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的简介)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3340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数学家陈景润和陈景润的简介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数学家陈景润以及陈景润的简介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陈景润的简介

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的简介)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籍贯福建省福州市。中国着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4月陈景润从家中骑车到魏公村的新华书店买书,被一辆急行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当即昏迷,在治疗中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事隔几个月,陈景润乘公共汽车到友谊宾馆开会,车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从车上挤下,摔昏在地。从此,生活一直需要人护理。

1996年3月19日,因呼吸循环衰竭,经抢救无效于1996年3月19日13时10分逝世,享年62岁。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景润

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生于1933年,卒于1996年,享年63岁。关于陈景润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福建省三明市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陈景润的高一成绩单。根据成绩单,陈景润于1945年2月进入三原县初级中学。陈景润初三时,随父亲离开三原县城,回到福州。陈景润的著作《哥德巴赫猜想》出版后,陈景润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更加广为人知。1973年,陈景润出版《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在论文中,陈景润用数据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后来,国际数学界把陈的这一发现命名为定理。陈定理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上的证明进程。

陈景润对数学非常痴迷,经常通宵达旦地研究数学理论。据说陈景润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即使他身体不好,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陈景润的事迹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勤奋学习、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了解陈景润的故事,可以看出陈景润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陈景润理发的故事

一天,陈景润正在吃午饭。他摸了摸自己的头,发现头发太长了,于是陈景润晚饭后去理发店理发。当陈景润到达理发店时,他发现许多人正在排队理发。

为了把头发剪得整齐,理发师给每人发了一个号码牌,陈景润拿到了30多个号码牌。于是,陈景润坐在理发店里,静静等待。时间还很长,陈景润不想浪费时间,匆匆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然后陈景润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本子,开始背上面的英语单词。陈景润背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来早上看外语的时候,有一个地方不明白。陈景润,看看时间,才十二点。轮到他理发的时候,会有一些时间。

于是陈景润去图书馆查单词。谁知陈景润刚走,就轮到陈景润理发了。傅大声叫着陈景润的号牌,可是陈景润人在图书馆,他哪里能听到理发师的声音?过了一会儿,陈景润终于明白了不清楚的问题,他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图书馆。回理发店的路上,陈景润被路边的外文阅览室吸引住了。陈景润匆匆走进外文阅览室看书。等到他想起去理发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

陈景润教书的故事

教书也是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之一。1949年,陈景润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的陈景润被政府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于是陈景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政府的安排下,刚从厦门大学毕业的陈景润马上去了北京四中入职。陈景润因为在教学中口齿不清而被学校拒绝。

就这样,陈景润在北京四中待了快一年,最后被北京四中以“被停学回家养病”为由辞退。虽然陈景润有着敏锐的数学知识,但是陈景润在教学生的时候,陈景润也不能多说什么。再加上陈景润的演讲不够流利,所以学校拒绝了陈景润给学生讲课。在学校的安排下,陈景润只能留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作业。陈景润在教书的时候,身体状况不太好,学校以回家养病为由辞退了陈景润。

陈景润被辞退后,不得不留在家里,身体虚弱,这让陈景润极为恼火。1954年的冬天是陈景润一生中最悲惨的一个冬天。陈景润看着父亲整天为自己打拼,让陈景润觉得很不开心。为了养活自己,陈景润在路边摊卖书,却无人问津。这时,厦大校长王亚南得知了陈景润的遭遇,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于是陈景润回到母校,在图书馆工作。

陈景润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叔叔在攻克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因此,他的名字就和‘哥德巴赫猜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什么叫‘哥德巴赫猜想’呢?1732年德国的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的一个规律:凡是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质数)的和,即‘1+1问题’.例如,12=7+5,28=11+17,等等.哥德巴赫对许多偶数进行的检验都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后来有人验算到三亿三千万这样大的偶数都说明是正确的.但是对更大更大的偶数呢?哥德巴赫猜想也是正确的.不过猜想应该证明.但是要证明这个猜想却很难.哥德巴赫把这个猜想告诉了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但是欧拉一直到死都没有证明出来.这个难题传遍了世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两百多年过去了,‘哥德巴赫猜想’仍没有被证明.解放前陈景润叔叔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听到了曾经在清华大学教过书的沈先生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沈先生讲了以后,有的同学嘁嘁喳喳地讨论.陈景润叔叔呢?他没有笑也没有说,却把摘下皇冠上的明珠的美好愿望埋在心窝里了.从此,他学习更加勤奋,1953年陈景润叔叔以优异的成绩在厦门大学毕业了.他先在北京当中学教师,后来又调到厦门大学研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的数学名著,写出了质量很高的数学论文.他的论文得到了许多老前辈数学家的称赞.特别是华罗庚教授对他的研究成果更为赞赏,鼓励他继续前进.在华罗庚教授的建议下,陈景润叔叔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搞研究工作.他在精通英语、俄语的基础上,又自学了法语、德语.他在打好了扎实的基础后,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进军了.就在这时候陈景润叔叔忽然病倒了,医生给他开了一张又一张的病假条要他休息.可是他不肯休息,仍然在埋头钻研.每天从早到晚,甚至连节日、假日也不停地工作.他的手总是握着笔在一页又一页的草稿纸上计算.‘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的人,不准他进办公室,他只得躲在只有六平方米的自己的宿舍里工作.有人连电灯都不给他,他就点上煤油灯在床板上演算.到1972年陈景润叔叔终于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攻破了‘1+2问题’的难关,并发表了重要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质数及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之和》.例如:3124<121=11×11这篇论文很快传到了国外,被国外数学家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叔叔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攀上了前人没攀上的高峰,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为国争了光.现在离‘哥德巴赫猜想1+1问题’的证明只有一步之远了.我们要像陈景润叔叔那样从小认真学习数学,打好扎实基础,长大了当个数学家.争取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顶峰,摘下这颗明珠.

关于本次数学家陈景润和陈景润的简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