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处无芳草怎么接 天涯何处无芳草怎么接龙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650

天涯何处无芳草怎么对下联

上联:天涯何处无芳草

天涯何处无芳草怎么接 天涯何处无芳草怎么接龙

下联:物外几时尽飞花

对联格律要素

“对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对流等重要意义;“联”,也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盟、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

对联的特征:对——词语对仗;联——声律协调。对联也就是就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对”、“联”两个字放在一起,本身就建立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我们把这六项称作对联的六要素。对联的六要素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字句对等、形对意联,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

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

下面我们对六要素进行简单的解析

1、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字数相等是对联格律的基础之基础。一副对联,原则上讲,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为一字,则称一言联,各为四字称四言联,各为五字称五言联,以此类推。

出句:冷月空阶秋一地【杏花雨】

对句:愁思残梦泪千行【花间柳影】

这是单句联,由七个字构成,我们称呼七言联,上句有七个字构成,对句也是对应七个字,由出句和对句就构成了一副对联。

出句:斜风暮雨,声声点点梧桐语【杏花雨】

对句:玉指清弦,缕缕丝丝婉转情【云心】

这是多句联,也叫分句联,一共有单边由十一个字组成,又是由四言和七言构成,我们叫四/七式联。

不管是几言,一定做到字句对等。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尽量在27小类对联词内对仗,必要时借用相邻小类。

词性,指词的特点;品,有“类”的意思;“对品”,就是相类、相近、相当。

粗略地说,即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则指的是联律通则)。

一是字类相同者可以相对。古人要求天文类对天文类,时令类对时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就是从字类上说的。

二是词性相同者可以相对。今人讲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是从词性上说的。

三是语法作用相同者可以相对。如都作主语时动词形容词可以与名词相对,都作状语时形容词、数词可以与副词相对,等等。

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或虚词两大类。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

如:大行绝俗忘荣辱=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

如:花落方参生死理=云浮常悟盛衰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上下联词类大体相同,虽有不同但是相当,这样的对联很多。如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

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

数名形名动名动==数名名名介代形

这副七言联,有三处是同类词相对,即数词“一”与“五”,名词“县”与“溪”,名词“山”与“水”;其余四处相对的词,词性就不相同,“好”与“秋”,“客”与“君”,“住”与“清”只是词性相当,而动词“留”与介词“为”相离较远。可是我们读来,仍然感觉这副对联不错,对仗好,因为它还合乎对仗的其他要求。

天涯何处无芳草下一句怎么接

天涯何处无芳草下一句:墙里秋千墙外道。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注释

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即柳絮。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天涯何处无芳草 何必单恋一枝花后面怎么接

唐诗宋词流传千年,诗情画意流转千年,依旧抚鼓噪着世人的耳膜,震颤着文学的底蕴,依旧流淌在那杯酒薪歌的笙箫里。然而,有追捧就有弊病,热爱唐诗宋词是好事,但发展至今,古风圈存在着很多名句被滥用的现象,它们明明很美,却被移花接木或者张冠李戴,以致显得不伦不类。

唐朝诗人韦应物有一句诗"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却有伪文青硬要在后面接上"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李白有描写静谧的神句"树深时见鹿",又有好事者狗尾续貂,接上了"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同样的,被严重滥用的唯美句子还有——"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句诗最早出自苏轼笔下,但如今已经蜕变成一个固定成语,可引申为两层含义:其一,男女之间没有必要死守一方,爱情可以有很多选择;其二,不必过分注重于某一件事而不知变通。大家普遍默认第一种用法,因此久而久之的以讹传讹,为其续接了这样一句:"何必单恋一枝花。"事实上,苏轼的原作清新婉丽,又非常梦幻唯美,犹如朦胧的轻纱弥漫,韵味无穷。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擅长豪放之风,但写起婉约词来也毫不含糊,这首描写春景易逝、感叹多情无人知的词,就是东坡婉约词的代表作。其中有很多韵味悠长的句子,清新之中又蕴涵哀怨,品味起来令人伤情。比如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一出即见暮春,残红渐褪,而青杏尚小,春色远去,但悲春之下又有一层歌咏青杏日渐长大的怜爱。

再就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了,通过前后文来看,发现它其实是对前一句"枝上柳绵吹又少"的递进以及解释:枝上柳絮已被风吹得殆尽,看来春天行将就木了,可是天下之大,哪里没有怡人的景色呢!此处风景相应无去,别处风景依旧绮丽,苏轼之旷达可见一斑。

此句脱胎于屈原《离骚》之"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这世上哪里没有芳草与鲜花,何必一定要眷恋故乡呢?面对楚国上下的昏庸黑暗,屈原有意离去,但终究还是放不下祖国与君王。但苏轼的意思又与屈原不同,屈原只是说说而已,他根本不会离开,而苏轼则是真心洒脱,风景到处都是,春天去了还会来,不必因此过分悲伤。

想想这种境界,可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媲美。不过,"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能与上一句脱离开来,因为前句为引题,后句为结论,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清代文学家王士祯评价曰"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他认为此句之婉约能事不比柳永差。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此二句背后还藏有一个凄美的故事。苏轼被贬惠州期间,侍妾朝云始终相伴左右,一日大风乍起,落木萧萧,苏轼便令朝云把大白,唱这首词应景。谁知朝云只唱了几句就哽咽难继,泪雨涟涟,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不知朝云是为人生伤时而泣,还是为苏轼的"大度"而心生嫉妒?不过,此事不久之后,朝云即抱病而终,而苏轼此后"终身不复听此词"。综上所言,不论是从词文内容本身,还是其背后的凄美故事,"天涯何处无芳草"都有更好更诗意的诠释,而这种诠释却并非"何必单恋一枝花"所能够诠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