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经书被盗之迷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汗青的旷世奇葩。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还有唐宋木构修建五座。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边和北边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艺术是融修建、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现存洞窟49二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修建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修建、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湛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无缺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表里学者极大的注意,形成为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类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类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体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神仙世界;佛教史迹画,体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汗青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糊口场景、衣冠衣饰制度、古代修建造型以及音乐、跳舞、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汗青事实,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供参观的洞窟较有影响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藏书楼"。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据记录,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囫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没有办法分辨患上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剥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修建五座。此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这篇文章献及各类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跨越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盘事迹的造像。由于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没有办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贵重难患上。
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类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类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泼醅、婚丧嫁娶、商旅来往、使者交会、弹琴吹打、歌舞百戏…社会上万象,林林总总。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那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伟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无都使人印象深刻。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喷鼻音之神的能吹打、善飞舞,满身异喷鼻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糊口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跳舞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衣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修建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汗青。美术史上记录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往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七、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藏书楼收藏。1***年***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地制造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偷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
中国从四十年代起建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六十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该中心陈列部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过程的概况在此患上以展现,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莫高窟(英文名称:MogaoCaves)于1987年12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200-004)。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莫高窟地处亚欧大陆桥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二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节日话题
清明节要成为另一个"情人节"?
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教授疾呼,清明节期间,正是倡导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
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又在哪里
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或洛阳,终点在大秦。
丝绸之路的起点,一般来说是在长安。因为打通丝路的第一人张骞是西汉人,而当时西汉定都在长安,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认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在长安。然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东汉定都在洛阳,所以东汉时期丝路之路的起点在洛阳。
和丝路的起点不一样,丝绸之路的终点,都在大秦。但此大秦非彼大秦。它不是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这里我们说的大秦是中国古时候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统称。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并没有达到过罗马。在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率领约七千人出使西域,达到里海一带。班超在里海停了下来,让部下甘英继续往西方走。
于是甘英就一路达到地中海西岸,和罗马帝国隔海相望。但是当时安息国是中国丝绸和罗马之间的中转站,他们从中垄断谋取暴利。因此安息国害怕中国和罗马之间的商路直接打通会影响他们的利益,因此对甘英渲染海上思土恋慕的传说,令甘英望而却步,因此他并没有直接达到过罗马。
扩展资料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人“发明”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10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的“发明”,他的名字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于1833年在卡尔斯鲁厄出生。自幼就对地质学着迷的他毕业于柏林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渴望前往他认为极富探索价值的东亚。
在1860年到1862年之间,李希霍芬曾在亚洲的许多地方,如锡兰、日本、台湾、印尼、菲律宾、泰国和缅甸等地旅行。1868年到1872年间,他转到中国做了七次远征。李希霍芬去过景德镇,考察完烧瓷的工艺后将景德镇瓷土命名为高岭土,这一个世界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矿藏得以公认。
1873年,李希霍芬回国,他用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写了一部5卷鸿篇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
“丝绸之路”始于史前时期
考古学专家王巍通过大量史实告诉人们:“丝绸之路应始于史前时期。”
王巍说,距今5000年至4500年,西亚地区发明了冶金术,以及培育出了绵羊、黄牛、小麦等一些种养殖种类。而这些东西,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了中原。期间,居住在中亚到新疆地区中部及以北的安德罗诺文化的人们,成为了链接黄河流域和西亚地区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穆天子传》中记载了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会见。王巍说,这可能就是中原与西域交流的一个佐证。当时,羌人与周人通婚,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形成了关中地区以西的羌戎文化和寺洼文化。这时候,该地区的人们就成了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媒介。
春秋时期,西域地区活跃着乌孙、月氏等部落,他们将西亚出产的玻璃器和欧亚草原风格的青铜器传入了中原。此后,关中地区的秦人势力逐渐强大,秦逐渐控制了河西走廊,使西戎臣服。随之,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在全国建立驰道,设置郡县,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参考资料:新华社新华丝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哪座石窟又被称作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又被称做“千佛洞”。前秦建元二年,乐_的高僧在敦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不久,另一位高僧法良在窟旁又开凿了一个石窟。此后,石窟开凿就越来越多,到了唐代,已达一千多座。这一片石窟被称为“莫高窟”,也叫千佛洞。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首映。纪录片以亚洲文明对话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通、文化相通、艺术相通的奇妙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