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一诗中的“两句三年得”的下一句是什么谢谢!
贾岛·《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解释
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均从贾岛诗化出。
两句三年得下一句是什么
一吟双泪流
题诗后
(唐)贾岛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题诗后》是唐代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在《送无可上人》之后。贾岛,唐代杰出诗人。他是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贾岛题跋版刻像庵。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韩愈。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有《长江集》10卷录诗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这首诗是他视艺术为生命,全身心投入,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贾岛河北省涿州市人
出生日期779年
逝世日期843年
贾岛(779年~843年),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称之为苦吟诗人。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贾岛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在诗中写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指的是《送无可上人》这首诗。
原文: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译文: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扩展资料:
诗题中的无可上人是贾岛的堂弟,写出了送别时的所见所感。“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清新,诗人为草堂寺无可上人践行。
这首诗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是贾岛三年所得,写出了无可上人的独行后的经历,应该是诗人的想象,这成为了全诗最著名的两句,也是千古传颂的佳句。
字里行间都写出了诗人对堂弟的不舍之情,开始两句点出了时间和当时的环境,诗人看着堂弟远去,心中的不舍难以言表,想象着堂弟孤独的身影穿梭在山林之中,那种复杂的情绪无法宣泄,只能在诗句中用看似客观的句子表现出来。
但是这文字后所蕴含的感情却是深厚的,那种画面烘托出了无可上人一个人的孤独与无助。本来诗人是和堂弟一起去赴烟霞之约的,但是因为去不了,心中对堂弟寄予了关怀与期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无可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