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肌肉搞笑图片 杜甫的搞笑照片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460

杜甫恶搞图出自哪篇课文

杜甫恶搞图出自《登高》。

杜甫肌肉搞笑图片 杜甫的搞笑照片

课本中的杜甫,有着一张沧桑而又睿智的模样,但在孩子们的脑洞下,著名诗人、堂堂杜工部杜大人,竟然变成了各种有趣又搞笑的形象,网友们也因而乐此不疲,不断创造出种种新的恶搞杜甫形象。

诸如杜甫在扛枪、骑自行车、玩滑板的,杜甫变身送水工、玩电脑、弹吉他的,还有杜甫骑电动车、手持狙击枪、穿军装、一手拿枪一手拿刀的,更有杜甫变身游戏英雄、动漫女孩、钢铁战士甚至肌肉猛男的,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走红原因

80后、90后的网友,对杜甫这样的人物非常的熟悉,都是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因此,面对着对杜甫很忙图片的恶搞,很多一部分是对自己儿时的回忆,有网友戏称,这是对那些年,大家一起恶搞过的古代人物。

还有一点就是穿越剧情的影响,面对着穿越剧的疯狂上映,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穿越,但是苦于没有条件,无法实现,但是这不能阻止网友们的恶搞娱乐精神,因此杜甫,不幸中枪了。

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选作文

尊重传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让我们的“灵魂”屹立在世界的正中央散发饱含五千年的风霜雨雪的中华民族之光!以下是我分享的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篇一

【我们面对的现实】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当然我们也知道,过去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才配谈文化,而那些种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来是见不著也想不到这样的阳春白雪的。在孔儒之风居于正统的时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读书人的行头也似乎比别人高雅尊贵了许多。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流传下来,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一个文明的国度,一个贲张著文化的国度,所以,文化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宠爱,成了当今社会中的一种风气或潮流。于是,这样的文化几乎可以填满这个国家的坑坑洼洼。

无论如何,文化都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国民的素质就高到连天上飘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个境地了吗?如此“文化”的泛滥并不能见证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优越,反倒是体现出了它的荒唐和无知。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开启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著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著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储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当时的满清***,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几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

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制约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参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援,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可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建设事业。

篇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与华夏民族的灵魂。身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应具备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杜甫很忙”曾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关于他的涂鸦在微愽上疯传与评论。突然,杜甫身穿巫袍,骑着扫帚化身为杜版的哈利·波特,或是他骑着白马“冒充”唐僧,更离谱的是被画成手扛机枪准备随时作战的士兵,一夜之间,网路上形成“两派”——支援方与反对方。关于此现象,正方认为恶意丑化杜甫形象是低俗、浅薄的行为。然而,反方反驳说:“杜甫涂鸦是孩子们开发想像力所创造出来的搞笑图片,而且借此机会可以扩大杜甫在学生中的了解度,以及让成年人回想起杜甫的生平事迹,因此不必太严肃。”

也许众多人可能只是为了娱乐,所以出现了杜甫门事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与亵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一定有保留下来的原因与意义。从象形文字到现代的简体字,从古典的汉字到如今的衬衫,从颠簸的马车替换成宽敞舒适的私家车,中国人的衣、吃、住、行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过节的传统却一直延续著,这是因为这些特定的节日只有中国才有,它们象征著中国的发展史,是历史遗留下的珍贵的产物。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我们不应过度推崇外国的节日与活动,譬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彩蛋等等,这些节日是那些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的碎片,倘若我们将这碎片捡起放在我们的躯体上遮住了自身的灵魂,那么我们既体会不到外来文化真正带来的快乐,本国文化也会被遗忘。如此下去,我们的“灵魂”变像一个破旧不堪的娃娃,全身上下都是补丁与线头。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虽然他在仕途上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但依然怀有自己的鸿鹄之志,时刻关心国家,做到真正的忧国忧民。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外最被推崇的了。只可惜两人相识太晚,作别亦是匆忙,当李白写完送别诗之后,李杜两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而多情的杜甫此后一直处于思念友人的状态中。可以看出,杜甫既是一位忠于国家又是一名重情义的诗人。虽然我没有机会亲自去参观他当年居住的草堂,但,我想,那儿一定是神圣、庄严的地方,它残留着杜甫当年的思念与忧愁的气息吧!如此伟大的人应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佩,而不是因纯属娱乐让杜甫“很忙。”

尊重传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让我们的“灵魂”屹立在世界的正中央散发饱含五千年的风霜雨雪的中华民族之光!

篇三

3月,在微博上流行一系列涂鸦画,杜甫成了主人公。画面上的他时而手持狙击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该系列的原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登高》那首诗的配图,由已故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绘制。图中的杜甫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瘦削的面庞微微上扬,帽子的系带随风朝后飘扬。而在网友的笔下,杜甫已经变身肌肉男、神龙斗士、杰克船长……且不去说这种现象的初衷究竟是为了什么,但这种行为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在糟蹋中国的文化,就好像孙子在笑爷爷的沧桑是一种滑稽。

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唐诗宋词、话本戏剧,这些传统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人格。建设文化强国,理应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弘扬传统文化固有的精神价值,形成新的文化传统。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应与传统握手言和。这意味着,必须破除以往对待传统文化那种非精华即糟粕的二元对立思维,与传统和谐共处。且不说精华或糟粕是相对而言的,站在文化传承发展的立场,我们也应对传统文化持温和与善待的态度。

钱穆先生曾说,对本国以往历史须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如此“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不尊重不善待传统,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谈不上文化发展、文化强国。进而言之,尊重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题中应有之义。

假如我是杜甫,初二作文。字数越多越好,

最近一段时间,生时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在诞辰1300周年之际,突然在网络上“忙”了个晕头转向,四下赶场参演“COSPLAY”,一会儿是送水工、肌肉男,一会儿是火影忍者、高达战士,那一脸忧思严肃的固定表情和各种夸张、反常的身份扮相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人顿生奇特的滑稽感。而且据报道,因为先生“很忙”的缘故,以至于催生了各种商机:网友涂鸦的“杜甫很忙”被制作成形形色色的商品,大有热卖之势,这大概是先生所没有想到的。

国人的娱乐精神可以说已经登峰造极,在这股强大的娱乐精神支持下,已经到了无可不娱、无可不乐的地步,也正因为这样,什么民族传统、什么民族英雄、什么民族精神都可以娱上一下,只要可以娱、只要可以乐,什么敬畏历史、什么严谨、什么尊严大约都是可以不要的。

这场年轻人的恶搞,让成年人们有些不知所措了:人们想不通这迅猛而来的“潮流”因何而起,有何诉求,更开始担心,学生们随意拿文化名人消遣娱乐,会失了分寸,辱没传统。

然而,不论我们是否理解,如何忧虑,恶搞已经发生。放轻松一些,向宽处想,大可以将这场对诗圣画像的再创作潮,看作对杜甫的一场另类的民间纪念活动——虽然这么想也有些穿凿附会,但毕竟,是因为这场无厘头的恶搞,让很多人关注到了“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这件事。

在“穿越”已经成为网络小说一个品种、满屏幕尽是各种“戏说”历史戏的时代里,拿杜甫的画像来再创作一把,实在算不得什么令人惊奇的意外。既然连在历史上只以谋位、勤政面目出现的雍正皇帝,如今都能在各种电视剧里变身为“情种”,“恋爱帝”忙着谈各种恋爱,说着各种匪夷所思的无聊话,进出宫门不走正道而去飞檐走壁,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当然也可以穿上高达的装备登场“秀”一回。

与其因为“杜甫很忙”而忧虑,不如深入思考和检讨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历史的“穿越”“戏说”创作。“戏说”也罢,恶搞也好,从某个角度看,其实是弱者们对于已然过分坚硬的历史或社会现实的一种消解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它有着解构权威、破除长期僵化的教条观念和强迫性思维定式的作用,让人们在荒谬搞笑里走向心理的轻松自在。这是支撑在“恶搞”事件们背后的强大的精神消费需求。

年轻人“恶搞”杜甫画像、拿名人大家开涮,其实远不如成年人的“戏说”更值得关注和忧虑。“穿越”、“戏说”、“恶搞”盛行一时,另一个社会基础就是大众对于历史的无知无识。无知,故能无畏。而一个对于历史、对于规则普遍无知无畏、可以随意歪曲戏说的民族,其单薄肤浅、缺少深层省思的精神状态,几乎注定了未来行进道路的艰难曲折,易于迷失。

恶搞杜甫的涂鸦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遭致杜甫草堂的强烈不满,除了与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外,还因为此类恶搞并不像很多成年人在学生时代给书上的人物戴副眼镜或加撮胡子那么简单,而是玩起了“穿越”,恶搞得过分了。譬如那幅杜甫怀抱一美女的涂鸦之作确有亵渎诗圣之嫌,看了令人不爽。

但在浏览了多幅学生的涂鸦之作后,我发现了一个比亵渎诗圣更值得关注的节点,即这些恶搞都集中在教材所选的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所附的插图上。画家蒋兆和创作的这幅《杜甫像》非常传神: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风略抬头,面带沧桑,与诗中传达的深广忧愤、忧国忧民的主旨意境十分匹配。

如果不带任何偏见,直观地看待这组诗画配,读者当会被其中传达的荒寒、孤愁但仍怀抱一腔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感动,而且教师在教学此诗时,也会将教学重点落实在这点上,但可悲的是,学生对此无动于衷,不但无法感受诗中悲苦落寞的意境,反而从中收获了一份快感。此种反差说明了什么?

排除这种解释:高中生涉世未深,未能具备体察老杜沉郁顿挫、忧愤深广的诗风的生活经历和感情基础,我的解释是,现今中学生的心灵早已被应试教育折磨得迟钝、麻木,失去感受人间苦难的能力了。

具体而言,学生恶搞杜甫基于两种心理:一是释放压力。他们在穷尽想象恶搞杜甫的过程中,无疑能体会到一种精神放松和愉悦,这有助于减轻和释放应试教育带来的精神压力。二是发泄对杜甫的不满。我查过课文练习和教案,都有背诵全诗的要求。如杜甫、李白、鲁迅等“特别忙”,因为他们的诗文均是考试课文,不但出现频率高,而且都要求“全文背诵”,让学生恨得“咬牙切齿”。这不,为了“发泄”多年背书的“怨恨”,同学们毫不手软地给杜甫画了一个考试“死当”(不及格),并附送诗两句“考前全没背,暑假来相会”。

必须指出,学生们恨杜甫只是表象,他们真正痛恨的是机械的授课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功利教育。当学生们尚未摆正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朗诵体会《登高》此类经典作品之前,老师就将考试要求布置给学生,将一篇美文当做敲门砖传递给学生,学生哪能不犯恶呢?问题是,根据教学大纲和现行的考试要求,老师不能不这样做:将所有入选的重点课文作为试题例子来教。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感受文本的能力,心灵变得越来越粗糙和麻木,不但无法体会文本的美感,甚至会从《登高》这样抒写大悲痛的诗文中读出喜感,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其实,于很多时候,看到的一些历史人物而言,给人的感觉都是忧国忧民的严肃形象。于人物的性格而言,应该以一分为二的方式来看待:每个人都有童者之心,每个人都有劳者之面。于网友的涂鸦图片而言,一方面是作者的再创作,以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历史人物,铭记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多角度来思考历史人物性格的方方面面。

借着穿越形式的表现,让古代人物来到当今,而被更多的人关注。可以看得出,关注者更多的都是关心者,虽然杜甫的形象被多样化的改变,但相信,于真正了解杜甫的人而言,其真实形象还是不会被改变。虽然于“哈姆雷特”的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形象。但于杜甫的千年形象而言,其“诗圣”的形象还是抹杀不掉的。有人担心会因为这样的创作,而来影响后人对杜甫的“正统”认识,其实是有点危言耸听。真的总是假不了,人们在一笑而过之后,还是会对诗圣铭记于心。

还记得前些年,有人将李白的形象“考证”为唐朝的古惑仔,从而引来文艺界的一片叫骂声,然最终却如昙花一现,李白的不良形象塑造之事瞬间即逝。以新的方式,以大家熟悉的手法,来将历史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会让后来者在谈笑之余,更加了解真实的人物。也可以达到一种“抛砖引玉”的功效。历史人物也有轻松之时,历史人物更多的也是平凡者,经历过平凡事。

以“杜甫很忙”为系列的历史人物涂鸦作品的再现,可以更好的让历史人物真实一面的生活在读者的心中,伟大的历史人物同样是在平凡中成长,在平凡中诞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另一面的了解,会让更多有志青年向历史人物学习,学习其伟大中真实的一面现实的一面。

在网络上“杜甫很忙”的系列画作中,诗圣杜甫时而成了杰克船长,时而成了奥特曼,时而听起了iPod,时而又穿上了女仆装……令人捧腹。虽然我饶有兴致地看完了所有恶搞作品,也认为这么做有些无聊甚至低俗,但要扣上一顶“没有民族底线”的大帽子,我还是无法认同。

赶在“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的时候,集聚出了这么一套很时尚、很有创意的恶搞作品,虽然戏谑、却也无伤大雅,起码顺带着让很多不知道“今夕何夕”的民众,再次关注了文化人物——倒是那些将“杜甫很忙”恨不能毁之灭之的先生们,为弘扬诗道、为纪念“诗圣”诞辰又做了点什么呢?

有人担心会因为这样的创作,而来影响后人对杜甫的“正统”认识,其实是有点危言耸听。真的总是假不了,人们在一笑而过之后,还是会对诗圣铭记于心。

还记得前些年,有人将李白的形象“考证”为唐朝的古惑仔,从而引来文艺界的一片叫骂声,然最终却如昙花一现,李白的不良形象塑造之事瞬间即逝。以新的方式,以大家熟悉的手法,来将历史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会让后来者在谈笑之余,更加了解真实的人物。也可以达到一种“抛砖引玉”的功效。历史人物也有轻松之时,历史人物更多的也是平凡者,经历过平凡事。

首先我不认为这些恶搞之作,是对杜甫形象的诋毁。唐朝是我国诗歌鼎盛时期,诗人多如天上的繁星,但杜甫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堪称道德完美的诗人。杜甫出生社会底层,忧国忧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难怪人称“诗圣”。如此德艺双馨的模范诗人,我想不到网友有什么诋毁的动机。事实上,网友对某个名人的恶搞,有时候是出于对这个人物的厌恶,但有时则是出于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正如有网友说,“不被恶搞的,就不是大师”。

其次,有人对网络恶搞杜甫一事是过度阐释了。网络恶搞终究不过一种娱乐形式,实在不必过于紧张。网友闲来无事涂上两笔当做消遣,哪里想得了许多?即便是有所不敬,也纯属无心之失,看看笑笑也就过去了,和所谓“民族底线”有多大的关系?恶搞本无事,何必自扰之?

当然,如果网友随手涂鸦,就没有了民族底线,那么必须反思的是,我们的民族底线是不是太脆弱了?一个民族当然不能没有底线,但我从来不认为民族底线维系于某个人或某一群人身上,更不认同将几个网友的恶搞行为拔高到“民族”的高度。

当绝大多数网友把“杜甫很忙”的系列画作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时,有人扔出一顶“没有民族底线”的大帽子,大概是出于一种“为尊者讳”的思维。除了顶礼膜拜,不允许有其它形式的解读和任何善意的玩笑——如此森严的文化等级观念,就算是一生都在批判权贵、为民生奔走呼号、和人民群体打成一片的杜甫转世,怕也不会同意吧?

近日,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就网友恶搞杜甫画像发表声明,称杜甫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之光,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马新朝称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3月25日大河网)

“杜甫很忙”,一石千浪。这是一套有趣的课本涂鸦,在这轮杜甫画像“再创作”中,“诗圣”化身为“插图模特第一人”:简单的狙击手、送水小工、肌肉男都已经“弱爆”了,高难度的高达战士、神龙斗士、孔雀王爷、杰克船长等角色也纷至沓来。画面精美,背景融合得毫无破绽,只有杜甫原画中深思熟虑的脸没变,显得喜感十足。

问题是,有些人与事,是只可以膜拜、而不能对视的。譬如读杜甫的诗,在某些逻辑里,最好斋戒三日、熏沐更衣,轻飘飘让你在课本上读了、得了便宜还卖乖,竟然还给插图上色,真是胆大包天了。专家说得很严肃,“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你当然不能怀疑专家先生有没有将200余幅“杜甫很忙”耐着性子看完,但既然说得如此义正词严,咱们不妨也认真严肃地追问几个问题:“民族底线”不像穿的底裤,看得见摸得着,那么,课上画个涂鸦,请问该怎么画法就叫守住了“民族底线”?从弦外之音看,专家是不太赞成“恶搞文化”、“穿越文化”的,但既然提议这些文化要有“精神之光”,不妨再请教一些实践的做法。

较真于一个人的说法,显得有些格局小器。但恶搞之后遍布舆论场的“亵渎历史”、“有辱文化”等论调,恐怕更是令人如芒刺在背。小孩子在课本上随手画几笔,既无关色情,也没有暴力,怎么就低俗得令专家学者拍案而起?莫非我们所谓厚重而睿智的“文化”抑或“历史”,真到了“沙场”,竟然抵不过孩子唰唰涂鸦几笔?一个现实的经验是:当我们在骂对方的“无知、浅薄、低俗”的时候,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很容易误伤了自己。一者,有关历史人物的插图,本身就是个“形似”或“神似”的东西,此前就曾曝光过“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的现象,尽管大家戏谑之为“同一个古人买了不同的QQ秀”,但也没上升到什么高度去揪住不放,正经的教材都如此“形式”化,读书的私下填涂两笔,又是什么天大的罪过?二者,孩子们赶在“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的时候,集聚出了这么一套很时尚、很有创意的恶搞作品,虽然戏谑、却也无伤大雅,起码顺带着让很多不知道“今夕何夕”的民众,再次关注了文化人物——倒是那些将“杜甫很忙”恨不能毁之灭之的先生们,为弘扬诗道、为纪念“诗圣”诞辰又做了点什么呢?

正如网友煞有介事写给杜甫的信里所言,“准备高考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是非常难熬的,所有人都压力非常大,这时,人们会通过涂鸦来发泄情绪,以此缓解压力……”不过是以博一笑的“课桌文化”罢了,即便“茅屋秋风冷雨倾,忧民虑国梦难成”的杜甫先生在世,他真好意思挥舞大棒义正词严教训这些本无恶意的后生?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越是没有创意与幽默感的群体,就越是喜欢瞻仰故旧、膜拜图腾,创设一种人人唯恐“大逆不道”的氛围——而对一切异想天开缺乏起码的包容心,对一切人本的灵性秉持了妖异的免疫。真正的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既不是涂涂画画构建起来的,当然也不会因涂涂画画就“伤的不轻”。

是的,严肃多半滑向无趣,当有人发掘出“杜甫很忙”深层的情绪指向,多半只会换来“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一类的评价吧。一切自发、偶发的艺术创作,一切从小众渐次流行的公共行为,总是不自觉排斥各种形式的“较真”探讨。诚然,这种“自乐其乐”心态是有道理的——人心之复杂,岂是只言片语可以概括!倘若将“涂鸦杜甫”,理解为“对僵化教育方式的反讽”,又何以解释该浪潮之中,众人那股隐隐的喜悦与兴奋?

自己整理吧,我们刚有作文杜甫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