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68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这个问题,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1.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商品率率高。

3.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4.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紧张,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5.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环境承载量,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消费水平。

5、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求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

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过渡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

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

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有很多同学在复习高一地理必修二时,因为之前没有对知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时整体效率低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拓展阅读: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学习地理地图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学会梳理地理知识

1、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可用右图模式分析

2、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所以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的学习中。

他们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

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

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文章分享结束,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和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