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名的灯谜故事(有关灯谜的历史故事)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350

有哪些关于灯谜的故事

1、苏东坡问路

历史上有名的灯谜故事(有关灯谜的历史故事)

苏东坡去拜访一位朋友,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他犹豫了,不知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这时,恰巧有位老人坐在路口的大石头上休息,苏东坡便上前询问。谁知道老人听后一言不发,却转身躲到石头后面,又露出头来看着苏东坡。苏东坡感到十分不解,心想:这位老人既不指路,也不答话跑到石头后面看着我干什么?继而一想,恍然大悟。然后朝老人暗示的方向走去。那么,他该走哪条路呢?是左还是右呢?“石”字出头为“右”,所以应该往右走。

2、菜馆悬谜

有一年,广西桂林有一家川菜馆开张了。开张之日,店主在门口贴了一张大红纸,上面写道:“本店主人灯谜候教,猜中者获赠川菜一桌。”店主此举着实吸引了不少人。众人进店后,见堂内高悬一谜“文(打《红楼梦》中一人名)。”

这条谜语挂了很久,后来被一个叫陈开瑞的人猜中。端木蕻良即赠诗一首:未到巫山已有情,空留“文”字想虚名。可怜一夜潇湘雨,洒上芙蓉便是卿。你能猜出迷底是谁吗?谜底就是“睛雯”。“睛”则无雨,“雯”字无“雨”即是谜面“文”字。

3、苏东坡借东西

一天,东坡在书房看书累了,叫书童到附近静云禅寺老和尚那里借东西,书童问借何物,东坡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你戴上草帽,穿双木拖鞋,去告诉大师你是来借东西的就可以了,大师相当聪明,他一看你就会知道我要借的是什么东西。东坡借什么?(谜底:茶)

猜灯谜的历史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跟着我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基本信息

清朝—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软文轶事

作为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2、简介

具体结构

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而“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务”,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象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举个例子说吧“书山有路勤为径”(猜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用力学”。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就是谜面;“学科名”就是谜目;“应用力学”就是谜底。再比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谜面“科技术语”是限定的谜目,而“最新成果”则是此谜的“谜底”了。

历史发展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

《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至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

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关于灯谜的由来,还有一则汉族民间故事: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人称“笑面虎”。这笑面虎嫌贫爱富,平日鱼肉乡里。

村里有位叫王少的穷秀才,决定要逗逗这个笑面虎。

有一年,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王少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也忙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看,只气得哇哇乱叫:“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

“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转身狼狈地溜走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猜谜规则

做诗有做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做对联有做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二条约定俗成的规则:第一,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作低级的作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第二,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猜“全庆”。因为谜底已犯着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第三,有些灯谜,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例如:尧加火才好煮熟饭。第四,有些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是影射字义,例如:臭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猜灯谜的历史意义拓展

灯谜的谜体有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归纳成以下几种法门:

一、正扣法

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法或正猜,此法是根据谜面所表达的正面含义,不抄曲径,直接去领会、推理,从而联想出谜底。例如以“猜谜的益处”猜影星“利智”,这道谜语就是进行正面分析,理解为“猜谜有利于启迪智慧”而扣合谜面。以“择日乔迁”猜成语“改天换地”就是直接会意为改天换地址。

二、反扣法

猜谜倘正扣法行不通,便要变通扣法,不可在单一种扣法中钻牛角尖,否则你将永远找不到谜底。反扣法也称反面会意法,此法与正扣法恰恰相反,是根据谜面的暗示,从反面去推理,寻求谜底。例如以“暗语”猜俗语“不明白”以“必须制作优良产品”猜成语“不可造次”(解作不可制造次等货)底和面虽说法相反,但原义却是同一样的。

三、侧扣法

此法不是从正面会意,也非由反面猜射,而是由侧面衬托或由中间突出。例如用“早晚食斋”猜食物“午餐肉”,意思是早上和晚上才食斋,从而衬托出午餐是食肉了。以“进退皆忧”猜成语“乐在其中”就是解作进亦忧,退亦忧,便夹击出“乐”在中间了。

四、别解法

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改变本意,另作解释。使谜语妙趣横生,这种手法一向被推为正宗灯谜。例如拙作以“电影”猜成语“大有可观”,大有可观原本解作内容丰富或很有希望,但这里则别解作“大人才有机会观看”,这是属于谜底别解。

还有采用谜面别解者,例如以“不老实”猜植物“长生果”,谜面的“实”字不作“诚实”解,而别解为“果实”再以“长生”扣“不老”构成谜底“长生果”。

五、增字法

是给谜底或谜面增加某些字或字的偏旁、部首,组成另一个字或词。例如“更”猜成语“与人方便”意思就是“更”字增加“人”旁方成为“便”字,以“青”字猜常用语二,谜底是“不放心”“难为情”,意思就是“青”字要放一个“心”字才成为“情”字,这则谜语的妙处是用反语来解答。

六、损字法

是把谜面的字去掉某些笔画而得出谜底。例如古谜“春雨连绵妻独宿”,猜“一”字意思是“春”天下雨就看不见“日”,妻独宿即“夫”不在“春”字去掉,“日、夫”二字成“一”字,以“个个不落后”猜简体字“丛”字,谜面前三个字别解都落掉后面一部分,成“人、人、一”三个字,合成“丛”字。

七、增损法

是同一谜语中,它结合了前面所述的“增字”和“损字”二个法门。例如“身残心不残”猜“息”字,以“身残”扣“自”字以心不残扣“心”字先损后增,扣合谜底“息”字。以“菜田锄草浇水”猜“潘”字,意思是先将“菜”字去掉草头,合“田”成“番”字,再浇“水”便成“潘”字,增损并用,趣味无穷。

八、组合法

是将谜面的字或有关笔画直接组合起来。例如“八九不离十”猜“杂”字,意思就是把“八、九、十”三个字不分离地加起来成“杂”字。以“心大一点”猜“态”字,即是把“心、大,”凑合起来。

九、分离法

与上法相反,把谜面的字划,折开分成若干部分,即成谜底。例如以“杂”字反过来猜常用语“八九不离十”也是一条好谜。以“莘”字猜成语“三十而立”也即是把“莘”字折开来扣合谜底。

十、离合法

此法是综合上述组合及分离二个法门即将谜面的'文字进行拆离然后组合之。此法与增损法近似,例如:“梧桐半死清霜后”猜“霖”字,意为“梧桐”各取一半得两个“木”字合成“林”,“清霜后”将“霜”字清除后半截剩“雨”字两者再结合成“霖”字。以“春末夏初”猜“旦”字,也是以“春末”扣“日”字,夏的初始扣“一”字,然后组合成“旦”字。

十一、参差法

是将谜面的字调整结构、重新搭配,组合成另外的字。例如“情景交融”猜“惊、晴”二字,是将“情”和“景”的部位互相交换一半而达成谜底。

十二、移位法

通过移动某个字的部位而达到底面相扣。例如“晖”猜成语“晕头转向”就是“晖”的形成是由于“晕”的头部转了方向而达致。以“旭日悬空”猜“旯”字很清楚地是将“旭”字的“日”字移动到上头去了。

十三、抵消法

是根据谜语的含义自行消掉某些字,使余下的字能促成底面相扣合。例如“废品不废”猜剧目“三岔口”,谜面“废”与“不废”相抵消,仅存一个“品”字,再将“品”字分离而扣合“三岔口”。这是一条属于谜面相消的谜语。

现在介绍一则谜底相抵消的古谜供大家欣赏,古人曾以“晋人有冯妇者”用「对格」来猜论语二句,谜底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其妙处是谜面求对,只能对到“叶公问孔子于”而已,多出“子路”二字,照理是不能成对的,幸而第二句“子路不对”相消了第一句“子路”二字,而扣合谜面,真是佳偶天成,绝妙好谜。

十四、包含法

就是把谜面的文字找出共同包含的笔画或部首作为谜底。例如:“提倡晚婚,个个有份”猜“日”字是指谜面第一句“提倡晚婚”四字,个个都有“日”字的份。例如俗谜:“地没有天有,妻没有夫有,我没有你有,马没有犬有,”每一句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字,那就是谜底“人”字。

十五、漏字法

是选用有规律的词组、成语或常用语,故意地漏去一、二个字,谜底即以漏掉的字配合适当的否定词组成。例如以五金中的“金、银、铜、铁”猜中国地名“无锡”。以七色中的“赤、橙、绿、蓝、紫”猜成语“青黄不接”。更有人以“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猜“缺衣(一)少食(十)”都是属于这类漏字法。

十六、运典法

是运用人们熟知的典故,猜时,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内容或来源,然后进行会意,才能轻易找到谜底。例如以“鹬蚌相争”猜保险名词“受益人”,原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翁是人,所以猜“受益人”。再以“揠苗助长”猜成语“不能自拔”也是运用了成语典故。入谜最多的还是运用历史典故,例如“斩蔡阳”猜水浒人名二,谜底是“关胜,张清”,这是运用三国演义古城会的典故,说关羽斩了蔡阳,使张飞清醒,兄弟释疑,和好如初。

十七、问答法

是谜面提出问题,谜底则进行解答,但必须是曲解,才算是灯谜。例如以“如何是好?”猜体育名词“女子组”,此谜先将谜面解读成如何是“好”?谜底则回答必须是由“女”和“子”二字组成。以“吧?”猜千家诗一句,谜底是“借问酒家何处有”,原来,谜面的“吧”字要解作[BAR]的中文译名,而猜“酒家”,那个问号,正是[借问何处有],扣合得相当有趣。

十八、叠字法

谜面由叠字组成,结合计算法扣切谜底,例如以“泳泳泳泳泳泳”猜古人“陆游”。谜面六(大写陆)个“泳”字,“泳”即“游”也。以“林木森森”猜“杂”字,以“人众从众”猜“仇”字都是属于叠字法。

十九、排除法

就是排除易猜到的谜底,而明确指出应猜别的谜底。例如:“一木口中栽,非困也非呆”,猜一字,谜底应排除“困”和“呆”,而只好猜作“束”字了。以“木字多一撇,不作禾字猜”而猜“移”字。

二十、象形法

利用中文是象形文字,取其笔画,结构或部份或全部来比拟成某种物形。如“人”象形为“飞雁”,“虫”象形为“孤帆”,“、”象形为星星、药丸、瓜子、泪珠等等。例如:“双雁齐飞”猜“从”字,“三星伴月”猜“心”。

历史谜语故事

1.历史谜语故事

谜底:怀西妇人好大脚(淮西妇人好大脚)这是因为他在嘲笑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不缠足,马皇后是淮西人,那时淮西妇女一般不缠足。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使马皇后以大脚而闻名: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朱元璋微服出行,京师(即南京)的风俗是元宵节晚上猜灯谜,老百姓把这个当作元宵节娱乐活动。朱元璋忽然发现一幅画,画上画着一个女人,她赤着脚,怀里抱着一个大西瓜。这个谜语不难猜,大家一看就明白,随即哄然大笑。可以想象,朱元璋有多生气了。第二天,他竟然下令将那片地方“空其室”,就是将那里的居民都杀了。这个谜语,其实是在暗喻“淮西妇人好大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马皇后祖籍淮西,根据这个传说,出身社会底层的她脚很大,而在那个时代,对于妇女来说,大脚是地位卑微的标志。

2.古代的字谜故事

1、东汉末年长安街头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暗喻权臣董卓)

2、东汉黄巾军起义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暗指黄巾起义的时间甲子年公元184年)

3、北宋民谣“打破筒,泼了菜,才是人间好世界。”(暗喻奸臣童贯、蔡京)

4、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南朝宋〕·鲍照(谜底:井)

5、下珠帘焚香去卜卦,问苍天,侬的人儿落在谁家?恨王郎全无一点真心话,欲罢不能罢。吾把口来压!论文字交情不差。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抛得奴力尽手又乏。细思量,口与心俱是假。〔清〕·弘历(谜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3.谁知道中国古代的谜语故事

从前有个员外,生了个独生子,特地请了个先生,教儿子苦读诗书。有一天,员外家中来了几个远方的朋友,碰巧员外不会喝酒,就叫儿子的先生去作陪客。酒后饮茶,有一个朋友指着先生问员外:“这位是谁?”员外伸出一个小指头,说:“他吗?是这个。”先生见员外伸出小指头,以为在贬低他,起身便走,到书房卷起被子回家去了。散席后,员外知道先生不解自己的意思而走,于是打发佣人叫先生来家一次,说有要事商量。先生便来到员外家。员外说:“我伸出小指头,是向朋友介绍你的姓名,职业。你当先生怎么连这个谜都猜不透啊?”于是向先生解释一番,先生听了员外之言,又返回到员外家教书。你知道这个先生姓甚名谁,什么职业吗?

周!

教书!

赵钱孙李周

按数字顺序,先生名五。按俗称“天地君亲师”!

(“天地君亲师位”是旧中国许多家庭中堂供奉的“神位”,这神位上排列第5的“师”,便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先生。把“师”供在“神位”上天天顶礼膜拜.)

明朝年间,河南有位才子文必正,欲向天官霍荣之女霍定金求婚。在霍府的客厅,文必正看到厅堂内各种陈设考究精致,便对霍荣说:“大人的厅堂琳琅满目,古朴典雅。但似乎还缺一个字,此字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霍荣忙问是何字,文必正不慌不忙卖了个关子:

初下江南不用刀,大朝江山没人保,中原危难无心座,思念君王把心操。

文才子这个谜所指何字??

初不要倒,取衣旁;

大不要人,取一横;

中不要“心”,取口旁;

最后一句是田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幼时即被左邻右舍称为神童。一日,曾巩的老师带着他去春游,二人沿着蜿蜒曲折的桃花溪漫步在连绵起伏的桃花山。此情此景,老师兴之所至,捋须吟道:“

头上草帽戴,帽下有人在。短刀握在手,但却人人爱。”

话音刚落,聪明的曾巩脱口而出一个字,老师笑着点了点头。

请问,老师指的是什么字?

是花。

因为头上草帽戴是指草字头

帽下有人在是指单人旁

短刀握在手是指匕首的“匕”字,

但却人人爱因为是花,所以人人爱。

4.于历史有关的有趣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南柯一梦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

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

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

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

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

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

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

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

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

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

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

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卧薪尝胆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

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

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

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哀鸿遍野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

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

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呼救的凄惨景象。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爱屋及乌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

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

5.大家没听过的古代谜语的故事

人的潜能无穷日本一家报纸曾报导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名日本妇女趁幼儿熟睡之际外出购物,返家途中,在巷口与人闲聊,这时家中的幼儿醒来寻母,遂爬上阳台呼叫,不幸小孩一失足从阳台上坠落下来,但说此地,那时快,其母飞奔至楼下,奇亦般地接住了自己的孩子。

按道理说三岁幼儿体重约十五公斤重,从五楼坠下,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在将近到达地面时的重量绝非常人所承受得了,况且这个人是个年近三十的妇女。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轰动。

后来新闻界还专门请来举重运动员和赛跑运动员做了一个模拟实验,结果都无法成功地接住也无法及时赶到出事地点。一个弱女子在奋不顾身的情况下,其运动技能的水平居然能远远超过训练有素的运动员。

类似的事件也曾在英国及美国发生过。在一个夏天,美国一位残障、一直以轮椅代步的年轻母亲,在她孩子失足掉进游泳池的时候,她连人带轮椅冲进泳池,救起了她的孩子,并随即实施人工呼吸,救活了她的孩子。

事后警方当局请这位母亲描述她的整个经过时,她却答不上半句话来。而在英国伦敦的一场大火中,一名妇女竟可独自一人左手扛彩电,右手扛保险柜冲出火场。

事后,她在众人的啧啧称奇中,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从上述的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的潜能无穷。

生活中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放手去做,全力以赴,别管“能不能”。

6.古代的字谜故事

1、东汉末年长安街头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暗喻权臣董卓)2、东汉黄巾军起义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暗指黄巾起义的时间甲子年公元184年)3、北宋民谣“打破筒,泼了菜,才是人间好世界。”(暗喻奸臣童贯、蔡京)4、二形一体,四支八头。

四八一八,飞泉仰流。〔南朝宋〕·鲍照(谜底:井)5、下珠帘焚香去卜卦,问苍天,侬的人儿落在谁家?恨王郎全无一点真心话,欲罢不能罢。

吾把口来压!论文字交情不差。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

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抛得奴力尽手又乏。

细思量,口与心俱是假。〔清〕·弘历(谜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7.历史谜语

1、唐代通宝(打一历史人物):李时珍

2、东方欲晓(打一历史人物):徐光启

3、书房谈天(打一古代名著):聊斋

4、囚禁苏武(打一历史人物):关汉卿

5、获利不忘创业苦(打一历史人物):成吉思汗

6、欺骗历史(打一少数民族名):蒙古

7、岳陆要塞(打一古代地名):山海关

8、欧洲见闻录(打一古代名著):西游记

9、凿壁偷光(猜一三国人物):孔明(诸葛亮)

10、爷爷打冲锋(猜一历史人物):祖冲之

11、孔雀收屏(猜一历史人物):关羽

12、红墙(打一古代地名):赤壁

13、千载太平(打一历史地名):长安

14、捷报(猜一古代历史人物):陈胜

15、说尽心中无限事(打一近代皇帝):道光

16、秀才当兵(打一成语):投笔从戎

17、夕阳西下(猜一古代地名):洛阳

18、厉害的仆人(猜一少数民族):匈奴

19、只会打仗的皇帝(猜一皇帝称号):光武帝

20、汉朝天下(打一古代历史人物):刘邦

21、游牧民族(打一古代历史人物):司马迁

三、谜语故事:

某年元宵节的晚上,朱元璋微服出行淮西,碰见一堆人以猜谜为戏,旁边挂着一副画,画的是一赤足妇人,怀抱大西瓜,众人大笑。朱元璋不解其意。回朝后,有人告诉他谜底。朱元璋勃然大怒,第二天便将这一代的居民不论男女老少一律问斩。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朱元璋为何要发怒杀人?这一事件说明当时的社会特点是什么?

谜底是“淮西妇女好大足”

淮西的妇女喜欢“天足”(即不缠脚),而朱元璋的马皇后祖籍正是淮西人,又恰是天足。朱元璋认为这是嘲讽皇后,故而要发怒杀人。

这件事说明当时社会的本质特点是皇权至上,极端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