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 传说故事
1、声震天中
清朝康熙年间,有父子二人逃难到开封,夜宿鼓楼下。府衙班头见他俩可怜,收留在鼓楼上当差,父亲担任司鼓(司鼓就是定时敲鼓的人),儿子负责扫街。爷俩忠厚老实,手脚勤快,附近的居民没有不夸赞的。大伙见面都叫他们“老司鼓”和“小扫街”,他俩的真名实姓没人知道。
当时的文人骚客常在鼓楼大厅里聚会,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每逢这时,老司鼓总是悄悄坐在墙旮旯里闭目养神。小扫街闲不住,展纸磨墨,跑前跑后忙着伺候,众人也都习以为常,谁也没把他们爷俩放到眼里,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几年。
坐镇开封的河南巡抚阎兴邦,巡抚就是一省最高长官。他见鼓楼年久失修,就全城募捐,费时三年,将鼓楼翻修一新。新鼓楼富丽堂皇,真叫气派。这一天,阎兴邦在鼓楼上大宴宾客,全城的风流才俊,书坛名家几乎都来了。
阎兴邦含笑拱手说:“重修鼓楼,千古盛世,美中不足,缺少一方巨匾来画龙点睛。今天特地邀请诸位为此楼题词书匾,流芳百世。”宾客们各个满心欢喜,才思泉涌,暗下决心,要大显身手,很快就递上几十张条子。阎兴邦一一翻阅,竟然没有一个中意的。
他皱着眉说:“诸位写的全是‘小桥流水‘之情怀,独缺‘’大江东去‘的气魄,有劳各位再费些神思,人们这才明白,今天的酒席可不好吃,只得抓耳挠腮,绞尽脑汁,苦思冥想。阎兴邦一直不见动静,长叹一声:“唉,难道这么大一座古城,就没有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吗?”
众人羞愧得无地自容,大殿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忽然墙角响起一个苍老的声音:“大人,小人能献丑吗?”府衙班头见是老司鼓,怕闹出笑话,呵斥道:“今天是文坛盛会,你一肚子糟糠,凑什么热闹!”
老司鼓上前几步,弯着腰赔笑说:“听说大人肚量大,小人说错了,权当听个笑话儿。”阎兴邦见他相貌平常,可出言不俗,说:“不妨试试。”“声震天中”如何?此言一出,满屋皆惊。阎兴邦笑着说:“请道其详。”“华夏大地分九州,河南地处中州,开封在中州正中。
鼓楼在开封正中,这正是天下的中心,一槌击鼓,声震天中啊!”好一个声震天中,大气磅礴。阎兴邦拍案而起,兴奋得把老司鼓让到座位上,亲自斟了三杯美酒犒赏。老司鼓高举酒杯,朝着众人做了一个揖。说:“俗话说得好,‘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下神’。
你们都是有学问的人,常来鼓楼以文会友。我在旁听久了,脑瓜儿也慢慢开窍了。‘声震天中’这四个字我琢磨好久了,今儿被巡抚大人相中,我还得谢谢大家哩!”老司鼓这话说得十分得体,来客也面上有光,大殿里一片欢笑。
阎兴邦兴致勃勃地说:“现在就请书法高手当场挥毫,制匾高悬。”凡是能划拉几笔的,谁也不甘落后,真草隶篆,龙飞凤舞。阎兴邦挨着桌观看,大声说:“诸位真是妙笔生花,可惜的是字儿写的太小了,和高大的鼓楼不太相称啊。”众人公推一位有名气的老书法家。
写出了半个人高的大字,阎兴邦还是摇头嫌小。正在大伙扫兴的时候,一直端茶送水的小扫街插嘴说:“大人,我可以试试吗?”阎兴邦上下打量着他,问:“你是干什么的?”“我是老司鼓的儿子,大伙都叫我小扫街。”阎兴邦吩咐班头捧来笔墨纸砚供他挑选。
小扫街从墙角捡起一把扫帚,笑着说:“还是我的家伙得劲!”只见他拎了半桶清水,倒入墨汁搅拌,然后出了殿门,人们都蜂拥跟了出来。好一个小扫街,只见他束紧衣衫,用扫帚饱蘸浓墨,在纸上挥舞,运用自如,你想:这世间罕见的扫帚笔写出的字还能小吗?
阎兴邦连生叫绝:“怎么学得这样一手绝活儿啊?”小扫街朝众人深深鞠了个躬。“各位前辈常来这里切磋书法,即兴挥毫,我在旁边侍候,暗中用心揣摩,每天我把鼓楼四周打扫干净后,就用扫帚蘸水在地上练字,一桶清水用完天还不亮哩,天天如此。”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众人感慨万分,再也不敢小瞧这爷俩了。不久鼓楼檐端悬挂一方巨匾,上书“声震天中”四字,字体刚健,气势雄浑,站在城外都能看清。可是谁会想到这千古名句,竟然出自老司鼓和小扫街之手。
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的时候,鼓楼和声震天中巨匾不幸在战火中损毁,关于这个匾是谁的题词,又是谁书写的,至今是谜,无人破解。
2、杨继业发兵幽州救主
杨七郎因打擂闯祸,太宗听信奸臣潘仁美谗言,竟不念杨家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战血洒战袍立下的汗马功劳,将杨继业贬谪雄州之后,辽国乘机出兵,设计困宋太宗于幽州城,当杨继业手捧救驾诏书后,还是以国家大业为重,唤出八个儿子商量营救之策。
令公说:“万岁,众大臣、王爷被困幽州,若有闪失,不只大宋江山难保,黎民百姓也要遭殃……。”六郎站出:“请爹爹速发救兵。”七郎也嚷道:“上次孩儿打擂连累了全家,这次我要为爹爹争气,先立救驾之功。”
令公知道他武艺过人,能独挡一面,便同意他带骑兵先行。杨继业随后发兵救驾,自己同呼延赞押运粮草星夜向幽州进发。这个故事表现了杨家父子以国家大业为重,一心保卫大宋江山的崇高品德。
3、七郎闯幽州
宋太宗被困幽州,杨家父子发兵救驾,七郎为先锋官带五百骑兵先行。七郎风尘仆仆赶至幽州(今北京),不敢怠慢,马踏辽营闯到城下,守城的主帅潘仁美却不放他进城,因为在京城七郎打擂将潘仁美之子潘豹打死,他对七郎怀恨在心,逼他连杀三门。
五百骑兵此时只剩七郎单人独骑,一路奔波又连番厮杀,如今是饥肠辘辘,精疲力尽。大骂:“潘仁美老贼,你竟如此狠毒!这岂不坏了国家大事,待我杀退辽兵,再与你算帐。”
4、大郎替主龙棚赴宴
辽国天庆王在金沙滩设“双龙会”,图谋趁机杀害宋太宗。杨继业学汉职纪信救高祖离荥阳之计,诈献降书与番人从西门迎受,圣驾从东门而出。天庆王用转心壶让延平喝下毒酒,延平刚饮下便知不好。
此时天庆王趁机要溜被延平一把拉住,一扬手臂,一只袖箭直穿天庆王咽喉立即倒地死去。在这一战中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贤王;三郎被马踏如泥;四郎、八郎失落番邦;五郎出家为僧;六郎、七郎逃出虎口。
5、佘太君杨门选将
杨家热血男儿经幽州一战大部分已战死沙场,仅六郎一人逃出虎口,回到京城与八姐、九妹处死了潘仁美,不料却激怒了大宗,因潘仁美的女儿是太宗的妃子。于是六郎被贬谪河东服役,六郎在途中病倒,恰遇在五台山出家的五郎,想出诈死之计,谎报六郎病死,暗地送回杨府。
隐藏于后花园。时值边关告急,朝中无良将出征。寇准认为六郎死的突然,便以守灵为名,身背朝靴,私下察访,结果发现六郎“诈死埋名”。六郎向八贤王清罪,赵德芳一笑置之,并不介意:“现在三关被困,朝中无良将出救,还是由你出马领兵挂帅吧!”
寇准说:“不妥,郡马杀了潘仁美又诈死埋名,圣上岂能轻易饶过?依我看还是由千岁挂帅带杨门女将到边关解围,杨郡马暗中压运粮草,待到三关破敌立功后,再奏明圣上将功折罪为好。”赵德芳认为寇准说的有理,于是请佘太君选将出征。
佘太君命杨洪击鼓撞钟聚将,杨家八个儿媳:张金定、李翠亭、华妾玉、于桂英、罗氏女、柴俊萍、杜金娥。余彩鸾及八姐杨延琪,九妹杨延瑛雁列两厢,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喜得八贤王和寇准赞不绝口:“杨门女将,满门巾帼,果然名不虚传!”
佘太君巡视一周,目光停留在杜金娥身上,她弓马娴熟,武艺精湛,太君甚为钟爱,当即便议定让她同八姐、九妹随军出征。该故事显示了杨门女将,满门巾帼,为保卫祖国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封
包公的历史故事!
1、包公铡陈世美
《铡美案》讲述了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嫁给书生陈世美为妻,然而其夫进京赶考,数年无音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公婆饿死,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夫。
到京后,得知陈世美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陈世美寿诞之日,香莲闯宫而入,陈竟昧心不认,反将香莲母子三人赶出宫去。
三朝元老王延龄得知此情后,教香莲假扮唱歌词的村妇,在酒席宴前借唱戏陈,陈仍不相认,并将香莲赶出京城,暗中命家将韩琪前往杀害,以灭口。
韩琪追至庙中,听香莲哭告实情,不忍杀害,毅然将香莲母子放走,自感难以复命,自刎而死。香莲悲愤已极,前往包拯处控告,包公准状后,召陈世美来与香莲对质。
陈世美自恃皇亲国戚,强词狡辩。皇姑、国太也来威胁。包拯不惧权贵显大义,正义凛然,狗头铡刀下怒斩了那忘恩负义之人。
2、包公斩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
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3、包公陈州放粮
陈州三年大旱灾颗粒不收,国舅安乐侯庞昱抢男霸女、荼毒百姓、克扣赈粮、强征壮丁建造花园,使得陈州民不聊生,包公奉旨下陈州查赈,公孙策设计要来龙虎狗三口御铡。
庞国舅潜刺客暗杀包公,被南侠展昭所救,展昭并帮助包公保护人证、受害者,捉拿庞国舅,经包公审明案情,把安乐侯庞昱送进龙头铡,陈州百姓无不感谢为民做主的包青天。
4、包公掷砚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
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
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
5、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
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包拯为什么在开封府当官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于宋朝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解集乡包村。天圣年间进士,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于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1061年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
其父包令仪是进士,任七品虞部员外。1027年,包拯29岁考中进士,初授大理监事、建昌知县。由于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弃官在家奉养双亲。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把父母葬于城东,在墓旁守孝三年,居家长达十年之久。
1037年,包拯39岁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知县。次后又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郡事,后任监察御史、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于1062年在开封病逝,终年64岁,死谥孝肃。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在端州任职期间,功昭百代,政迹赫然,挖井取水、筑堤防洪、开荒耕作、发展农业、储粮防饥等等,至今为后人所敬仰。现今肇庆市还遗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岩题字等等古迹,可寻包公当年风采。而“包公掷砚化砚州”等等故事更是为人所称道,世代相传。
他在38岁时写过一首诗,此时正在守孝期间,未登仕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从这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公有“不坠青云之志”。而“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此是包公为官准则,做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欲成国家栋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须经历万千磨难,顶天立地,何惧狂风骤雨,狂魔乱舞?粗良之钢,绝不能作钓鱼之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此是包公从政目标,致四海升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仓库充盈,燕雀欢喜;除尽杂草,开荒种植,令兔狐处藏身而发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他时刻警戒自己要遵从圣贤训诫,清廉正直,为国为民竭力,勿使自己遗臭万年,让后人唾骂羞辱。
他在家训中如此告诫后世子孙: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大茔”便是指祖宗墓地,即现在的包公墓。如此苦心,无非要使墓土成为一片净土,使千秋万世子孙皆清廉为民,不负祖训民望,上无愧于苍天,下仰然于良心。果然,后来的包绶、包永年生前均为官清正,死后葬仪简朴,不愧为包公子孙。
包公为官清廉,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拯万民于水火之中,实乃一大善人。不单英明决断,处理冤屈,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权贵,极力主张“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忧国忧民,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在经济方面,他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在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不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律专家,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当然的,世人皆对他奉若神明。
明间传说包公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手下猛将如云,辅助大业。“日判阳间不平事,夜审地狱冤屈案”。文有公孙策,武有展昭。兼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等于公堂前侍奉在侧。公孙策,清于观人之术,医卜星相、奇门数术,无一不通,且才思敏捷;展昭,本为游侠,称“南侠”,武艺超群,行侠丈义。后追随包公,受皇帝赠“御猫”,御前四品带刀侍卫。
包公在众人扶持下主持正义,屡破奇案要案,为律法一片“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