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的主人公是谁 郑谷一字之师的故事
成语一字之师的主人公是谁?一字之师的主人公是郑谷。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一字之师的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故事
唐朝有个和尚,法号叫作齐己。齐己和尚很喜欢写诗,写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谓诗僧。他有个好友郑谷,也是当时的诗人。因为他们都写诗,自然能谈得来。
有一次,齐己写了一首诗,叫《早梅》,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过了几天,郑谷来串门。齐己和尚对他说:"我写了一首诗,你给我看看怎么样?"郑谷看了半天,说:"写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点,你写的是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就是早开的梅花,一般不会数枝开,数枝就是开了一片啦,我觉得应该把数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就显得这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齐己和尚一听,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说:"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因为郑谷只提出一个字的修改意见,但却堪称老师,所以叫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的意思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的主人公是谁
齐己郑谷词目一字之师
发音yīzìzhīshī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一字之师典故:
唐朝时,有个法名叫齐己的和尚,住在江陵龙兴寺,学识渊博,能诗善文,自号衡岳沙门。一日他在赏梅时,作了一首题为《早梅》的咏梅诗: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作罢他反复吟咏,总觉得不满意,就去请教诗人郑谷。郑谷读罢说:"……既为《早梅》,'昨夜数枝开'这句,不足以点明'早'字,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的好。"齐己觉得十分有道理,当即下拜,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一字之师主人公是谁
问题一:一字之师的主人公是谁郑谷
问题二:完璧归赵,四面楚歌,一字之师,指鹿为马的主公是谁?廉颇和蔺相如
项羽和刘邦
齐己和尚和郑谷(也有杨万里或李相或王一亭的说法)
赵高和秦二世
望采纳
问题三:成语的主人公大全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
3、一字之师(郑谷)
4、一饭千金(韩信)
5、东山再起(谢安)
6、图穷匕见(荆轲)
7、纸上谈兵(赵括)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三顾茅庐(刘备)
12、孺子可教(张良)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马援)
15、投笔从戎(班超)
16、暴殄天物(商纣王)
17、暗渡陈仓(刘邦)
18、嗟来之食(黔敖)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20、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韦编三绝(孔子)
22、墨守成规(墨子)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刘安)
25、俞伯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27、风声鹤唳(苻坚)
28、泰山北斗(韩愈)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秦桧)
31、程门立雪(杨时)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33、梦笔生花(李白)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5、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36、赤膊上阵(许褚)
37、马革裹尸(马援)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39、洛阳纸贵(左思)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重耳)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问题四:成语“呕心沥血”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1、一鼓作气(曹刿)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3、一字之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4、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5、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6、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7、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8、负荆请罪(廉颇)9、卧薪尝胆(勾践)10、揭竿而起(陈胜)11、三顾茅庐(诸葛亮)12、孺子可教: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13、四面楚歌(项羽)14、老当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15、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16、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民.”17、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18、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19、怒发冲冠(岳飞)20、手不释卷:《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2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22、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23、病入膏肓(蔡桓公)......>>
问题五: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小二阳,注意检查肝功能!
问题六: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名,主人公,具体典故)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福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一字之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9、卧薪尝胆(勾践)10、揭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诸葛亮)
12、孺子可教: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16、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民。”
17、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18、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岳飞)
20、手不释卷:《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2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2、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
问题七:读历史学成语根据成语说主人公退避三舍(重耳)单刀赴会(关羽)背水一战(韩信)入木三分(王羲之)一字之师(郑谷)老马识途(管仲)凿壁偷光(匡衡)讳疾忌医(蔡桓公)纸上谈兵(赵括)大器晚成(崔林)精忠报国(岳飞)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四面楚歌(项羽)网开一面(商汤)完璧归赵(蔺相如)程门立雪(杨时)草木皆兵(苻坚)一鼓作气(曹刿)对牛弹琴(公明仪)围魏救赵(孙膑)指鹿为马(赵高)负荆请罪(廉颇)胸有成竹(文与可)七步之才(曹植)江郎才尽(江淹)铁杵成针(李白)一字千金(吕不韦)东山再起(谢安)东窗事发(秦桧)破釜沉舟(项羽)一鸣惊人(齐威王)闻鸡起舞(祖逖)韦编三绝(孔子)惊弓之鸟(更赢)临渴掘井(鲁昭公)望梅止渴(曹操)不拘小节(虞延)鸡犬不宁(刘安)奇货可居(吕不韦)毛遂自荐(毛遂)过门不入(大禹)洛阳纸贵(左思)目不窥园(董仲舒)运筹帷幄(张良)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尽(荆轲)口蜜腹剑(李林甫)卧薪尝胆(勾践)投笔从戎(班超)暗度陈仓(韩信)锦囊妙计(诸葛亮)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揭竿而起(陈胜、吴广)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