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果盈车”有什么典故
掷果盈车的典故:
潘安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美男子,据说潘安因为长相惊艳而远近闻名,人们为了能够一睹潘安的美貌,而在潘安每一次出行的时候都会聚集来自大街小巷的人群围观。
在那些欣赏潘安美貌的人群当中,有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很多爱慕潘安的少女为了能够表达自己对潘安的仰慕,都会向他所乘坐的车上扔一些鲜花和水果,这就是掷果盈车的典故。
扩展资料:
潘安这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屡屡受挫。司马炎建立西晋后,22岁的潘安任太尉贾充的属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赋》被司马炎大加赞赏,却招致了朝中大臣的忌妒、
由于他们从中作梗,潘安十年没有升迁,安一生之中做官最高做到黄门侍郎,还做过多年的七品县令。
虽然怀才不遇,潘安还是勤政廉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直到元康六年前后,回洛阳做京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曾经恃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
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也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
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
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
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联合另外七位司马家的皇族一起发动了兵变。
入宫除尽贾氏党羽,史称八王之乱,潘安从前就得罪过赵王,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后,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潘安(掷果盈车)
掷果盈车与看杀卫玠的故事
掷果盈车
据记载,潘安年轻之时,拿着弹弓驾车出去游玩。年轻的女孩们见到了都不禁围住他,细细地观赏。而年长的女人见了他,就远远地用水果掷他,以示对他的爱慕和追捧。
结果,掷来的水果把车都给塞满了,弄得潘安每次出去都能满载而归。这便是“掷果盈车”典故的来历。
看杀卫玠
《晋书·卫玠传》记载:“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这可是轰动一时的新闻,首都下都(今南京)的粉丝集体出动,把卫玠围了个水泄不通,像堵厚厚的围墙。卫玠本是个多愁多病身,最终经不住如此的劳累,很快就病死,年仅27岁。
扩展资料
掷果盈车: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
看杀卫玠,成语,来源于《晋书·卫玠传》。本义为魏晋时期,西晋美男子卫玠由于其风采夺人,相貌出众而被处处围观,最终因心理压力大而病死,当时人因此说其被看死。后来多用于形容人被仰慕。卫玠,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
史书上直接说潘安长得漂亮的就三个字———“美、姿、仪”。他自然是外貌又好,气质又好。虽说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
潘安在当时已经拥有一大批死忠的“粉丝”了。《世说新语》中记载,潘安每次出去游玩,都会有大批少女追着他。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都能够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
卫玠五岁时神态异于常人,他的祖父卫瓘说卫玠与众不同,只是自己年纪大了,看不到他长大成人的那一天。卫玠年少时乘坐羊车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玉人,人们都去观看他。
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风度姿容,每次见到卫玠,就叹息说珠玉在身旁,就觉得自己形貌丑陋。又曾对别人说,与卫玠一同出游,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旁边,光彩照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掷果盈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看杀卫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四大美男
掷果盈车的典故 掷果盈车说的是谁
其实不管在任何时候,人们对于美的人或者事物,都是有很大的追求的,女子看到帅哥总是会忍不住想要靠近,想要给他送东西,历史上也就有“掷果盈车”的典故,这位帅哥出行的车上总是会堆满了别的女子抛给他的水果,究竟是什么样的美男,居然能够这样赢得女性们的芳心?掷果盈车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位帅哥呢?
潘安人长得很美,驾车走在街上,连老妇人都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都将车丢满了。
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笑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潘安(247年—300年),本名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祖父潘瑾,是安平太守;父亲潘芘,是琅琊内史。
潘安是西晋文学家、政治家。美姿仪,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年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乡里都称他是奇童。司马炎建晋后被司空荀凯召授司空掾。因作《藉田赋》,被众人嫉妒,于是滞留了十年不得升迁。咸宁四年(278),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县令,颇有政绩,令全县遍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四年后迁怀县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免职。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选拔突出的吏佐,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潘岳被除名。不久选为长安县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因为母亲生病而离官免职,回到洛阳。不久又就任著作郎,转任散骑侍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晋惠帝永康(300年),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被杀。
《隋书·经籍志》录有《晋黄门郎潘岳集》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潘黄门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潘安的名字,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人称潘安。潘岳在文学上与陆机并称“潘江陆海”。钟嵘《诗品》称“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王勃《滕王阁序》“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相貌俊美
潘安作为男性美符号,他所体现的那种唇红齿白的清秀、偏于柔美多愁的文才风流。
《世说新语·容止篇》三十九则中两则描绘潘安的相貌: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七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九则》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
虽然说现有的正史并没有详细地去记载潘安的五官长相如何、身高具体几尺,但是他容貌秀丽却是件不可置疑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成了焦点人物,“粉丝”众多。“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刘孝标注引的《语林》
潘安的小名为“檀郎”、“檀奴”。因潘安既是美男子,又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即便后来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他也没再娶。是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檀郎”、“檀奴”遂成为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词。这一称谓寄托着女性对情人、夫君用情专一的热切希望。
才华如江
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滕王阁序》“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来形容潘安与陆机,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潘安诗歌名列钟嵘《诗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闲居赋》、《秋兴赋》、也很知名在小说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人文采风流并且容貌出众。特指男性。在汉魏晋那个时代,赋写得好是文人最高的成就,潘安的《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那个时代顶峰。潘安、陆机是西晋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文学家,可见后世对他们的推崇。潘岳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情,读者句句能体味到他内心所想,潘岳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这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一般男性文学家的作品这样的风格不多。其主要作品有《悼亡诗》、《秋兴赋》、《闲居赋》、《哀辞》、《沧海赋》、《登虎牢山赋》、《狭室赋》、《怀旧赋》。
至情至孝
至情:潘安的《怀旧赋》中这样写道:“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潘安十二岁与父亲的朋友、大儒、扬州刺史杨肇相见,被杨肇赏识,许以婚姻。后来杨氏早亡,潘安对杨氏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并作《悼亡诗》怀念杨氏,开悼亡诗之先河,这之后悼亡诗的范畴仅限于悼亡妻子。《悼亡诗·一》中有一句“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潘安的三首悼亡诗都写得情真意切,李商隐曾讲“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表扬的就是他的这三首诗。唐朝诗人元稹对潘安的悼亡诗有个评价“潘安悼亡犹费词”,这当然是妒忌潘安的才华,要知道魏晋时期文风是铺垫、堆砌成风的诗体还属于古体诗。
至孝:北宋之前《二十四孝》里记载有潘岳辞官奉母的故事:“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二十四孝》是唐宋在民间流传的文本记录了二十四个远自虞舜近至魏晋的二十四个孝子故事,虽然版本众多但都记录了潘安的弃官奉母,后来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因为潘安在政治上的趋附不已最终导致夷三族,潘安的母亲以七十余岁的高龄也未能幸免被杀,正因为此虽然潘安至孝但已不足以列入,故把他从《二十四孝》中删去,用宋代的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