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测试题,初一语文下册测试题答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600

初一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测试是检验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们要如何准备测试题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初一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供大家参考。

初一语文下册测试题,初一语文下册测试题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本题共6小题,共25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⑷题。(8分)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竣的山峰到的海底,从浩hàn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才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坚难险阻,都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领域()浩hàn()

(2)下面词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更正。(2分)

高竣__改为__坚难险阻__改为__

(3)根据语境在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上文的横线上。(2分)

(a、遏制b、深邃)

⑷“哪里有奥秘,哪里才有人类的足迹。”这一句是病句,改正后抄在下面。(2分)

2.下列句子说话得体的一项是()(2分)

A.爷爷,你年纪大了,坐在那儿老实呆会儿,别碰着。

B.老师,我语文课没学好,你无论如何也要给我做些辅导。

C.请同学们保持教室卫生。

D.前边的人靠边,让我过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全校学生认真听取并讨论了关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

B.虽然这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对我却有深刻的体会。

C.只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人类就会揭示出更多的宇宙奥秘。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改善。

4、好的写景散文,总是景中有情,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试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要求语言含情。(4分)

示例:高兴时,你笔下的月——深蓝的天幕上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不快时,你笔下的月——一弯冷月照无眠,月光冷冷清清地照着大地。

心情愉快时,你笔下的雨——

内心痛苦时,你笔下的雨——

5.名著阅读。(5分)

我跟着外祖母和母亲乘到尼日尼的外祖父家去。外祖母是个慈祥而善良的人。她讲起话来又亲切,又快乐,又流利。从见到她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她要好了。在船上,她给我讲故事。声音很低,很神秘,她俯下身子凑近我的脸,睁大了眼珠儿注意地看着我的眼睛,就仿佛往我心里灌输一种使我振奋的力量。每次听她讲完,我总是要求:“再讲一个!”“好吧,阿廖沙。”她总是痛快地答应。

⑴这段文字出自高尔基的《》,从文段中看出外祖母具有的美好品德。(2分)

⑵请另写一个能体现“外祖母是个慈祥而善良的人”的事情。(3分)

6.综合性学习(4分)

⑴有人说,探险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有人说,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人去探险,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作贡献;有人说,探险就是没有意义的冒险,它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搞不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这就更不值得了。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探险的?(2分)

⑵学校准备在今年暑期举办生存夏令营活动,挑战的地方有荒岛、荒山、荒漠、荒原等。到时候只许带极少量的食品和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在这次夏令营活动中,你在野外遇险了,需要求救,你可以采取哪些方法?(2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读圣埃克絮佩里《在沙漠中心》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天气已经很冷了。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我就哆嗦得受不了了。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我颤抖的手几乎抓不住电灯。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

因为懒得在大热天带着我的橡胶雨衣,我把它扔在路上了。可如今风越刮越猛。我发现在沙漠里根本没有藏身之所。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我躺下,又站起来。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挨寒风的鞭打。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www.

7.概括这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8.选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相近的中国成语概括。(2分)

9.作者说“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10.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11.假如你有一天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时,你会怎么办?(2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2-16题。(12分)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张鸿勋

①那天早上发生了日食,我看到了现场直播,也看到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宣传。五百年一遇,很多人都说太幸运了,太震撼了,有的甚至说,太值了。尤其是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感觉看到了极大的奇迹。

②我问朋友:日食是什么?很多种答案,有一位朋友回答:是影子,是月亮的影子。我再问:一个影子,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答:是感觉到一种重见天日的欣喜。

③人们通常认为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情才是奇迹,其实每时每刻都有和日食一样的所谓的奇迹发生,而每一缕新阳光照耀到的都应该是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④说到阳光,我想起了第一次下矿井,那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在极为寂静的井下500米处,头上的矿灯照射出隐约灯光,周围异常安静,只有近处岩层渗出的地下水发出的“叮咚,叮咚”的声音,掺杂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掘煤的爆破声。

⑤那个矿井和后来我去过的其他矿井不同,煤层质量虽然很好,但是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我们爬进了矿工俗称的“掌子面”,也就是工作区。一线矿工在这里把小型爆炸后崩落的煤块向外搬运。我第一次体验了矿工是怎样工作的,也趴在地上比划了两下,发现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他们像是地层深处的蚯蚓。

⑥我们实在待不下去的时候,准备上来,钻入上下有铁板、周围一圈铁栅栏的吊笼,这就是电梯了,除了没有楼层显示以外,电梯速度很均匀,嘎吱作响,500米,相当于一百多层楼宇的封闭电梯,手抓着吊笼上冰冷的螺纹钢,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当吊笼从地面升起的刹那,刺眼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一张黧黑的脸上,我们全眯起眼

睛,眼泪流下来。走出吊笼,我在台阶上静默良久。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感动,应该和看到日食没有什么不同,再重复一次:每一缕阳光都应该照耀到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⑦如果我们还有解不开的烦恼,去体验吧:如果你觉得自己郁闷得要自杀,带点好吃的去一次儿童医院的白血病病房;如果你觉得自己病得比较重,带点玩具去看看脑瘫的孩子;如果你痛失了亲人,去看看地震灾区人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学业或者工作不堪重负,下一次矿井吧。说多少劝解的话都没有意义,真的,请体验一次:请暂时把你认为不可解决的烦恼扔开,去一趟,我保证你会把烦恼彻底抛开,拍拍灰尘嘲笑自己。

⑧因为,这是我曾经的体验。(摘自2010年《青年文摘》,有改动)

12.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3.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写日食现象?(2分)

14.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15.在文章第⑤段中,矿工为什么把工作区称为“掌子面”?(2分)

16.通过阅读本文,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结合你的经历,谈谈感受。(4分)

三、文言文阅读(21分)

(一)竹里馆(7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7、诗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与相伴的情景。

18、诗中第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照”与一、二句中的“”一词相照应。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二)(14分)

甲《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乙《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夸父与日逐走()⑵饮于河、渭()

⑶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⑷天柱折,地维绝()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弃其杖,化为邓林。

⑵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2.在你的心目中,夸父、共工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3.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4分)

四、写作(30分)

24.请你“你辛苦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章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初一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⑴yù翰⑵峻艰⑶深邃遏制⑷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2.C3.C

4.示例:像一颗颗珍珠在欢快地跳着;冰凉的雨水打在脸上,流进嘴里,感到一种苦涩。

5.⑴《童年》慈祥、善良⑵外祖母救助落入猫口的小鸟。外祖母用自己的行动教育我不要去报复别人,要与人为善,宽厚待人。6.⑴探险不是冒险。探险需要智慧与理智,但冒险过多的是冲动。探险就是要用智慧、毅力、体力来挑战自然、挑战极限、挑战自我,战胜死亡,而不能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的勇敢。⑵一定要带上地图,万一发生了意外,根据地图能够首先判断你所在的位置。然后再判别你需要逃生的方向,属于判别方向呢。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呢,是根据树木茂密的树冠那个方向,往往指的南方。第二个呢,如果是白天天气又晴,又日出的,根据树荫的方向判别哪是南北东西,第三个就是夜间,夜间根据北斗星的方向,判别哪里是方向。如果一切都不具备了,如果跌到山崖沟里,跟着山沟往下走,慢慢慢慢逐渐摸到走到地面,脱离危险。

二、阅读理解

(一)7.主要描写了“我”在夜晚的沙漠中因缺水、寒冷和疲劳而所遭受的痛苦。

8.无处可逃9.因为“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并且对自身的处境感到痛苦。10.(1)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都得挨寒风的鞭打。分析:用“大理石”般光滑和“平原上的骑兵”直冲过来,形象地突出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11.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努力克服困难。

(二)12.作者通过一次下矿井的经历,感悟到幸福从未远离我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13.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14.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紧张的心情。15.因为矿井的煤层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所以矿工把工作区称为“掌子面”。16.示例:经历:一次放学回家,我看到一位腿脚有缺陷的同学一瘸一拐地走回家。感受:看到她我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虽然我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漂亮的外貌,但我有健康的身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眼前的幸福呢?

三、古诗文阅读

17.弹琴长啸明月18.拟人独坐19.宁静、淡泊

20、⑴赛跑⑵黄河⑶从前⑷断掉

21.⑴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⑵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22.夸父: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共工:(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3.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初一语文作业本下册答案16课黄河颂

http://www.5156edu.com/show.php?f_id2=966&id=1005

在这里下载

三.新课讲解:

《黄河颂》

1.作家作品

(1)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写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2.词语积累

正音:

气魄(pò)山巅(diān)澎湃(péngpài)

浊流(zhuó)哺育(bǔ)九曲连环(qū)

词义:

澎湃:波涛相击: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哺育:①喂养。②比喻培养教育。

3.整体把握: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4.深入剖析: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语言品析:

(1)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2)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分别是:

①A哽(gěng)咽B郝叟(sǒu)C澎湃(bài)D污秽(huì)()

②A哺(pǔ)育B炽(chì)痛C云鬓(bìn)D屏(píng)障()

③A召(zhāo)唤B金柝(tuò)C祈祷(dǎo)D镐(gǎo)头()

2.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①山diān()②duó()步③ào()悔④斑lán()

⑤怪dàn()⑥xuān()闹⑦狂lán()⑧lán()语

⑨泛làn()⑩chà()异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A.周到B.忠实C.诚实D.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A.装进B.塞进C.挤进D.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4.下面这段话中加横线的四句话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举办了一次“我为奥运添光彩”的演讲活动。活动中,①同学们积极踊跃上台演讲。演讲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②气氛非常热烈的很。特别是文娱委员的演讲,声情并茂,精彩纷呈,③取得了同学们阵阵喝彩。④通过这次演讲活动,使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改正:①②

③④

5.请依照下面例句仿写一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①与例句句式相同;②上下文语意连贯;③运用比喻的手法。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仿写:

6.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黄河大合唱》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自我解嘲的话是:

二.阅读:

文段一: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臂膀。

1.这一部分从哪三个方面颂扬了黄河的伟大贡献?

答:①②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屏障”?

答: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臂膀”?

答:

4.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从诗中可看出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

答:

文段三:

妹妹扮演的角色

(1)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2)“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3)“因为我的角色!”

(4)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5)“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道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6)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7)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8)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9)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摇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10)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11)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12)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13)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

1.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下表。

时间报名时定角色那天排练时排练归来

神情态度热情万丈很投入

2.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的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3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长辈的引导?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常识积累:

猜猜他是谁。

(1)第一个人物:他家穷的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他的妻子自从嫁给他以后,一年连猪油都难得吃上两三回,想去参加考试连盘缠都要向别人借,可是他还是死心塌地的热衷于科举考试,当得知自己金榜题名以后,他竟然欢喜至极而导致发疯。

“他是___________,是______代小说家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人物形象。”

(2)第二个人物:他,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岗打死猛虎,为报仇斗杀西门庆;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

“他是___________,是______代小说家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人物形象。”

【试题答案】

一、

1.①C②A③A

2.①巅②踱③懊④斓⑤诞⑥喧⑦澜⑧谰⑨滥⑩诧

3.(1)D、忠诚(2)B、塞进

4.①“积极”、“踊跃”两词语意重复,删掉其中一个。②“非常”与“很”语意重复,删掉“的很”。③“取得”改为“博得”。④无主语,删掉“通过”或“使”。

5.示例:①人生是一首诗,悠远的意境抒写着你失意的懊恼和成功的欢乐。②人生是一台戏,精彩的剧情演绎着你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6.(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2)我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

二、

文段一:

1.①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②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③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在地理上黄河可做军事屏障,精神上伟大坚强也是民族精神的城防,所以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屏障”。

3.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由此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力量。

4.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团结奋进、充满信心。

初一下册语文测试卷

在新的学期马上又将迎来语文测试,这是对大家一个学期上节点的检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一下册语文测试卷,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一下册语文测试卷:

(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28分)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每组都有一个错误,请选出来。(4分)

①A.逞能(chěng)B.镏金(liú)C.篝火(gōu)D.五卅(shà)

②A.参错(cēn)B.淳朴(chún)C.挑衅(xìng)D.竣工(jùn)

③A.磅礴(bó)B.静谧(bì)C.深邃(suì)D.断垣(yuán)

④A.灵柩(jiū)B.上溯(sù)C.砌墙(qì)D.蝉蜕(tuì)

2.改正下列词语的错别字。(4分)

美观朴素辛亥革命熔于一炉金璧辉煌婷婷玉立

心犷神怡接踵磨肩许许如生极目远眺国泰民安

3.下列没有歧义的一句是(2分)

()

A.教室门外一边站着一个学生。B.我看他笑了。

C.我们要学习文件。D.明天下雨,我也下乡。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这是__同志生前从狱中用米汤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B.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的鞋子。

C.我们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和整整齐齐了。

D.我们必须随时发现,认真改正工作中的错误。

5.下列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2分)

()

①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②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③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④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

6.两句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的一组是(2分)

()

A.①无原则的团结对革命有害。

②无原则的团结无不对革命有害。

B.①教师的高明在于能使学生超过自己。

②教师的高明难道不在使学生超过自己吗?

C.①这种健身器并非物美价廉。

②这种健身器或者价不廉,或者物不美。

D.①再淘气,看我揍你。

②再淘气,看我不揍你。

7.对下面各句所用修辞手法鉴别正确的一项(2分)

()

①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②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③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④哀思,深深哀思,充满的心⑤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A.拟人比喻拟人反复对偶

B.比喻比喻拟人反复对偶

C.拟人夸张拟人反复夸张

D.比喻夸张比喻借代夸张

8.默写与填空。(10分)

(1)三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十年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胎于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园可无憾矣

(5)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面》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这篇文章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而写,作者写时的身份是_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_(文体)。文章着重表现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中涉及的《毁灭》、《铁流》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译者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________,________,遂以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9.填写文中空缺处的文字。(2分)

10.写出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有关的古诗句各一句。(3分)

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3分)

①西南隅()②遂以名楼()

③观其耸构()④重檐翼馆()

⑤坐窥井邑()⑥乃可赏观时物()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②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13.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写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分)

14.文末提到濑乡的老子祠和东阳的八咏楼,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分)

(二)木屐

鲁田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

15.下列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1分)

()

A.文章以“木屐”为线索,刻画“爸爸”含辛茹苦的生活画面以及无私的父爱,表现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B.文章以“江南惆怅的雨”为线索,通过“我”感受“爸爸”在雨中的喜与忧,表现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C.文章以“木屐”为线索,通过“爸爸”与“我”的不同生活目标的表现,写出“我”对父爱的感激,也写出“我”对父辈生活方式的思考。

D.文章以“江南惆怅的雨”为线索,以“木屐”比喻父辈的艰苦的生活历程,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写出“我”对爱的无限感慨。

16.文中加粗的“挤出”有何表达作用?(1分)

17.联系上下文谈谈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1分)

18.为本文补一个结尾,要求交代省略号的内容,适宜用抒情或议论的方法收尾,50字左右。(2分)

19.文中加粗的“眼泪”体现我的什么情感(1分)

20.你认为文中哪个场面最感人,简述理由?(2分)

(三)

下面是一位语文老师讲述自己与学生之间有关作文的故事,请仔细阅读,完成文后的要求。

①有一天,我在班里表扬了一位同学,说他“青翠欲滴”这个词用得好。下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几乎每个人都用了“青翠欲滴”:“教室的一角里,有盆青翠欲滴的花”,“爸爸拿起青翠欲滴的玉酒杯”,“她穿上一件绿色的裙子,真是青翠欲滴”,有一个男生居然还写:“我的鼻涕青翠欲滴……”。

②我的旗下也不乏一些另类写手。有个看来十分文静的女孩子在《最难忘的一件事》中写道:“我的记忆是一只美丽的木匣,打开它,里面放着许多珍珠。每一颗珍珠就是我的一件童年往事。”然后她写了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时如何用尽酷刑将两只鸡折磨致死的故事。接着是:“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每当我回想起来,脸上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觉得,这是那些珍珠中最大最璀璨的一颗。”

③还有一个男孩写了他养的一只狗,狗后来吃了耗子药,行将死去。当他赶到时“只见小狗瘫在地上抽搐着,用无神的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小主人,我就要走了,你就是为了我,也要好好学习呀!我的在天之灵也会保佑你每次都考一百分的!’”

④……

⑤其实我最喜欢的一篇还是《扫墓》,我被作者那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所征服:

当“一年一度”的“扫墓节”来到祖国神州大地的时候,我们“终于”又可以到烈士陵园去“春游”了。

四月五号早晨,“金灿灿”的阳光普照着大地,几朵白云飘在“蓝蓝的”天上,小鸟在我们耳边“唱歌”。我和丁海龙一人背了一包“好吃的”,跟着学校的队伍到郊外去扫墓。

到了那里,“人可真多呀”。平时这儿“根本没人来”,今天周围的农民和小贩却都跑出来“摆摊儿”了。我和丁海龙一看,有卖“袜子”的,有卖“发卡”的,有卖“吃的喝的”的,还有卖“半价盗版书”的,丁海龙和我在陵园里“逛了一会儿”,觉得太挤了,就出来“等老师”。“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就每人吃了一盆凉皮。

⑥“一盆凉皮”的饭量着实不小,但我的班上还有更能吃的孩子。一天吃三“吨”:一“吨”早饭,一“吨”午饭,还要吃一“吨”晚饭。我疑心他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但看到另一个学生的日记,才明白自己下结论过早,强中还有强中手——

“我们家周围有好多人养狗,没有一点公德心。今天早晨我刚从家出来,就看见门口有一泡不知哪条野狗拉的屎,大吃了一斤。”

21.(1)第①段反映出学生________的作文问题。

(2)第③段反映学生________的作文问题。(2分)

22.“我”真的最喜欢《扫墓》这篇作文吗?这篇作文有什么问题呢?此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23.第⑥段主要表现了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现象,请找出加以改正。并简要说明错别字的危害。(2分)

24.你的身边有这位老师反映的作文问题吗?请给这位老师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2分)

25.读了上文你认为学生该怎样作文?(1分)

26.分析以上文章的语言特点。(1分)

27.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你最喜欢哪一部?这部作品中哪个人物给你印象最为深刻?请分别说说理由(2分)

三、作文。(4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像,自拟题目将它扩成一篇记叙文。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他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一声巨响,旁边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要求:①既要写出事情的过程,又要突出重点;

②想像合理;

③600字左右。

初一下册语文测试卷答案:

一、1.①D②C③B④A

2.璧-碧犷-旷磨-摩许-栩

3.D4.C5.C6.C7.B

8.略

二、9.“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10.略

11.①角落②命名③代词(黄鹤楼)④像鸟的翅膀⑤城乡⑥于是就

12.①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②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

13.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经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14.为了确立黄鹤楼的特殊地位,作者列出老子祠和八咏楼来作陪衬,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赏观时物”会集灵仙,从而突出黄鹤楼的地位。

15.A

16.“挤出”二字写出了一种深沉宽厚的父爱。

17.乡亲们的关怀,父亲的挚爱浓浓地包围着“我”,“我”永远走不出他们为“我”撑起的一片晴空。

18.略

19.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0.略

21.(1)滥用词汇,机械模仿(2)文不对题,词不达意22.不喜欢。主题不严肃,没有围绕主题选材。欲抑先扬。23.吨-顿盆-碗斤-惊言之有理即可

24.略25.略

26.语言风趣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27.略

三、28.略

看过初一下册语文测试卷的还看了:

1.初一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

2.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

3.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卷

4.初一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