底料有怎样的配方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麻辣烫底料配方及熬制
麻辣烫骨汤底料配方及制作方法
(一)底料制作
1.调料组成
牛油1500克,鸡油700,猪油700,羊油100克,郫县红油豆瓣酱,600克,子弹头辣椒50克,灯笼椒50克,红花椒200克,红麻椒200克,生姜100克,大葱50克,大蒜50克,黑豆豆豉100克,冰糖80克,醪糟100克。
2.香料配方
八角5克,甘草3克,山奈3克,排草2克,荜菝2克,,丁香3克,红栀子3克,辛夷2克,小茴香10克,白胡椒5克,香叶10克,砂仁5克,香草5克,白豆蔻5克,桂皮5克,香果5克,草果5克,香茅草2克。
3.材料粉组成
乙基麦芽酚30克,味之素50克,猪骨白汤350克,火锅飘香剂20克,味精50克,鸡精100克。
4.炒制准备
1)郫县豆瓣酱用绞肉机绞碎,豆豉剁细。
2)灯笼椒,子弹头椒,用开水煮大概5分钟,煮好后去除水分,用绞肉机绞碎,碎成糍粑辣椒。
3)冰糖拍碎备用。
4)把上述所有食用香料量好放入盆中加入半斤白酒(50度散装白酒即可),再用开水浸泡,之后用保鲜膜封好浸泡透约30分钟,用的时候把材料中的水倒掉。
5)大葱切小段,大蒜剥皮,生姜切片,备用。
6)把猪骨白汤,倒入容器内用水调开备用。
7)把所有需要的材料按照炒制顺序放好,以免炒制过程中放错顺序。
5.炒制流程
1)时间按照火候酌减,熬料期间小火中火交叉用,炒料主要是炒豆瓣酱和材料中中的水分,边熬边搅匀锅底,温度过高时适当的关火,保持冒小泡,一定不要糊。
2)中火先把锅烧热,锅中先放入,牛油,羊油,猪油,鸡油,大火把油温烧热(180度)。
3)加入切好的,葱段,姜片,大蒜,炸香后,用过滤网捞出。
4)倒入花椒,麻椒,炒制2分钟,炸出花椒的香麻味,再放入豆豉,倒入泡好的香料小火炒制10分钟。
5)加豆瓣酱先小火后改中火炒制(主要是炒材料中的水分),炒约30分钟豆瓣酱变深红色。
6)待豆瓣酱快炒干,酱香味浓郁时,加入糍粑辣椒。
7)糍粑辣椒炒约30分钟后等麻辣味出来,加入冰糖、猪骨白汤,材料加入后会看到很多水蒸气冒出,炒约10分钟【注意:看好锅底,这个时候最容易糊锅】。
2
8)加入醪糟再炒约10分钟炒制水分将尽时,关火倒入容器内,加入火锅飘香剂,再加入乙基麦芽酚,鸡精,味精,味之素搅拌均匀,用保鲜膜封好,炒好的老料,最好是静置3天后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底料用的时候用绞肉机绞碎。
(二)汤料制作
1.主料组成
水:10斤水、全脂奶粉:100克、牛骨头(牛骨中间打断,提鲜增香):半根、牛腰窝油(牛腰子附近肥肉):1斤、麻辣烫底料:200克、冰糖:50克、精盐:50克、牛肉粉:10克、白胡椒粉:5克、红麻椒粉:5克、灯笼椒:15克、鸡精:10克、鲜香宝:10克、大葱:1根。
2.制作流程
1)锅中放10斤水。
2)汤桶温度20度(防止水温高奶粉起球冲不开)左右时将全脂奶粉100克放入搅匀。
3)然后其他材料全部放入后把汤大火烧开,最后小火熬40分钟。
3.注意事项
1)注意牛骨使用前用凉水浸泡2小时,去除牛骨内的血,这样熬出来的汤才不会黑。
2)注意50斤汤比例:一整根牛大腿骨、牛腰窝油:3斤、其他调料:按照10斤水翻倍即可。
3)注意这时汤上会出现黑沫,这是正常现象,等用汤的时候把汤上的漂浮底料的杂质用迷网过滤掉,即可烫菜。
4)注意盐度可以根据当地口味适量增减。
5)注意高汤不够用时,可用小桶调制,可根据需要熬10或30斤水,按上述方法放入新调料、底料,放入量按比例增减,熬好后加入大桶即可。
6)注意高汤原则上偏淡一点,熬制次数多了,有可能咸,可用筷子沾一下尝一尝,适当减少放盐量。
麻辣烫的底料有怎样的配方
配料
1、甘菘
一种毛绒绒、黑褐色的根状香料,成都人称为香草,重庆人称其为香菘,其实应该叫甘菘,又名甘菘香。甘菘气味辛香,近似强烈的松节油气味,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作用,是被用作治疗胸腹胀痛、胃痛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一味中药。
2、丁香又叫公丁香、子丁香,为丁香的花蕾,烹调中常用的是干品,香味浓,尝之有刺舌、麻舌感,其性味辛温,有暖胃、止嗝逆、驱风、镇痛的作用。
3、八角
应叫八角茴香,又叫大茴香、大料、八月珠,这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味香料。其特点是闻之芳香,尝之微甜。其性味辛、温,有温中开胃,祛寒疗疝的作用。
4、小茴香
又叫茴香、香丝菜、怀香、野茴香。全国多数地区都有栽培,且为人们所熟悉,其鲜品茎叶在烹调中常见用于制作茴香胡豆、茴香馅饺子等。其成熟果实犹如小稻谷粒或孜然,有特异芳香气。作为香料使用,广泛用于红烧、卤水、麻辣烫中。
5、草果
一种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尝之味怪,不好受。其药性温、味辛,有燥湿健脾、祛痰温中、逐寒抗疟疾的作用。
6、砂仁
又叫春砂仁、阳春砂仁,系植物阳春砂的成熟果实,尝之涩口,闻之有香味,药性温,味辛。有行气宽中,健胃消食之功,药用于胃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肠炎、痢疾、胎动不安等症。
7、三奈
有的地方也叫沙姜、山辣,为根状茎。杂货店、中药店出售的为其干制切片,其味芳香。药性温、味辛,能温中化湿、行气止痛,主治急性肠胃炎,消化不良,腹痛泄泻,胃寒疼痛,牙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
8、灵草
应叫灵香草,又名零陵香,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属多年生草本,有浓烈香气,性味甘平。市场上还有另外一种灵草,名罗勒,可代替上面一种,但属唇形科植物,也叫零陵香,又叫九层塔、香草、香佩兰、鸭头、雀头草等,其性味辛温。在药用方面,其性味辛温,有治风寒、感冒头痛等作用。
9、排草
排草又叫排香,香排草,香羊,毛柄珍珠菜,也属报春花科植物,其性味甘平。具有治感冒、咳嗽、风湿病、月经不调等作用。
10、白豆蔻
又叫圆豆蔻,市场上或药店有写为百叩、叩仁的。口尝之有涩味,因其药性味辛温,故有行气理气,暖胃消食,化湿止吐,解酒毒的作用。
11、肉豆蔻别名玉果。在火锅中运用十分普遍,不过尝之味亦不好受,其药性味辛温,具有暖脾胃、涩肠、下气的作用。
12、桂皮
又称肉桂。性味辛甘、热,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的功效。主治肾阳虚衰、心腹冷痛、久泻等。油性大,香味浓烈。尝之味辛辣、回味略甜。
13、孜然
别名阿拉伯小茴香、安息茴香、属伞形科植物,孜然芹的种子。主要产于中国边域一带,果形呈椭圆形.,两端细长约5毫米、宽3毫米,淡绿灰色,形同小茴香,使用时注意密封保存,以免跑味达不到效果。
14、香叶
即桂树之叶,呈灰绿状,以体无霉癍、香气浓郁味上品。起增香去异味,促进食欲作用。
15、还有千里香等配料。
扩展资料
营养价值
烫制的成品不熟。麻辣烫使用的主料应是比较容易成熟的。不能采用象鸡翅、鸡爪、鸭掌、牛肉等不容易烫熟的原料。鳝鱼、带鱼一类的菜肴,烫制的时间也应长一些,烫制这类原料时不要摆动过多、过快,掌握好火候,就不会出现不熟的问题了。
注意事项
1、炒糖时,只能用小火,糖须炒至融化,并向油面上泛泡才行(泡为金黄色,若炒糊了就不能再用了,那样汤料是苦的),这样的汤色才会红亮而汤内并无甜味。
2、豆瓣必须用郫县豆瓣才是正宗的,别的有很多产品不合格或味道不正。
3、最好使用菜籽原油(即非精炼油),做出来的底料色香味均比色拉油等精炼油效果好些。
一般麻辣烫或鱼锅汤料不须用牛油,如改做火锅底料可换做牛油200克和100克菜籽油同炒(菜油烧熟后再下牛油,其余过程不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麻辣烫底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麻辣烫
正宗麻辣烫的底料的做法与配方
一、麻辣烫底料配方:
干辣椒1碗(炒底料用),清水适量,大葱2根,生姜1块,蒜1头,洋葱半个,油适量,花椒粒2大匙(30克),豆豉1大匙,五香料1大匙(包括香叶、桂皮、丁香、砂仁、豆蔻、小茴香、三萘等),白酒1大匙,高汤适量,干辣椒段1大匙(煮汤底用),鸡精少许,冰糖1茶匙,盐少许。
二、具体做法如下:
1、干辣椒用清水煮3、4分钟,捞出来沥干水分;五香料在水里泡10分钟,用刀将煮透的辣椒切成碎末。
2、大葱切段,姜、蒜和洋葱切末,油烧热后,加入洋葱末和蒜末炒香,再倒入葱段和姜末炒香,滤出葱、姜、蒜和洋葱,只留油在锅里。
3、重新将锅里的油烧热,倒入辣椒碎末,转小火微炒,接着加入花椒粒炒出香气。
4、将豆豉切碎,倒进锅里一起慢炒,接着将五香料滤干水分,同样倒进锅里继续翻炒。
5、加入白酒,用文火继续炒10-15分钟,然后关火,将炒好的底料盛出来。
6、将提前准备好的高汤倒入锅中,紧接着加入刚刚炒好的火锅底料,待汤底沸腾后加入干辣椒段、鸡精和冰糖,煮3分钟。
7、煮汤底的时候可以开始准备蘸料,将香油,辣椒面,花椒面,芝麻碎,盐,少许蒜蓉混合在一起并搅拌均匀。
8、汤底煮好后加入适量的盐,按照自己的喜好下入各种肉类和蔬菜烫熟即可食用。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