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葫芦第一村葫芦一个能卖3000元吗
近年,聊城市堂邑镇路庄村名气越来越大。
聊城市堂邑镇路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葫芦村,被称为“中国葫芦第一村”,一个葫芦市场价一千到三千块钱左右,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种葫芦,大的小的,各式各样的葫芦随处可见,村民靠着葫芦发了家致了富。
“这些大个的,这都叫中号,里面那小点的就是美国葫芦。最小的就是这袋子上的这几样,叫天津长嘴,就这个一公分的嘴,它就比那个小美国(葫芦)多卖钱。”村民孙新华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家种了6亩地,近8个品种各式各样的葫芦,如今正处于晾晒期。说起这些葫芦,她显得格外高兴,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葫芦,能给他们家带来不小的收入。
“形状好一点的卖50块钱一个,走通货不论大小还得25元一个。开始下来那时候,叫他们挑货,比较正一点的都30块钱一个。”孙女士说,如果一亩地能够遇到几个品相好的、稀有的,那更是不得了,一个葫芦甚至能够卖到少则上千,多则几万的高价。
据一名葫芦种植户介绍,一种叫连体双胞胎的葫芦,头几年要卖2000多一个,现在种出的多了,也能卖上1000多块钱。而他种植的13公分的宫廷葫芦,前几天卖了3000多。
而像这样动则上千的葫芦,在整个路庄村,也并不少见。另一名村民地里的葫芦更是早早就被定了下来:“这个葫芦卖了2000元,这是在地里定的葫芦,一般客户过来都是地里的绿皮就定下了。这一个卖了3000,这也是都交钱了的,都在这放着,现在还没干来,干了就给他发货,拿走。”
小小的葫芦,给路庄村的老百姓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亩产都在万元以上,葫芦种植已经是该村最主要的经济项目,目前很多村民甚至都走出路庄村,在外包地进行种植。
孙女士介绍,种植很普通的葫芦,一亩地收入约万元,“要是种些新品种,价格也没法说。”而一名打磨葫芦的村民说,一亩地能收2万左右。
葫芦加工是个细活,如果不及时去皮,新鲜的葫芦会出现斑点、甚至烂掉。刚摘下来的新鲜葫芦,首先就需要用机器进行去皮处理。
如今正是打皮晒葫芦的季节,家家户户正忙着处理自家的葫芦,一个熟练的家庭妇女,小葫芦一天大约能处理3000个,大的葫芦能处理1000个左右。刚刚去掉青皮的葫芦还需要放到水里进行清洗,再晒出来好皮色。
大大小小的葫芦,给路庄村的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村民们都戏称这葫芦都是地里结出的金疙瘩。那么这么多的葫芦,是如何一步一步换成钱,装进老百姓的腰包里的呢?
每年的9月初到11月份,各地客商和玩家都会慕名而来,收走几万或者几车,这里的葫芦几乎不愁销路。
一位临沂客商表示已经在这里待了9天,“今天掏了些给我一个朋友往外发的,这些有几块的,几十的都会有的。我收了接近小6万块钱的了。”一名哈尔滨客商则表示,自己一年来10次,每次来都收两车走。
除了外地的客商和游客,当地很多人也做起了淘宝生意,于华田就是其中一位。
“这种葫芦就是素葫芦,直接包装好就发货。像这种小的三四十,到五百之间。”老于的网店一天的成交额在3到4千元左右,偶尔也有过万的时候。目前路庄村像他这样的商家有300多户,基本上能够自产自销。除了淘宝,还有很多种植户也开起了自己的葫芦工作室,进行销售。
在王志宽的工作室里,大部分都是精品葫芦,价格也稍微高一些,主要负责给一些优质商家和高端玩家供货。一株造型寓意为福寿连绵的整棵葫芦,目前的市场价值大约在1000到3000块钱左右。“没数过我这里面类型有多少种,应该有个小几十种,二三十种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是旺季,大体上每天销售额有的时候几千,多的时候一万以上吧。”
目前,聊城的葫芦产业蒸蒸日上。从零散种植、加工,到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在这里除了有只卖几十元一个的素葫芦,还有能卖到几万一个的工艺葫芦。精美的工艺葫芦都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又给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商机呢?
郝洪燃是路庄村最早经营葫芦生意的村民。2001年,他建起了自己的葫芦加工厂,走向了产业化发展之路,目前他经营的工艺葫芦大约有100多种。“我们这里一般就是烙画、浮雕、针雕这几款走的是最快的,量最大的还是烙画工艺。”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葫芦是指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烙画葫芦主要以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其次也有诗词歌斌,个人画像等等。很多烙画图案有深有浅,极其精美。
而在这里烙画的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忙时农忙,有时间便到厂里来工作,除了家里的收成以外,制作工艺葫芦也能为他们带来不菲的收入。一名工人说,“做的快的,快手一天划上100多,200块钱。”
目前路庄村有葫芦加工作坊200多个,占据全国葫芦产销量的80%,是全国最大的葫芦产品集散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葫芦第一村。
2016年的“双11”刚刚过去,“双12”又将在下周拉开帷幕。今年的“双11”在无数“剁手族”的努力下,天猫的成交额突破了1207亿元。而每年“双11”“双12”的购物狂欢所映衬出的是网店经济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也正因如此,不少人都当起了淘宝店主。在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一座名为青岩刘的小村正处在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在这座小小的村庄里面,竟容纳着3200多家网店。“中国网店第一村”的标识,更是彰显出这座小村庄的特殊之处。
723户人家,电商从业者却有25000人。
青岩刘村党支部书记毛胜平介绍,青岩刘村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户籍户数723户,在册人口1735人。从2007年,第一家淘宝店“邻家实惠小店”在这里开业以来,截至2015年,青岩刘村内的网店已经多达3200多家,电商从业人员2.5万余人,而他们2015年全年销售额近45亿,日均出单量10万单左右。
说起青岩刘村的发展历程,毛胜平表示,当年青岩刘村的情况非常适合经济实力弱、刚起步的电商创业。2006年时,青岩刘村完成了旧村改造,每家每户的楼房都建成4层半结构。但大部分家庭实际只用到半层或一层,除自用外还有大量空余。而青岩刘村所处的义乌市江东街道正处在城乡结合区域,所需生活成本相较于其他地区比较低。村中空余的房屋,刚好能满足住宿、办公、仓储等需求。地处义乌这个国内小商品集散地,也让青岩刘村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商业信息、商品城海量的货源和商贸物流的便捷,让整个青岩刘村的创业门槛很低,非常适合缺乏资金、缺乏信息、缺乏途径的草根创业。”
如今,青岩刘村的独特区位优势仍在发挥作用。毛胜平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青岩刘村3200多家网店销售的产品种类繁多,服装占20.9%、饰品占18.7%、礼品占11.8%、玩具占10%、小家电占6.8%、针织用品占5.6%、日用百货占8.6%、五金占3.6%、办公用品占2.3%、化妆品占7.3%。“在所有的店家之中,有63%的网店卖家视义乌国际商贸城为网货基地,主要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进货。”
在2015年时,国内“四通一达”五家快递公司已经将青岩刘村全面覆盖。毛胜平还表示,除了国内几大快递公司之外,还有DHL等20多家快递物流公司进驻到了村里。“网货能快速送达全国各地和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青岩刘村一街之隔的江东货运市场则是义乌第一大物流市场,也正是如此,青岩刘村快递物流相比其他地区有较大优势。
当年在青岩刘村创业的童志达告诉记者,7年前,他就是租下了青岩刘村27号楼1单元的一层,并从那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当时选择在青岩刘村,一是因为成本比较低,二是因为区域有优势,进货出货都比较方便。”
2009年,义乌工商学院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淘宝创业班,并且引进该校的学生到青岩刘村进行创业。也正是在那时,童志达来到青岩刘村开始创业。
“今年"双11"我们还好,没有特别忙。因为我做的是批发,跟普通的淘宝电商还不太一样。”童志达告诉记者,当时身边有朋友通过做电商赚到了不少钱,也让他萌生了做电商的想法。如今,33岁的童志达和他的网络电子商行年营业额已经突破千万。像童志达一样从青岩刘村起步的年轻创业者还有很多。毛胜平介绍说,整个青岩刘村电商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
与童志达一样,1992年出生的杨耀晖也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2013年,大学毕业的杨耀晖和女友一起到青岩刘村创业,怀揣着从父母那借的10万元,租下了办公地点之后开了一家网店。“我来青岩刘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老婆就是村里人。”他告诉记者,2015年童装店的生意最红火时一个月的销售额接近70万。“有时候一天就能发出去两万单。”
也许,正是如此多的年轻创业者,让青岩刘村显得很“潮”。毛胜平告诉记者,村子里在基础配套方面,已经实现百兆光纤免费入户,公共区域实现Wi-Fi全覆盖。他表示,在未来这也将成为大数据和移动电商发展的基础。
当记者联系到童志达时,他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已经搬出了青岩刘村。童志达表示,在做了一段商品批发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建立了工厂。如今他销售的商品几乎都是自己工厂生产的,“一旦有了工厂,情况和单纯做电商可能就不太一样了,一是资金投入上要比以前大得多,人员等各方面成本也就要高得多。相对的规模也要进行升级。离开青岩刘村主要还是因为仓储的地方不够,我们搬出来之后换了一个比较大的地方。”
毛胜平表示,村内的仓储问题已被注意到。他透露,青岩刘村已经进一步明确,在青岩刘村电商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将借助城乡结合的优势,重新规划、布局电商村的物流仓储功能区域,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集约性仓储功能区,从仓储面积上解决电商对仓储量的需求,同时可以实现货权与实物相分离的专业化仓储管理模式。
除此之外,青岩刘村似乎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网店第一村”的名号。毛胜平透露,未来青岩刘村将加大与各大专院校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在电子商务、美工、设计、物流、跨境、营销、策划等专业方向与高校建立人才实习实践战略合作,打造“青岩刘千名电商人才资源库”以及新一代创客工坊。
聊城的民俗文化与聊城方言的特点
聊城历史文化悠久,节日活动富有传统特色,而且极具文化内涵,柳林花鼓、聊城杂技、运河秧歌、竹马舞、高唐落子舞、三合庄高跷、田庄花船、舞火狮子等节日里的各种娱乐活动,喜庆、热烈,热闹非常,其中,尤以“火狮子”最为精彩,狮子多为手工扎制,配合以铿锵有力的节奏,舞起来千姿百态,令人击掌赞叹。此外聊城还拥有冠县朗庄面塑、马官屯泥人、阳谷泥哨、雕刻葫芦、东昌木版年画等丰富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工艺,可谓是一座馆藏丰富的民俗图书馆。
聊城民俗文化概览
莘县温庄火狮子
火狮子是莘县温庄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绝技,据当地人推算已传九代,近200年历史。“火狮子”有别于传统的南狮、北狮,用数千根火捻点燃后的亮点组成的狮子轮廓,极其艺术感染力,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独有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形式。“火狮子”2007年被山东省政府收录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林花鼓
柳林花鼓,又称秧歌,是山东省冠县境内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柳林花鼓创始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武打动作与民歌演唱相结合,载歌载舞,生动地反映了北宋末年梁山英雄化装混进大名府,搭救卢俊义的情景:持伞者:吴用;头鼓:刘唐、李俊;二鼓:柴进、花荣;头锣:孙二娘、扈三娘;二锣:顾大嫂、乐大娘子;和尚:鲁智深、武松;京妈妈:金小姐(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救出的那人,因其能歌善舞,特从外地请来,以协助众好汉进城);老鞑子:宋江;憨小:燕青。
聊城杂技
聊城杂技历史悠久,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艺术风格朴实、英武、粗犷,素有齐鲁英豪之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运河秧歌
运河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舞蹈,至今约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境内古老的运河两岸的十几个水闸码头,几十个村庄流行。目前梁水镇、沙镇、道口铺、闫寺、李海务(今凤凰办事处)等一带均有秧歌队。运河秧歌阵容庞大,少时二三十人,多时六七十人。其中伞棒舞的动作豪迈粗犷,矫健、英武、多与武术套路相糅合,难度高、力度大。秧歌演出通常先以棒舞开场,然后舞伞人领诸人登场。随后伞旋棒打,舞队中花大姐、花公子、三花脸、憨老婆、憨小、绅士、老翁、火流星、高跷、跑驴等角色,在伞的指挥下依次表演。穿梭在队伍中的憨小、憨老婆等丑角,不时地说出农村最让人发笑的话,诙谐逗趣。
东昌府道口铺竹马舞
竹马舞是道口铺办事处的特色文化,也是聊城有名的民间舞蹈形式。“竹马舞”是春节期间民间的一种花会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表演。表演竹马者一般要求4男4女,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俏闺女)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花大姐)骑白马,小丑骑黑马。竹马的表演在跑动时,各角色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以走场为主,有“双进门”、“开四门”、“水溜溜”、“绕八字”、“蛇蜕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圆场”、“三龙出水”、“南瓜蔓”等十余种。演员手中的道具,或马鞭,或刀枪剑戟,或棍棒,根据人物身份选定。表演者通过表情、姿态和唱腔,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表演时,伴奏乐器多为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目前,这种活动已与秧歌、戏曲小唱如弦子戏、三句半、吕剧、豫剧等有机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容更鲜活的寓教于乐的民间娱乐健身运动。每逢节庆,五颜六色的群马,生龙活虎,跳跃奔驰,大大活跃了节日气氛,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冠县三合庄高跷
冠县辛集乡三合庄村高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已传承11代。它的表演气势欢腾,热烈奔放,轻盈优雅,灵活飘逸,粗犷剽悍,朴实稳健,具有鲁西民间舞蹈的典型特点。高跷队刚组建时时只有3付拐子,表演动作也非常简单,后来经一代又一代传人不断丰富发展,队伍逐渐壮大,表演日渐成熟。高跷队多在民间集市、庙会上打场子表演,头付拐上锭有钢钉,能很快打开场地。表演中演员扮成各种戏曲人物,踩着高跷进行表演。技艺高超的演员能表演劈叉、翻跟斗、从八仙桌上向下翻等高难度动作,喜剧人物则插科打诨、诙谐逗乐。高跷表演没有固定的曲目,往往根据演员的特长,表演一些简单的小戏,如《小放牛》、《刘海砍樵》、《十八相送》、《猪八戒背媳妇》等。
高唐落子舞
高唐“落子”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在高唐县城南15公里处的倪堂村。落子舞的道具简单,仅用1根1米左右的竹竿,两端加红毛线穗、铜铃数个、竹竿涂上绿颜色,杆体夹铜币,打跳起来,随着舞步的节奏,同时发出多种清脆的声音,陈列在室内,还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工艺品。落子舞的服装讲究,男演员头戴英雄巾,黑裤褂加黄坎肩,打裹腿,黑鞋加彩绸;女演员上身紧身红褂,下身紧身裤、红鞋,具有古今结合的观赏价值。“落子”人数不限,10到40人均可,但打、跳的动作、舞步、节奏要绝对一致。全队人员要求男女各半。在历史上,领舞者是类似戏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数为男扮女妆。男女领舞者是队伍的支柱和核心。他们不仅与整个队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横生,令人捧腹不止。
田庄花船
田庄花船位于冠县冠城镇田庄村一带。田庄花船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田庄花船表演分“文武场”,文场演唱,武场舞蹈。文场共5人,踩街时敲锣鼓,表演时演唱本地流行的乱弹。乱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称为“北曲遗韵”,唱腔风格高亢嘹亮、悲壮苍凉,别有韵味。演唱的剧目主要有:《铁冠图》、《高平关》、《赵公明下山》、《高金宝下南唐》等。武场舞蹈表演包括4部分:它有花船、花车、二人搬、老姜背老婆四种舞蹈组成,表演各富特色。花船表演优美流畅,模仿逼真;花车表演配合默契,风趣幽默;二人搬表演热烈火爆,技术独特;老姜背老婆表演真假难辨,富有极强的生活气息。
鱼山梵呗
“梵呗”起源于佛陀时代,“梵”为古印度之意,“呗”为赞叹、赞颂,是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是净化人生的清净之音,后世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因“呗”与佛教同样从梵土(古印度)传入中华,故称“梵呗”。公元230年曹植登临鱼山,闻岩洞内传有梵音歌唱,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后被称为“鱼山梵呗”。
临清五鬼闹判舞
“五鬼闹判”是流传于临清城区的一种面具舞蹈,是以古代传说的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舞蹈,“五鬼闹判”中的“判”即阴司判官,亦即传说中的镇鬼之神钟馗;“五鬼”即是手执琴、棋、书、画以及撑伞的蝙蝠鬼,每当演出之时,随着一阵紧锣密鼓,手执琴棋书画的小鬼首先翻腾跳跃出场,动作洒脱,加之多种形式队形变换,整个场面情趣盎然,随后身材高大、豹头环眼、腰佩利剑的判官在伞鬼的伴舞下出场,只见他手执木板,舒展阔袖与众小鬼打斗嬉戏,或环眼圆睁、明察秋毫;或托琴聆曲、凝目观画;或举盘品棋、捋髯审书,小鬼判官配合默契,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加之借鬼喻理、伸张正义、鞭挞邪恶的深刻思想内涵,因而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它都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郎庄面塑
郎庄面塑产生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叱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其制作过程,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种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晒干即成。它的造形简练夸张。面塑为半浮雕式,经过蒸熟“发胖”,显现出一种浑厚的造型美。着色也很大胆,常涂以大块面的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再用少量的钴蓝和白粉点缀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后用墨绿勾画出任务眉眼和发色,造成色相度的对比,使面塑色彩更加活泼跳动、绚丽多彩。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曾几次到冠县考查,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东昌府木版年画
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东昌府木版年画、门神画二者融为—体,既具有年画的艺术风格,又起到门神作用。构图简洁,人物突出,刻画夸张,整体感强;人物造型眼形窄长,鼻梁鼻翼瘦窄,形象丰满质朴;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勾绘线条朴拙而生动,清秀而简炼。取材范围广泛,包括描写劳动生产的耕织图、小鱼家乐、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福禄吉庆之类的吉利画等。
雕刻葫芦
雕刻葫芦也称蚰子葫芦。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很大。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闫寺镇、梁水镇3地。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虽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1978年以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组合成各种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使之成为馈赠佳品。
阳谷泥哨
阳谷泥哨属吹奏乐器。原名“咕咕虫”。用粘土(胶泥)烧制而成,是阳谷县流传的一种土制娱乐用品。从其外型、发音和原料制作来看,为古代乐器“埙”演变而来。泥哨有泥制、陶制两种。从3寸许至1尺大小不等。其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音清脆嘹亮,委婉悦耳。特别适于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用以演奏地方戏曲和民歌有独特的乡土韵味。原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飒为其定名为"阳谷哨"。1953年10月3日,《北京日报》对阳谷哨进行了报道。1978年,阳谷哨曾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上展出,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
茌平剪纸
茌平剪纸具有线条豪放、形式朴素、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各种各样的花鸟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民间艺人用其朴素的手法将纸剪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技艺代代相传。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在艺术风格上,茌平县东、西部剪纸同中有异。东部地区注意物象的外部轮廓,不打草稿就动剪成形;西部地区在简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纹装饰,使作品显得俏丽高雅。逢年过节,多剪“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新婚嫁娶,则用“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茌平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国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黄河夯号
黄河夯号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它不仅是治黄实践的浓缩,而且也是推动抗洪抢险施工的力量。黄河夯号的特点是紧张、高亢,雄浑有力。号子不同,内容有别,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根据施工场面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可给施工抢护人员以速度和力量,达到同心协力抗洪抢险的目的。
高唐丝调
高唐丝调又名高唐四平调,是流行于高唐城乡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
高唐四平调曲调优美,长于抒情,其曲调是四个乐句的重复,演唱形式灵活,可多人一起演唱,也可一个自弹自唱。其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二胡、竹板、节子,也可加入小乐队伴奏。丝调悦耳动听,长于抒情,演唱形式灵活,既可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多人一起表演唱。
蛤蟆嗡
蛤蟆嗡是流行于冠县桑阿镇、贾镇、梁堂一带的民间小戏。它是由河北魏县、大名等地流行的落腔(落子)传入山东后,在演出过程中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长,并和当地语言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它的主奏弓弦乐器“二胡头”(或称“胡子”)是用椿树根挖制而成,蒙以桐木薄板,上配30多厘米长的琴担和两根丝弦及马尾弓。椿树根木质松软,发音浑厚悦耳,嗡声嗡气,加之在唱腔小过门中(so、do)两音反复出现,听起来酷似雨后蛙鸣,所以当地群众称为“蛤蟆嗡”。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流传在高唐县琉璃寺镇、卅里铺乡、尹集镇、固河镇、梁村镇的各个村庄。木板大鼓来源于高唐民间艺人表演并创作,其内容较为丰富。过去老艺人以说唱相间的形式,以成本大套的演义书说唱于书场、茶馆之中,如《呼家将》、《杨家将》、《施公案》等,有时在说唱过程中,听众则脱离“书”的内容为“说”而喝彩,正像人们所传“说的比唱的好听”。解放后,说唱段子不仅是传统的固定词句,更多是配合政治运动思想教育,歌颂新人新书而创作的段子。例如高唐县琉璃寺镇的赵华元自己改编了许多小段《白猿盗桃》、《狸猫教虎》等,在当地说唱,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冠县查拳
查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查拳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后遍及海内外,尤以在回族中流传更为广泛。历经数百年的实践和演变,查拳形成了现今的冠县的"张式"查拳,冠县的"杨式"查拳,任城的"李式"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内容不同,练法也各有其妙,但其拳理相同,其要求也大体一致。查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
’‘’‘’‘’‘’来自爱承旅游网
方言
1.一外地人问路:古楼怎么走啊~~偶用标准地普通话聊城分话告诉他:不远~~前面一把棍儿~~~外地人说~哎呀~聊城人杠好啦哩~
2.偶的一位同事平时不喜欢说普通话,但是因规定没办法,只好说.一日,接电话,对方说找某某,偶同事用标准的聊普(聊城的普通话)说:他将才还在这里呢~
3.嘻嘻,偶朋友给偶打电话,第一句话就问,你奏么哩,我晕。。。
4.偶有一朋友来找偶玩,有些阴天想下雨,偶问她,外面天气怎么样啊,她给偶说:下雨了。我问,下的大吗?她回答偶:qiu(求)qier(气儿)~(就是下的不大)
5.前几日给表妹及其男友做灯泡,去新世纪蹦迪,最后,其男友说:音乐忒响了,振滴我心克朗子疼.(心口疼)
6.某日,俺跟俺朋友讲故事,讲地leng玄糊,俺讲完以后,她对俺说:你白dai这里八瞎了~(就是胡说八道)
7.俺一熟人,用标准普通话给俺说:结婚(gang)不好啦哩,有了小孩还得拉巴小孩子!
8.上午领导开会训话,“嫩这些人,别管俺咋梭,嫩豆四(就是)不听啊。这回抓瞎滴喽吧,人家省里来检擦的一看,嫩弄滴魔儿也不四个魔儿,俺逮旁边给嫩拼命滴死眼塞(使眼色),想帮嫩圆圆差儿(圆场),可嫩类?嫩豆四不往俺身桑死劲啊!死眼租子木眼皮啊嫩!”
9.东昌某君,一日去南方出差,宴会上操着普通话的腔调问服务员:小姐,你们这儿有什么喝头啊?服务员忙去厨房问,一会服务员回来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这儿没有喝头.这时只见此君用聊城话大声说到:"就是汤"
10.一日我在服装店里看衣服,这时进来一个穿着时髦的少妇,操着一口普通话看衣服,试完一件衣服后,服务员问她:您觉得这件怎么样?只见这少妇用普通话说到:"样式是不错,就是穿在身上有点{固巴地上}"
11.说在一个酒店宴会包间里面,新上来两个服务员,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上来一盘油炸花生米,服务员介绍到:先生,这是油炸长果粒儿,(花生在聊城很多地方的方言叫做“长果”),请慢用,另一服务员感觉她说错,把她叫出包间训到:你会说就说,不会说别远意(yuanyi)。
咱们聊城人的老土话
牲畜叫做“头顾”
水桶叫“梢”
骂叫“熊”,昨天晚上叫“夜来哄行”
没怎么叫“母待”
馒头=膜膜
玉米叫“棒子”,去了粒叫“棒穗子”.玉米也叫"棒槌子
红薯=地瓜、山药
上学叫“念书”
真叫做“杠”!
真累啊==杠累了!
真好啊==杠好了!
表示特别叫做“忒”
忒好了!
忒累了!
高兴叫:得
说人长的矮叫矬子
谈话叫“拉拉(la二声)”
老太太叫“老妈妈儿”
蝉的幼虫叫“神仙”“节料鬼”
上午叫“头晌午”
中午叫“晌午”
下午叫“天夕”
晚上叫“洪行
收音机叫“戏匣子”
手电筒叫“电棒子”
烦了,腻了,叫“徐”比如:这粘(nian)粥嚒时候也喝不徐。
够了,足了,叫“局”比如娶媳妇坐席,主家来让酒,“吃好,喝局啊。”
小猪叫“捞捞”
玉米皮儿叫“棒子窝”
玉米须叫“棒子缨”
玉米面叫“糊涂du”
下雨加雪叫“法不拉”或者“转么拉”
小猫叫“划划”
做饭叫"揍"饭
田螺叫“别乐牛”
小时候用纸叠的叫“趴”
陀螺叫“丢丢”
打趴,抽丢丢
媳妇叫“家里”
洗衣服叫“愁衣裳”
鼻涕叫“鼻子”
以揍开头的
干吗叫揍吗
做饭叫揍饭
蹲下叫谷底下
青蛙叫河玛
膝盖叫“哥乐百”,额头叫“也乐盖”
屁股还叫"腚呱子"
蜻蜓叫蚂楞
麻雀叫家巧或者叫巧巧
水瓢叫水舀子
啄木鸟叫嵌哒目[饿吴];俄吴2个字一气读,读快
西红柿==洋柿子
前儿里==前天
咩个儿==明天
“一把棍儿”就是一段的意思
厕所叫茅子
被骗叫“被嘞”
香皂叫胰子
板凳叫杌子
回家叫家走
西边叫家西
东边叫家东
北边叫家北
南边叫家南
距离远了再加个大--大家东
洗是愁
尿布是芥子
洗尿布--愁芥子
骗叫呼楞
骗人---呼楞人
枕头叫豆枕
屋外边叫当街
阳光叫老业
小石子叫磕拉
拍身上的土叫扑拉扑拉
扫把叫条数
急喘气叫呼歇
动物类:蛇叫“床床”
啄木鸟叫“千大模子”
鲫鱼叫“鲫瓜子”
牲口叫”头古“
用品类:摩托车叫“电驴子”
自行车叫“骑车子”
手电筒叫“电棒子”
毽子叫”卷儿“
食品类:油条叫”果子”
糕点叫“大果子”
花生叫“长果儿”
动作类:我收拾你叫”我佛你“
修理叫”捣古“
贡献者:聊城百科团队
中国葫芦第一村在哪里
山东聊城市堂邑镇路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葫芦村,被称为“中国葫芦第一村”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种葫芦,大的小的,各式各样的葫芦随处可见,村民靠着葫芦发了家致了富。
“这些大个的,这都叫中号,里面那小点的就是美国葫芦。最小的就是这袋子上的这几样,叫天津长嘴,就这个一公分的嘴,它就比那个小美国(葫芦)多卖钱。”村民孙新华说,今年他们家种了6亩地,近8个品种各式各样的葫芦,如今正处于晾晒期。
说起这些葫芦,她显得格外高兴,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葫芦,能给他们家带来不小的收入。“形状好一点的卖50块钱一个,走通货不论大小还得25元一个。开始下来那时候,叫他们挑货,比较正一点的都30块钱一个。”孙女士说,如果一亩地能够遇到几个品相好的、稀有的,那更是不得了,一个葫芦甚至能够卖到少则上千,多则几万的高价。
据一名葫芦种植户介绍,一种叫连体双胞胎的葫芦,头几年要卖2000多一个,现在种出的多了,也能卖上1000多块钱。而他种植的13公分的宫廷葫芦,前几天卖了3000多。而像这样动则上千的葫芦,在整个路庄村,也并不少见。另一名村民地里的葫芦更是早早就被定了下来:“这个葫芦卖了2000元,这是在地里定的葫芦,一般客户过来都是地里的绿皮就定下了。这一个卖了3000,这也是都交钱了的,都在这放着,现在还没干来,干了就给他发货,拿走。”
小小的葫芦,给路庄村的老百姓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亩产都在万元以上,葫芦种植已经是该村最主要的经济项目,目前很多村民甚至都走出路庄村,在外包地进行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