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师说作者,以及师说作者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师说》作者简介是什么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同落井下石,此为另一写法)、“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生平年表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元和四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二年晋升为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的思想
韩愈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传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事业无穷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圣人无常师。(《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师说》的作者是谁写作背景是什么表述了怎样的情感
《师说》的作者是谁?《师说》写作背景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师说》内容吧。《师说》的作者是韩愈,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师说》的写作背景是:1、当时的朝政腐败,社会混乱,制度弊端很严重,导致了很多的人对科举失去了信心,所以放松了学业,重视学习的人很少。2、当时韩愈是当日,国子监这个职务,他想通过这个职务来振兴儒家,改革文坛,然后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3、在当时的社会上嗯很多人看不起读书的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不愿意去求实和上学的观念,然后直接影响了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4、作者当时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借用回答李潘的提问,写了这篇文章来改变人们的在求师和求学上的错误认识。想要告诉人们求师和求学,不是一件羞耻的事。
《师说》的内容:全篇围绕“传道授业解惑”立论。首先论述“学必有师”的道理,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必须从师;告诉人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谁掌握“道”谁为师。接着尖锐批评了当时士大夫间“耻学于师”的现象,用具体事例十分鲜明地论证士大夫的“耻学于师”的现象是错误的。最后论述到说“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点,阐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辩证思想。
《师说》表达了作者韩愈认为,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现象和人们不重视学习的现象。告诫人们要重视学习,要求学,并且说明了不管是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的人,只要学术比自己高就可以向他求学老师。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的个人观点,如果有什么错误,请谅解。
《师说》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师说》,散文篇名,唐代文学家韩愈作,见于《昌黎文集》。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明了写作此文的起因:“李氏子蟠年17,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文章也为他所推行的古文运动服务。
全篇围绕“传道授业解惑”立论。首先论述“学必有师”的道理,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必须从师;告诉人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谁掌握“道”谁为师。接着尖锐批评了当时士大夫间“耻学于师”的现象,用具体事例十分鲜明地论证他们的错误。最后进而申说“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点,阐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辩证思想。
师说作者和师说作者简介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