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报告单怎么看?三分钟教您看懂,以及如何看懂报告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这是我之前写的一个文章,如何简单快速的看懂血常规报告。
这是一张常见的血常规报告单,上面有纷繁复杂的好多项指标
是不是感觉眼花缭乱
那么多项目,对的起那十几块钱了!
所以现在大街小巷很多身穿白大褂的大忽悠
“大妈,过来啊,免费给您进行血液检查,我们的这个检查可以测几十项项目呢!”
呵
进入正题,血常规单首先可以分三个大的部分
然后我们再划掉一些大家看不懂,实际生活中也不需要理解的项目,让这个检查单简单一点
对了,血型和RH血型在血常规中是不包含的。
好,其他的就别看了。
掌握这几项就可以了。
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所有的检查都是服务于临床的,所有的检查报告一定要结合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来分析。这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作为病人,了解个大概和常见的情况就可以了。
第一,我们先看红细胞部分:
这一项在临床中主要用来判断你的血量!
临床中最常见的就是贫血,红细胞数量下降,血红蛋白数量下降!
导致贫血的原因就很多了,比如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等等。
红细胞数量增加的情况有造血异常,脱水等。
第二,看白细胞
在临床中用得最多的是看你有没有感染,比如你喉咙痛,发烧了,去医院。医生就要给你做一个血常规,看银枯握看白细胞的变化情况。
如果细菌感染,白细胞的数量会上升,
而且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会明显上升,比如化脓性扁败携桃体炎的时候
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上升的不会太明显,但是淋巴细胞的比例会明显上升,比如流感。
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细胞的比例会上升
白细胞过分的上升了,那还有可能是韩剧三宝白血病,不过发生的概率非常低,免得有人要瞎想
白细胞下降,有可能是严重的感染,造血系统疾病等
还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第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用来止血的,因此一些紫癜的病人,血小板会下降。
(受邀回答嘉宾:瑞金检验李博士)
去医院看病做化验,血常规做得最多的项目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血常规是手工法检测的,一般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随着全自动血球仪的广泛应用,血常规报告单上也有20个左右项目了。那么要重点看哪些指标、这些指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血常规报告单上的项目虽然很多,但仍然是围绕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来进行的。
(一)白细胞
白细胞项目包括计数、分类(中性粒、淋巴、单核、嗜酸粒、嗜碱粒细胞等)。对计数来说,虽然不同医院、不同设备的参考范围不完全一样,但对成人而言,都以高于10×109/L也就是1万/微升作为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或者细菌感染的指标;而以低于4×109/L也就是4千/微升作为判断是否免疫力降低的指标。分类计数时,主要看“中性粒”和“淋巴”。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例如超过70%,倾向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单核、嗜酸粒、嗜碱粒细胞与一些感染及过敏反应有关,但因为其本身所占比例较小,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白细胞项目在儿科的意义更大,因为儿童的造血功能更为旺盛,对感染的反应性也更强。对儿童来说,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结果分析要考虑其年龄,一般而言,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可以达到20×109/L也就是2万/微升,随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总体上,6至8岁以内的儿童,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可以略微放得高一些。另一个现象是中性粒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倒置,这个时间大约在4-6天到4-6岁。就是说,新生儿是中性粒多于淋巴,到了4-6天二者相等,然后淋巴超过中性粒,到4-6岁时,二者再度相等,6岁以后直到成人,便是中性粒多于淋巴了。在看儿童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时需要考虑到这一锋庆点。
C反应蛋白(CRP)已成为许多医院血常规的伴随项目,其临床意义是连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来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
(二)红细胞 (三)血小板
众所周知,血小板是管凝血的。血小板指标包括计数、压积、平均体积、分布宽度等。最主要就是看血小板计数,一般认为低于100×109/L时,患者会有凝血功能降低的风险,且随着血小板计数的降低而更为严重;如果低于50×109/L时,就要考虑进行血小板输注了。
看血常规化验单,除了要抓住一些重点指标,主要还是要结合我们日常常患疾病来注意辨别。
下面我教大家具体怎么来看血常规化验单:
现先附上一张标准的血常规报告单( 我画了重点,颜色相同可以归为一类一起判断 )!
第一,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主要看 绿色部分 指标)
细菌性感染: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会明显升高,但有些严重细菌感染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降低。
病毒性感染: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但淋巴细胞百分比会增加;如是EB等特殊病毒感染,白细胞可能也会升高。
第二,是否贫血?属于哪一类的贫血?(主要看 红色部分 指标)
记住一点:血红蛋白降低就说明贫血。 接着区分贫血类型:
大细胞性贫血(包括有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和吸收障碍) :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升高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 ;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包括有慢性炎症以及尿毒症引起) :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降低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包括缺铁性、维生素B6缺乏、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慢性失血等): 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都降低。
第三,可能过敏的提示(主要看 黄色部分 指标)
正常情况下,过敏性疾病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但注意:不是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就不一定能明确诊断过敏性疾病,像寄生虫感染、风湿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也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第四,血小板是否异常,不可小觑(主要看 蓝色部分 指标)
血小板增多: 常见急性感染、失血、溶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减少: 常见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加如血小板减少症、脾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常规可以检查哪些疾病?这也是平时普通大众常常问起的疾病。首先说血常规可能提示的疾病很多,可以主要分为三大类,也就是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关的疾病。今天,张大夫以最常见的一些疾病作为例子,给大家说一说。
1、感染
平时普通人都有感受,如果是感冒发烧了,到了医院一般医生会建议患者查血常规。这种情况下,查血常规的目的是明确感染的性质,比如说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如果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升高了,这多数是因为存在细菌感染;而如果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不高,同时淋巴细胞升高了,这可能提示是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
2、贫血
血常规中有一部分指标是提示红细胞相关信息的,比如说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等等,这一部分化验数值最常用来诊断贫血。比如说贫血是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等。总之,看贫血要看这一部分。
3、血小板疾病
剩下的最后一般分是血小板,血小板的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的数量、比积、分布宽度等等。一般这一部分指标是来初步筛查血小板疾病的,比如说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的相关疾病。
以上说到的血常规可能提示的疾病,只是很多疾病中几种常见的疾病,以点带面,让大家对于血常规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如何看懂儿童血常规化验单?其实主要看的是以下几项,可以初步判断下宝宝是否感染或者是否存在贫血等。
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比率(L%)
对于小孩来说,4岁以前他的这些数据和成人是相反的
4岁以前的孩子:淋巴细胞比例是高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是低的
6岁以后的孩子:这些数据才和正常人一样,淋巴细胞30%~40%,中性粒细胞为40%~60%
如果说白细胞总数在4000~10000这是一个正常的值。
血红蛋白总数(Hb)
世界卫生组织贫血诊断标准:
0-1月:Hb<145g/L
1-4月:Hb<90g/L
4-6月:Hb<100g/L
6月-6岁:Hb<110g/L
6岁以上:Hb<120g/L.
一旦确定贫血,一定要早期治疗,因为长期贫血会造成孩子生长发育迟缓、认知障碍、烦躁、异食癖、反甲等。
血小板总数(PLT)
血小板是反映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100-300)×1012/L。如果血小板明显减少,考虑凝血功能异常,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
图片有水印,因为本文转载自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听萌医生说。
导言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抽血检查的经历,而在所有的血液检查项目里,血常规应该是最常见、也最基础的一项检查了。在入学体检、职工体检、感冒发烧、出血、贫血等不同的情况下,查一个血常规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很多人拿到了血常规的单子后,看着单子上朝上朝下的几个箭头,总是一头雾水。问门诊医生吧,医生忙的连头都来不及抬,简单的回复很多人也听不懂。今天呢,我们就来聊一聊怎么看懂血常规。出于实用和简洁的考虑,我将选择血常规检查中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六项指标进行讲解。
白细胞
它的名字叫白细胞,但是其实它是一个没有颜色的球形物质。正常人在不同的阶段,白细胞的计数也是呈动态变化的。新生儿期白细胞的总数可以达到15X10 /L;到了婴儿期,白细胞的总数会下降到 10 X10 /L左右 ;到了儿童期再往上,白细胞的总数一般也就固定在了(4.0~10.0)x 10 /L。
看到这张图就感觉看到了一个蓝色的巧克力球
白细胞其实并不是一类物质,而是包含了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五中细胞的一个总称。不过以上的五种 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都可以理解为杀灭病原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和防御功能。这么说,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在感冒发烧的时候,会出现白细胞总数的增高了,因为聪明的白细胞敏锐的察觉到了细菌和病毒的入侵,随机大量增殖,以杀灭病原体。 反过来说,当白细胞升高的时候,最常见的原因也就是感染了。
那么,这五种白细胞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来说一说他们的作用和意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透明的外观以外,还有一个深紫红色的细胞核,一会排成一个U形,一会排成一个S形,但是它绝对不会排成一个B形。
没有找到S形,大家将就着看吧
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 在发生感染时,往往都伴随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者计数的同时增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染非常严重的时候,也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我们就简单的理解为病原体太凶残,中性粒细胞被杀光了吧。出现这种情况的病人,一般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除了感染,严重的外伤、手术、大出血、血液系统疾病、中毒、蛇咬伤等情况下也都可以见到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有大有小,大的直径在10-15um,小的直径在6-10um,在高倍显微镜下,能看到它们都有着深蓝色的迷人的细胞核。
右上角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那是个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在人体内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在发生感染时,淋巴细胞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挥自身的作用。一方面,它会转变为效应细胞,迅速来到感染的部位,吞噬和杀灭病原体,让人体更快的恢复 健康 。另一方面,它会转变为一种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虽然不具备直接杀灭病原体的功能,但是,他能记住每一种入侵人体的病原体的长相。这样在下一次有同类病原体入侵时,它能迅速的识别出这是个坏东西,它更能在短时间内召唤大量的效应细胞来到战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传染病,比如水痘,腮腺炎不会出现第二次的原因,因为在他们还没有发病之前就已经被淋巴细胞干掉了。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都会在人体出现感染时升高,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当细菌、支原体感染时,一般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当病毒感染时,一般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而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也正是因为有血红蛋白的存在;而血红蛋白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血红蛋白内含有大量的铁元素。但是,其实红细胞并不是一直呈现红色的。在将氧气从外面运输进人体时,它呈现的实现红色;而当红细胞将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体外时,这个时候它会呈现暗紫色。
像不像一片片的玫瑰花
男性和女性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有一定的差别。男性的红细胞计数在 (4~5.5)X10 / L之间,女性则在 (3.5~5.0)X10 / L之间 ;男性的血红蛋白120-160g/L之间, 女性则在110-150g / L之间。至于女性为什么比男性低,原因你们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吧,我可什么都没说。
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以上数值时,就可能是存在贫血。一旦存在贫血,就必须明确贫血的原因。常见的贫血原因可能有血液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各型贫血)、消化系统疾病(长期便血导致血色素流失)等。
血小板
血小板的直径非常小,一般在2-3um之间。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血小板都被认为是没有任何功能的一种物质,直到1882年比佐泽罗发现了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掀开了血小板的纠结人生。
本来只想一个人呆着的血小板,自从被发现之后,就一直处在纠结之中
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在 (100~300)X10 / L之间,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有可能会导致出血,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这个时候需要通过药物增高血小板计数,严重的话可能需要输血治疗;当血小板计数过高时,可能会发生血液凝集,导致栓塞,比如在发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时,这个时候又需要抗血小板治疗。总之,血小板高了也不是,低了也不好。
结语
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这真的是目前为止我最长的一篇的科普文),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明白。如果不明白的话,要不我给大家寄一本诊断学的书?唉,医学科普不好做啊!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大家平时上医院看病做检查,其中,血常规就是很常见的一种。但血常规中有很多项目,包含各种眼花缭乱的指标,经常上上下下的箭头直看得人头晕。
下面我们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血常规怎么看。
其实作为普通非医学群众,我们只要抓住三个主要指标可以了,哪三个?
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
(该化验单来源于网络)
1、白细胞
白细胞是我们身体的防卫兵,经常在前线跟各种细菌、病毒等"坏蛋"作战。因此,当病菌入侵时,我们的白细胞会亮红灯,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
也就是说白细胞有问题(升高或者降低),表示有病菌感染。
在有感染症状时,医生通过对白细胞的初步分析,判断是不是需要抗菌的药物帮助身体共同消灭这些外来入侵。
当然还有一部分白细胞严重异常,不是病菌引起的,而是跟血液系统疾病相关,这类比较少见,通常还伴有其他严重表现。
2、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就是我们常说的 血色素。
这一项可以反映我们是否贫血。
一般女性110g/L,孕妇100g/L,男性120g/L以上。
低于下限高于90,表示轻度贫血;90-60是中度贫血;60以下是重度贫血。
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通常会伴有肾性贫血,需要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应用这个药品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应该保持在100-120g/L,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于07年发布风险警告,高于这个值会增加死亡风险。
3、血小板
血小板是我们机体凝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血小板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当我们身上被划一个口子,血一般马上就会被止住,就有血小板的功劳。
血小板正常是100-300(单位是*109/L)
由于免疫病、血液病和使用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都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通过这个检查就能反应出来,早发现可以避免出血导致的问题。
另外在一些免疫病和血液病会出现血小板升高,因此血小板升高也需要警惕。
血常规项目很多,不同情况下医生还会借助血常规中其他指标进行分析。
但作为普通人,会看这三项,基本就足够了,因为一般这三项没问题,不会有大的问题。
如果血常规这三项有问题,通常会需要其他检查进一步分析,
比如如果血红蛋白低,表示有贫血,为了分析为什么贫血,医生会要求进一步查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B12等这些贫血项目。
当白细胞有问题,医生可能会再查C反应蛋白、血沉等看看感染程度。
医院里面的检查很多,其实最基本的就是三大常规,血常规就是三大常规最重要的一个, 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可以从最基本的血常规里面发现并诊断许多重大的疾病 ,做为普通人来说,知道一些血常规的知识意义非常大的,
今天来说说血常规怎么看,血常规到底正常不,上面有参考值,看向上,向下的箭头就可以知道了。
不过有些指标很重要,有些就没有那么正常了。
红细胞参数 ,整体来看,大于正常值临床意义比较分散,主要造成原因有:红细胞增多症,、先天心脏病人、脱水,高海拔人民(红细胞参数要高于低海拔人民)等,需要与其他检测手段一起来看。
红细胞参数低于正常值表示贫血、失血等,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将贫血分级,轻度贫血者,血红蛋白(Hb)90克/升;中度贫血者,Hb60 90克/升;重度贫血者,Hb
三分钟带你看懂白带常规化验单, 可以说非常实用了!
妇科检查中,白带常规是必备的检查之一。
但是往往检查速度很快,患者太多,等待医生看搜李销起报告单来,却要排长队。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呢?
当然!
我带你三分钟看懂白带常规检查,从此自己看懂报告单!
白带检查即“ *** 分泌物检查”是妇科检查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检查项目,是医生判断是否有妇科炎症及炎症的类型,及针对性治疗方向的重要依据。
白带检查中主要的检查内容有: *** 清洁度、PH值、霉菌与滴虫、线索细胞、氨试验。
敲黑板!!!怎么样读懂白带常规化验单!
1
*** 清洁度
*** 清洁度: 分四度,按照 *** 乳酸杆菌、白细胞和杂菌判断,I度II度正常范围,乳酸杆菌比例大,少量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脓细胞杂菌少;III度提示轻度 *** 炎症,IV度白细胞和杂菌就比较多了。
Ⅲ~Ⅳ度为异常白带 ,表示 *** 有炎症,此时是不能进行扰晌 *** 操作的,例如人流什么的。
如果单纯清洁度不好,成为“非特异性 *** 炎”,相对容易治愈,有些III度病人,月经前 *** PH值改变,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月经干净后自愈了。
总结
I度II度正常范围。
Ⅲ~Ⅳ度世游为异常白带,表示 *** 有炎症。
总检报告单怎么看?
每次体检后拿到报告单时,大家都会一头雾水吧,比如一些指标上升或下降,怎么看报告单以及最后医生给出总检报告中的暗语是什么意思都不知所以然,下面,我来教大家怎么看~
首先,我们要知道体检主要包括的项目,它包括:常规检查和影像、检验类检查
第一项、常规检查
主要借助医生触诊或听诊器等简单仪器进行检查的项目,包括:
一般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脉搏
物理检查:内科、外科、眼科检查、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妇科内诊
**这类项目一般在医生进行检查时,就能马上知道身体是否有异常。(所以体检时要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和近期身体是否有异常情况,以便于医生做判断)
第二项、影像、检验类检查
主要借助大型专业医疗设备进行检查的项目,包括:
医学影像类检查项目:心电图、B超等。
检验类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功3项等。
那么,影像、检验类检查该怎么看呢,随我往下继续~
影像类项目:直接看检查结果即可
这类项目包括:心电图、B 超(肝、胆、脾、肾、生殖系统B超等)、彩超(腹部、泌尿生殖系统、甲状腺、妇科、乳腺彩超等)、胸片。
除了直接看检查结论(也叫检查小结),还要格外重视结论中出现“建议定期复查”、“建议进一步检查”等字样的项目。
此外,在这类体检中查出的增生、结节、囊肿等,都不用治吗?那可不一定!要分清以下四种情况:
增生:大多数不会癌变,但要每年复查。
结节:如果突然出现变化了,要警惕。
囊肿:九成不会恶变,但是长的太大的话就需要治疗了。
息肉:要看长在哪个部位和大小来决定。
再随我了解一下体检报告上的常见标识和医生暗示性话语怎么解读:
首先,了解报告单上的常见标识:
1、上图中“小的红色上指箭头”代表该指标高于正常范围, “小的绿色下指箭头”代表该指标低于正常范围。
红框部分指参考区间。通常又称“参考范围”、“正常范围”、“正常值”,是指从参考下限到参考上限的区间。
2、上图中的化验单上的 +、- 分别代表阳性、阴性。
最后就是化验单上的+ 号了,它代表数量上的变化。比如 +、++ 和 +++ 说明阳性的程度逐渐增强。
然后就是医生“暗示性话语”部分。这是,医生在孝正最后的总检报告中给出的建议,会出现以下这些“暗示性话语”,大家要学会分辨:
“观察即可”:体检结果虽不在正常范围,但经医生综合评估会认为无大碍。
“定期复查”:此次查出的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随诊。
“随诊”:假如有症状出现,或随后出现相应症状,你就需要去对应科室进一步诊治。
“就诊”:是建议你去专科进一步检查,身体可能有一定问题。
“及时就诊”:是最严重的,这很可能明确提示你已经患上某种疾病,需要马上进行治疗。
好了,体检报告的全部解析就说完了。此外,大家还要注锋侍意两点:
一是体检结果无异常不代表身体完全健康
因为大多数“体检指标参考值”是根据疾病标准而设定的。指标正常只能说明身体状况“合格”银慎吵,不代表绝对健康。处于“临界值”的指标,还需要特别留意。
二是对异常指标无需过度紧张但要持续关注
体检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体检前的饮食、作息、情绪状态等,因此体检出现异常指标未必代表已经患上某种疾病,但建议在短期内进一步检查确定。
...报告单怎么看?三分钟教您看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如何看懂报告单、...报告单怎么看?三分钟教您看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