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沈括的故事这个问题,苏轼沈括的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沈括的故事,沈括的故事
1沈括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农学、医药、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众多学科。
2沈括是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通才。他的着作《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3沈括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沈周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
沈括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沈括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以后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1075年曾出使辽国,进行边界谈判并取得成功,次年任翰林学士。
沈括的故事
沈括故居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诬劾贬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三年后,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延路经略安抚使。因守边有功,元丰五年(1082年),升龙图阁大学士。但是不久又遭诬陷,降职做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
总的来说,沈括在中国科技史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但在政治活动中,他的人格缺陷却很明显,甚至让人不齿。沈括与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亲的墓志铭就是王安石写的,在王安石当政时,沈括曾是他变法的支持者。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后,沈括又曾上书反对过王安石的一些法令,导致王安石复出后,骂沈括是“小人”。苏轼和沈括的关系也不好,他曾参与到了迫害苏轼的“乌台诗案”中,罗织罪名、攻击苏轼,这次案件险些令苏轼丧命,而沈括显然也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哲宗元二年(1087年),沈括花费十二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郊)梦溪园,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着《梦溪笔谈》以及《忘怀录》等着作。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沈括逝世。
沈括一生着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着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
为了纪念这位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编号2027)命名为沈括小行星。
沈括的故事:
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沈括小时候好奇心非常强,喜欢对一些问题刨根问底。
话说四月的一天,沈括正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突然,一阵风吹来,将院中树上的桃花吹落在地。沈括心中于是产生了疑问: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经凋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怎么还会开放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沈括特意邀请几个同伴一起到山上去观察。沈括他们来到山上,果然满山的桃花正在怒放,这可把小沈括难住了。同样是桃花,为什么这里的却开得这么晚呢?
就在这时,一阵冷风吹来,沈括顿时恍然大悟,拍着自己的脑门大声说:“我明白了!原来是山上地势高,温度低,所以花开得就晚啦,这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
沈括回到家后,立即把这一重大发现记录下来。从此,沈括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有关气象的书籍,注意气象的变化,立志要做一名气象学家。
后来,沈括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无所不通。晚年的时候写下了《梦溪笔谈》这本巨着。书中记载了当时气象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
北宋数学家沈括的故事
当代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这样评价说: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梦溪笔谈》,包罗万象,独有创见,被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字存中,1033年出生在杭州钱塘。沈家世代为官,沈括从小就跟随在外作官的父亲沈周四处奔波,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和风俗民情,视野和见识都比一般同龄孩子开阔得多,兴趣爱好也广泛得多。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鱼虫?没有他不喜欢琢磨的。
传说,有一次小沈括给母亲许氏背诵白居易的一首诗。背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时,突然半日沉默不语。许氏出身士大夫家庭,性情温柔,知书达理,对于儿子凡事总好刨根问底的脾气,早已十分熟悉。她见儿子又犯了“犟”劲,只是笑了笑,递给他一件外衣,嘱咐道:“别背了,今儿天气这么好,邀几个小伙伴到城外山上转转去吧。山上风大天凉,把这件衣服带上。”当时,正是4月暮春天气,庭院中的桃花纷纷谢落,已是“绿肥红瘦”,然而当小沈括和孩子们爬上城郊的山峰时,那满山遍野的桃花却开得正艳,好似一片红霞。沈括抚着一枝桃花,呆呆地嘟哝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猛地一阵山风吹过,他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脑子里蓦然闪出母亲的话:“山上风大天凉?”“噢”小沈括一下子明白了:温度不同,植物生长的情况也不同。白居易写的没错儿!
沈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温馨环境中度过的。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能一世停留在宁静的港湾,尤其是对于那些“天将降大任”的天才,命运似乎更为坎坷。就在沈括刚满1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计顿时艰难起来。沈括不得不外出谋生,到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当了主簿。从那时起,政务便占据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无论仕途多么险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务怎样繁忙,他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凭着超凡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精力,他不停地攀登,终于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沈括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数理化、医药以及文学艺术,无不通晓。他在科学研究上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精辟,都是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从事的许多项目都代表了时代的水平,具有世界意义。在天文学方面,沈括制定了《奉元历》,制造了新的天文仪器,把天文研究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此外,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发明了“十二气历”。按中国古代历法,阴历和阳历每年相差11天多,古人虽采用置闰的办法加以调整,仍难做到天衣无缝。沈括经过周密的考察研究,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主张:废除阴历,采用阳历,以节气定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这种历法当然是比较科学的,对于农民从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十分有利,然而却因否定了老祖宗的“经义”而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抵制,迟迟未能推行。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科学最终一定会战胜愚昧。在沈括之后900年,英国气象局使用了以节气定月的“萧伯纳历”。如今,沈括所提倡的阳历法的基本原理,已为世界各国接受。沈括一生为官,四处飘泊,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峭拔险怪的名山,一碧万顷的平川,烟波浩渺的湖泊,飞湍急流的江河,到处留下他的足迹。他深邃的目光,透过青山秀水,看到了它们的沉浮变迁。比如在雁荡山,沈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曾游览过不少名山,都是从岭外便能望得见峰顶,而雁荡山却不然,只有置身山谷,才能看到高耸入云的诸峰。经过再三琢磨,沈括得出了结论:是山谷中的大水,将泥沙冲尽之后,这些巨石才高峻耸立,拔地而起的。而且,雁荡山的好多独特景观,如大小龙湫、初月谷等,也都是大水长年累月冲凿的结果。由此,他联想到西北那土墩高耸的黄土区,和雁荡山的成因相同,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只不过一个是石质、一个是土质而已。沈括关于因水侵蚀而构造地形的观点,在当时只有阿拉伯的一位科学家“英雄所见略同”,直到70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赫登才完整地运用了这一原理论述地貌变化。另外,在冲积平原成因的解析方面,在“化石”的命名以及地形测量和地图绘制等方面,沈括的贡献也极有价值。
沈括对数学也有着独到的研究。相传,刚过“而立”之年的沈括,曾在一位转运使手下当官。在频繁的接触中,转运使发现沈括才华出众,很想把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他。正在这时,一位多嘴多舌的同僚告诉他,说近来沈括常出入酒店,回来就闭门不出,想必是醉得人事不省,在蒙头大睡哩。转运使听后心中十分不悦:没想到这青年平时仪表堂堂,做事一丝不苟,原来竟是个酒鬼!这样想着,便径直闯入沈括住处。推开门一看,那沈括正在摆弄桌上摞起来的酒杯。见转运使大驾光临,沈括忙让座倒茶,并把这些天的发现对上司娓娓道来。原来,酒店里常把酒桶堆成长方台形体,从底层向上,逐层长宽各减一个,看上去四个侧面都是斜的,中间自然形成空隙,这在数学上称为“隙积”。数学上又把计算中间空隙的体积的方法,叫做“隙积术”。他苦思冥想,就是在研究“隙积术”。转运使听罢,这才转怒为喜。没多久,沈括便成了转运使的乘龙快婿。沈括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隙积术”的人。日本数学家山上义夫评价说:“沈括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样一个。我把沈括称做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是很恰当的。”
另外,在物理学、光学、声学、生物医学、比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内,沈括也有很深的造诣。
一次,沈括的妻子刚推开楼上房间的门,猛听得案上的古琴发出“铮铮”的弹奏声,吓了一大跳,忙唤丈夫前来观看。沈括四下一望,见院墙外面正有一支迎亲队伍穿街而过,鼓乐声还不绝于耳。“原来如此。”沈括和妻子进入房中,命仆人取来另一架琴,又用剪刀剪了个小纸人,贴在琴弦上。然后,他走到原来的古琴旁,用手指用力拨动琴弦,结果,那贴在另一架琴上的纸人竟颤颤巍巍跳动起来,同时弦上发出“铮铮”的声响。“瞧见了吗?这就是声学上的共振现象。如果琴弦音度相同,拨动一架琴上的弦,另一架琴上相应的弦就会振动,发出声音。刚才街上娶亲的鼓乐声传来,你正开门,引起古琴的共鸣,就是这个道理。”
沈括为研究琴瑟谐振现象而做的这种小实验,欧洲人直到17世纪才想到。还有一次,沈括听说,慎县发生了一起殴打致死人命案。可是,知县前往验尸时,却怎么也查不出死者的伤痕。后来,听了一位老者的指教,知县命人把尸体抬到日光下,又用红伞遮住阳光,那尸体上的各处伤痕就顿时清晰地现了出来。沈括细细琢磨,反复实验,最后才明白这是滤光的作用。新的红油伞,就像是今天的滤光器,皮下瘀血的地方一般呈青紫色,白光下看不清楚,但在红光下却能清晰显现。沈括把这次“红光验尸”的奇迹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中,给后代法医、物理工作者以很大的启示。
沈括晚年退出政坛,隐居在江苏镇江朱方门外竹影摇动、溪水潺潺的梦溪园,潜心笔耕,写出了伟大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是一部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新成就、内容丰富的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闻和旷世才华。书中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许多学科,共609条记述。
公元1097年,65岁的沈括走完了他光辉人生的最后里程,但是,他魂萦梦绕的科学事业,却依旧在不停地向前延伸。作为他的后继者,我们将以无愧于祖先的不懈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沈括小故事
1、沈括小的时候,母亲让他背诵唐诗。当背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十分疑惑。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他与小伙伴们相约去山上实地考察。
那个时候正值四月,山脚天气还不错。一行人一路往山上走去,走的越高发现温度越低。等到了山上的时候,大家都冻得瑟瑟发抖。
在寒风中不住颤抖的沈括,却一下子茅塞顿开。山上的桃花之所以开的晚,原来是因为气温比山下低的多,所以花季才来的晚。沈括回到家后,立即把这一重大发现记录下来。从此,沈括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有关气象的书籍,注意气象的变化,立志要做一名气象学家。
2、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将变法一事搞的风生水起,新党在朝中掌控权柄。作为守旧派中流砥柱的苏轼,在这个时候被宋神宗下放到了杭州担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职。
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监督变法事宜,到了地方之后,迅速的搜集苏轼所作的新旧诗词。随后将这些诗词整理分类,找出其中认为是诽谤的诗句,加以详细的注释,回到首都后交给皇帝。
苏轼因“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之罪而下狱,甚至差点因此丢了性命。虽然最后保住了性命,但是也被流放黄州,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
扩展资料
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一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熙宁九年(1076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是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
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这部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著作,内容包括农业、水利、天文、数学、物理、化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有尽有。
《梦溪笔谈》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括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