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亲友如相问是哪首诗(洛阳亲友如相问是谁的诗)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810

洛阳亲友如相问出自王昌龄的哪首诗

出自: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如下:

洛阳亲友如相问是哪首诗(洛阳亲友如相问是谁的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白话文: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话文: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的下一句诗是什么

洛阳亲友如相问的下一句诗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话译文:

寒冷的冰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

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一样清洁。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洛阳亲友如相问出自哪首诗

以下是关于“洛阳亲友如相问”出自哪首诗的回答:

洛阳亲友如相问”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1.诗歌背景

白居易当时任洛阳尉,主管朝廷动员辎重马匹事宜。他写下这首诗是因为他的好友元稹要赴朝夕之便,想向白居易告别。

2.诗歌内容

这首诗歌共15节,描写了白居易同友人在古原见面告别的情景。他面对近在咫尺的亲友却不能与之长久相聚,深感离别之苦。

3.作者的创作手法

白居易运用了大量的现场描写,如草木、河流、天气等,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别离的无奈。

4.诗歌的意义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友谊的感怀,更凸显了其对生命流逝的深刻领悟,寄托了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5.赋与诗的区别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被部分学者认为是赋,而不是诗。这是因为这首作品的体例和文体与传统古典诗歌有所不同,独具一格,并且使用了赋文中善于运用对仗、偶联等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

6.对后世的影响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有较高的艺术地位和文化价值。它不仅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更在人们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知什么时候,一切又恢复了,我从厅角爬出来,半夜微寒的风吹到脸上让我清醒了不少。"阿彰,故事还很长,虽然我想尽力删减,可是有些事是怎么也抹不掉的。"我惶恐,琢磨着又夜的言下之意。

阿彰,我给你讲个故事,让你做件事。下面的话你要仔细听,不能有一点遗漏。"又夜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脸贴得很近。我伏地,不住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