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1.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2.宋人陈寿,聘某氏为妻,尚未成婚,陈寿却得了个癞疾(麻风病)。陈父要媒人把这门婚事取消,未婚妻却坚持不肯,还是嫁到陈家来。
陈寿因为自己身患会传染的重病,不要妻子接近自己,他妻子却不避秽恶,恭谨地服侍丈夫。
过了三年,陈寿怕拖累妻子,便悄悄去买砒霜,打算服毒自尽。他妻子知道后,偷偷把砒霜吃下去一半,要于丈夫同归于尽。哪知道陈寿吃下砒霜,癞疾居然好了,而他的妻子吃下砒霜,大吐一场后也没死。两人历此折磨后,感情更好,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3.梁祝化蝶
碧草青青花盛开,
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诵深深爱,
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
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想送情切切,
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
泪染双翅身化彩蝶,
翩翩花丛来。
历尽磨难真情在,
天长地久不分开。
4.范蠡和西施
西施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地下工作者,她受职业革命家勾践的派遣,以献的方式(类似于交公粮),成功地打入了反动派吴王夫差的核心机构。她的任务比较单一,就是消磨夫差的革命意志,使他在不应该腐败的时候腐败,不应该玩女人的时候玩女人,至于在敌占区传递情报搞破坏搞运动之类的事,和她无关。这实在是人类历史上最人道的地下工作方式,人道主要体现在她的工作不涉及任何机密,所以也没有任何危险。西施当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没法不圆满,她不过是以美女的身份陪夫差上床说话玩耍而已,要是这任务再完成不了,那只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夫差性无能或同性恋,二是西施不是美女。实际上夫差是中国历史上可以排到前五十名的猛男,而且绝对不是同性恋,西施也是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第一个长得看得下去的女人,这要是再对不上,那中国历史真要改写了。
革命青年勾践为了推翻夫差,想出了所有匪夷所思的损招,包括亲自尝大便,西施只是诸多计划中的一个,而且是不太损的一个。根据后来发展的情况看,勾践尝了夫差的大便这件事对革命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大大地削弱了西施地下工作的意义。在夫差被灭了以后,勾践也没再想起西施这档子事,这样,早就和西施定了婚的另一位职业革命家范蠡就顺理成章地和西施完成了曾经的约定。
范蠡这人不简单,他既不是越国人又不是吴国人,而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的楚国人,为了帮助志同道合的革命家勾践,他不远千里来到了勾践身边,是一个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革命者。由于他来自发达国家楚国,身上自然而然地带有某些与革命不相干的情调,革命意志也不如勾践那么坚定。不过他也算勾践身边久经考验的战士了,勾践主动去夫差那边当人质(其实就是被招安了)的时候,他是唯一跟着去的,勾践尝大便这档子事,九成九是他出的主意。回到越国后他又想出了给夫差献美女的招,勾践让他去办这事,于是遇见了西施。
可以想象在楚国见多识广夜生活经验十分丰富的范蠡一见越国居然还有如此美丽的女人,没想法是不可能的,而西施当时不过是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越国的一个普通村妇,见居然有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楚国的成功人士对自己垂青,也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这么着二人一拍即合,在见到勾践前就已经一见钟情,估计就已经定婚了。后来见了勾践,这位革命家当时哈拉子就流下来了,心道:靠,咱国家还有这么好看的女人。要不是范蠡在一边提醒说夫差可是风月场上的老手,你别轻举妄动,勾践可能就先腐败了。
勾践没敢腐败,夫差可是和西施着实过了几年神魂颠倒的日子。西施这人有心计,也在心里比较着夫差勾践和范蠡,夫差肯定靠不住,这人整天乱搞男女关系,后宫的女人足够组成一个女兵方阵,这么腐败下去,肯定有倒霉的一天。勾践也不行,这类革命青年最没人性,革命热情一高涨就性无能。还是范蠡靠得住,小资一点,有情调,会讨女人喜欢,又受过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知识分子嘛,往后只会吃女人的亏,再说了,从感情上说自己也是喜欢他,这么着,夫差尸骨未寒,西施就住到范蠡家里去了。
两人晚上在床上一合计,得,也别跟着勾践了,这小子不地道,那天一见西施就流哈拉子,色鬼一个,这不革命刚成功就说文种是叛徒,估计过不了几天该说范蠡是特务了,范蠡想着自己干了半辈子革命工作,没过几天清闲日子,好歹也该歇歇了,以后写写回忆录,总结一下心得体会,也就够了。这么一合计,两人当晚就跑了,也顾不上搞个挂印封金的形式,到了太湖边上,买了几块地,弄了条船,过起了小日子。后来眼瞅着种地辛苦,钓鱼也发不了财,一咬牙,带着从勾践那贪污来的钱,跑到发达国家齐国做生意,很赚了几笔,钱多了没事干,于是和西施两人装神弄鬼,搞起了阴阳二气矛盾论的伪科学,写了几篇回忆录没书商感兴趣,一天和西施吵完架一气之下往炉子里一丢,半辈子的革命经验外加和西施的凄美爱情、西施和三个男人的爱恨情仇就此不复存在
5.李清照是宋朝南渡前后的著名词人,她18岁时嫁给了大她一岁的大学士赵明诚。
明诚博学多才,小俩口婚姻生活十分幸福愉快。夫妻两人喜欢收藏古董字画,
整理展玩,深夜不倦。累时,坐在归来堂中烧茶喝,两人爱玩翻书堵茶之戏,
说某事在某书,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看谁记得准,嬴的人就可以先喝茶。
清照常嬴,得意地大笑,有时笑得茶水都倾溅杯中,反而没得喝。这样的夫妻,
真是神仙眷侣!
6.苏东坡待妾王朝云灵根慧心,长年诵佛念经,身体却很单薄,结果三十四岁就病死了,遗下一个年幼的儿子。
东坡感悼不已,将她葬在惠州丰湖(又称"西湖"大圣塔孤山南边的竹林中。
朝云走后,东坡常在梦中遇见她,只见她裙履尽湿,便问她为何如此?朝云说:"妾每夕自孤山返家哺儿,须涉湖水故耳。"东坡醒后,痛怜不已,令人在湖中筑堤,以利行走。这就是今日丰湖中的苏堤。
7.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
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回到家乡四川临邛。有一次,他赴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家宴饮。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相如亦早闻文君芳名。相如、文君倾心相恋,当夜即携手私奔。相如一贫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孙怒其败坏门风而不分给她一文钱。两人只好变卖所有东西后回到临邛开了家小酒铺。每日,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来,卓王孙心疼女儿,又为他俩的真情所感动,就送了百万银钱和百名仆人给他们。司马相如有财、有名后,又受皇帝宠幸,便宿娼纳妾,竟不理会卓文君。文君因作《白头吟》以诀别。“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天下的负心郎皆愧之。
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飞将军李广,苏武牧羊,周处除五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戚继光抗倭等等很多那是《女词人李清照》《女皇帝武则天》《缇萦救父》《王昭君出塞》《蔡文姬归汉》《文成公主进吐蕃》《李岩和红娘子》
简要的写一写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故事
1、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7万余日伪军(其中日军6万多,伪军1万多),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这次大规模的“扫荡”和反“扫荡”斗争持续了两个月。
日军兵力多,来势猛,采取远程迂回、分进合击和铁壁合围战术,企图在短期内摧毁晋察冀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对于敌人的合围“扫荡”,预先做了一些准备。
8月19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收到了反“扫荡”作战方针和战术指示。此前,一分区改造了部队主力所在的狼牙山驻地的地形工事,精简了机构。8月23日,日军开始发起进攻。一个月来,易县周边的大小战斗持续不停。
狼牙山属太行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位于河北易县的西南方向,包括有棋盘陀、莲花峰在内的5坨36峰。当时,我军数千官兵和数万群众在这里藏身,躲避日军的疯狂“扫荡”。
9月23日凌晨,日军开始进攻狼牙山。盘踞在塘湖的日军先头部队占领了山下的南淇村和北淇村,制造了屠杀村民多人的惨案。接着,日军主力倾巢出动。
拂晓时分,日伪军3500余人由定兴、方顺桥附近分三路西进,围攻易县北娄山附近的一分区驻地,当时一分区大约有5000余人。
发动进攻狼牙山的是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乙兵团,由步兵第一三三旅团及各配属部队组成,兵团长是步兵第一三三旅团长津田美武少将。
由于有叛徒赵玉昆的伪军带路,日军开进速度很快。日军在进出口布置重兵,从北管头沿东西水村向狼牙山推进。23日中午,日伪军已集聚在山下。
当时,留在狼牙山的部队人数并不多,这里还有易县、定兴、徐水、满城4个县的党政机关、游击队和群众三四万人,必须想办法尽快组织突围。
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命令将四个游击支队交给正在山上养病的一团团长邱蔚指挥,要求他们利用天险地形,守住阵地,伺机突围。
分区情报站通过“飞线”了解到敌人分布在周围的干河、毛儿崖、管头、东西水、松山、娄山、淇水、菜园、雪踅岭、碾子台及九莲山。
23日黄昏,一分区三团和二十团从岭西、隘刹、刘家台和东、西武家庄子同时出击,管山、松山一带的日军伤亡惨重,伪军也受到重挫。
日军以为遭遇我军主力,立即从九莲山、碾子台和雪踅岭等地赶往北娄山救援,日军的一大部被吸引过去。这一带空出一个十几里长的大口子,大大减轻了我军压力。邱蔚团长抓住有利时机,迅速组织突围。
按照一分区首长的指示,一团的一个连留下作掩护。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的任务交给了一团七连。七连从狼牙山的东面转移到西面,在一个山洞里领足子弹和手榴弹,由当地民兵游击队配合行动。
而分区主力部队则于23日晚由周庄经上、下隘刹向西转移,直到24日中午,分区司令部已安全转移到了张家庄。
按照原来的部署,七连佯装成一团主力来吸引敌人主力,再利用夜幕掩护和熟悉地形的优势,伺机打击消灭敌人。
七连连长刘福山和指导员蔡展鹏带领全连战士利用狼牙山的天险和改造过的地形,在民兵配合下分兵把口,在敌人上山的道路上埋了地雷。
24日夜色降临后,4个县的游击支队、机关干部和群众沿着盘陀路向那片空出的口子开去,悄悄地转移了。半夜12点左右,六班翻过狼牙山,来到山背后的小村子。
七连把一排、三排派出去警戒,二排集中待命。大约凌晨三四点,接到掩护七连主力撤退、为机关撤走争取时间的命令。在完成掩护群众突围的任务后,一排、三排相继撤离,二排继续掩护。
连长命令二排二班把守北山脚口子,六班把守东口。二班离开后,连长带着七连指战员沿着盘陀路向外撤离,将机枪组留给六班占领西山口,吸引敌人火力,继续掩护作战。
机枪组的两人配备了两挺机枪。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5人借着月光,将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分束扎捆,然后隐藏在棋盘陀最险要的“阎王鼻子”和“小鬼脸儿”两个据点。
25日清晨,500多名日伪军向狼牙山发起攻击。敌人上山途中,从东西水村往棋盘陀来的日军,一路上伴随着地雷的爆炸而倒下。
机枪组的两路火力吸引了敌人,敌人误以为山上仍有我军部队主力。马宝玉等5名战士分成两组,阻击企图在棋盘陀汇合的敌人。但机枪连子弹有限,机枪手在打完子弹后撤退了。
为了拖住日军,六班战士一直把敌人往山上引。日军在前面的进攻中吃了亏,不敢贸然行动。他们采取扫射和炮轰方式,小股试探,轮番冲击。
六班战士扼守着棋盘陀的要道,英勇战斗,坚守阵地,打退了日军的4次猛烈冲锋,杀伤敌人50余名。直到中午,日军也没有爬上棋盘陀。
棋盘陀有一条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往棋盘陀顶峰的路,也是一条绝路。为了不暴露部队转移路线,保障主力安全,5名战士选择撤向棋盘陀顶峰,班长马宝玉带着战士们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岩石和树林向敌人射击。
敌人紧追不舍。由于敌人不熟悉地形,有的中弹滚下山去,有的踏落石头坠入深谷。六班战士把敌人引向顶峰的绝路,同时也使自己陷入困境。
棋盘陀峰顶三面悬崖,无障可凭,无路可退。五壮士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同敌人激战5小时。弹药用尽后,就把石头石块砸向敌人。
他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终因众寡悬殊难以支撑。在最后的危急关头,5名勇士宁死不屈,他们将所带枪支毁坏后,纵身跳下了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人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二人跳崖后挂在绝壁的树枝上,幸免于难。葛振林伤势较轻,宋学义摔折了腰。两人凭借求生的本能和顽强的毅力,艰难地爬上悬崖,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走到小石林一带碰到当地道观的李道士,经其救助后由民兵送往医院。
狼牙山战斗结束。马宝玉等5名战士誓死抗日的壮举,表现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高尚品质和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英雄气概。
2、八女投江
1938年9月末,抗联四军、五军在楼山镇战斗后继续随军西征的二十余名女战士,仅仅幸存以冷云指导员为首的八名同志。她们跟从幸存的百余人的队伍,回师刁翎。
10月8日,正是中秋节,部队来到了杨贵珍的家乡东柳树河子,群众杀了一头猪来招待抗联战士。据徐云卿回忆,当年杨贵珍离开家乡参军的时候,乡亲们送了她很远,期待她打了胜仗回来。没想到的是,这次回乡竟是最后一次。
19日这天,队伍来到了乌斯浑河岸边,由于秋雨连绵,河水暴涨,队伍只好露营在谷地之中。当天夜里,由于特务告密,刁翎日寇驻军纠集了一千多人的讨伐队潜伏在抗联队伍周围。
据抗联战士金世峰回忆,20日拂晓,抗联队伍整装待发,部队领导派会泅水的金世峰参谋带领八位女战士先行过河。但湍急的乌斯浑河河水继续上涨,无法判断河道口的位置,金世峰决定先下河探路,当他游到一半的时候,枪炮声大作,日伪军开始了猛烈地攻击。
在这突如其来的恶战中,抗联的指战员们边打边向西边的柞木岗密林方向撤退,但为时已晚,他们被敌人紧紧咬住难以脱身。此时八名女战士正隐蔽在河的岸边。
她们所在的地点正是吸引敌人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的好位置。八位女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向敌人射出一排排仇恨的子弹。
敌人背后遭到猛然袭击,他们不知虚实,不知道河边有多少抗联战士,觉得腹背受敌太危险,于是调整部署,分兵向河边扑来。
由于冷云等“八女”的果敢杀敌行动,吸引了敌人的火力,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给战友创造了突出重围的有利条件,战友们趁敌人调整部署分散兵力的混乱之际迅速冲出包围,很快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潜入密林,保存了实力。
然而,八位女战士在与敌人几番激战之后,弹药已经打光了。她们面前是蝗虫般的日伪军,背后是哗哗奔腾的河水。
大义凛然的八位女战士手拉着手一步步走入了冰冷了乌斯浑河,“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敌人的炮弹还在追击,八位正值芳龄的女孩子已被淹没在乌斯浑河的滚滚波涛中。
3、侠肝义胆除汉奸,铁血抗日映丹心
马晓云,原名马方杲,1906年9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长山县北旺庄(今淄博市经济开发区北郊镇北旺村)。1924年加入东北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晓云回到家乡,发动乡亲声援东北人民抗日,同时筹集枪支,组织联庄会。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家乡发动组织抗日队伍。
同年底,与哥哥马耀南、弟弟马天民参与黑铁山起义,并把筹集到的3支手枪和几百银圆全部献给起义部队。
1938年4月,马晓云所部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第7支队,马晓云任支队长。7月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7团团长。
1939年夏,马晓云奉命率领部队插入敌后,开展对敌斗争。他带领战士实施拔掉敌人据点、炸毁日军火药库、破坏铁路使日军军用列车出轨等行动,牵制了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7月22日,其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牺牲,更激起他报家仇国恨的决心。同年马晓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初,马晓云被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初夏回到山东,任清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在此期间,日寇疯狂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反复进行“铁壁合围”,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
马晓云率队与日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处决叛徒、击毙汉奸、消灭匪特,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开创了清西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使清西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此后,上级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批准成立了清西专员公署,马晓云被任命为专员。
1944年1月,根据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指示,清西军分区改为渤海军区第6军分区,马晓云任副司令员。为更有力打击敌人,部队分两路行动。
司令员许云轩率一部去小清河以南作战;政委李曼村和马晓云率一部拔除青城县王家庄据点。8月10日,在攻打王家庄据点时,马晓云不幸牺牲,时年38岁。
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一家三兄弟,都为抗日牺牲。徐向前亲笔题词:“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烈士永垂不朽”。
4、长在战场血染战场的抗日英烈
李汉卿,1903年出生在湖北新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家靠种田度日。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农民运动。1928年当选中共黄冈县县委常委。
1935年,李汉卿被国民党抓壮丁,此后受尽折磨痛苦,在几次私逃未能成功后,终于在1938年9月的一天夜里逃离虎口。
随后,李汉卿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独立游击5大队(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21集团军),曾任排长、连长。1940年7月,参加彭思桥战斗。战后,奉命率部至蕲(春)广(济)开辟抗日根据地。9月任中共蕲广边县委委员、武装部部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随即将全军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以李先念率领的豫鄂边区部队编为第5师。
李汉卿历任新四军第5师独立1团2营营长、独立1团参谋长、独立4团团长、第4军分区挺进17团团长、赣北指挥部指挥长等职。
第5师这支鄂豫边区人民的子弟兵,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与支持下,逐步成长为日益正规化的游击兵团,军事政治素质日益提高,不仅善于进行灵活的游击战,而且能进行较大规模的运动战。
1941年9月,在反击日、伪军对蕲广边军政联合办事处驻地黄土岭“扫荡”的作战中,李汉卿率部队击毙日军指挥官以下数十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1942年12月至1943年3月,日军在“扫荡”大别山和进攻鄂西的同时,对豫鄂边区各地进行了“扫荡”。
第5师主力军一面出击敌伪,牵制敌人对大别山和鄂西的进攻,一面配合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粉碎日、伪军对边区的“扫荡”“清乡”,抗击国民党顽军一次又一次的“清剿”。
在全面抗战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广泛开辟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和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第5师发展、壮大成坚持敌后抗战的坚强的人民武装力量,创建并巩固了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其中,李汉卿参与了开辟鄂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赣北抗日根据地,并发挥重要作用。
1944年11月,李汉卿率部攻打湖北省广济县杨家桥张家湾日、伪军据点时,在指挥作战中牺牲,时年41岁。
5、铁骨铮铮的“硬仗将军”
王甲本,字立基,1901年8月出生于云南平彝(今富源县)。1918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历任排长、营长。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师151旅旅长。
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98师副师长。先后参加了鄂西会战、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常德战役、衡阳战役,屡立战功。后升任第79军军长。
1944年,日军为挽回败局,发动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9月,日军以十余万兵力分三路进犯广西。79军奉命在湖南零陵、东安一线阻击日军。
9月7日,王甲本带领军部直属部队进驻湖南东安县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探知这一消息后,数千日军化装成友军和农民,向王甲本军部驻地袭击。
王甲本亲自率领军部手枪排拼死反击,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激战中王甲本被日军刺中腹部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富源县胜境博物馆馆长潘庭宏介绍,王甲本以善打硬仗出名,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21次会战,他参加了其中的11次,其中包括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常德战役等。“他是一位真正的抗日英雄,爱国爱家乡,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王甲本将军最小的儿子王宁生介绍,王甲本将军一直秉持“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观点”,是抗日统一战线最坚定的践行者,与朱德、陈毅等革命前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父亲曾经将20万发子弹支援给罗炳辉将军所在的新四军第五支队,他生前曾对部下官兵说,等抗日战争结束后要带着他们到大西北(延安)去看看。”
参考资料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英雄烈士事迹
参考资料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女投江
参考资料料来源:百度百科——狼牙山五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