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汉字的故事和传说
仓颉造字的传说:
传说中仓颉[jié]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9个人,虞舜、仓颉、项羽、重耳、高洋、吕光、鱼俱罗、关羽、还有李煜。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扩展资料:
关于汉字的知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记事性图画和刻符,可识的成熟汉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
如“车”“上”“明”等,“车”“上”“明”用字的形体来直接表达语言里的词义;“问”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门”表音,“口”表意。
汉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符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有关汉字背后的故事
武则天造字(图)
“曌”同“照”。武则天从小就叫武照。她当政的时候,把照字造成“曌”,代表日月当空,阴阳统一的意思。宋人郭忠恕撰《配觿》则说:“唐,天后以曌代照。”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隋代: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五代时南汉刘龑取“飞龙在天”之意给自己造了“龑”字。
中国的造字很有趣味,例如有人问吴稚晖先生:「为什么叫『波』?」他回答:「水的皮。」又问:「为何叫『坡』?」他说:「土的皮」。由此而推,什么叫「被」,就是衣的皮,用布衣做皮,就是被;人为什么会「疲」倦?因为生病了,所以从皮肤的颜色就可以看出端倪。
有一位赵先生跟陈先生打招呼说:「『东』先生您好。」陈先生生气的回道:「『肖』先生您好!」赵先生听了很不高兴,就说:「我姓赵,您为什么叫我『肖』先生?」陈先生说:「您割了我的耳朵,我就不让你走路。」
中国造字深富哲理,具有智能。一个「国」家里,因为有人口,就会有干戈,所以国家战争不息;为了金「钱」,也会大动干戈,所以纷争不断。
此外,日有所知为「智」,将宝物分开即为「贫」,日月并存代表光「明」。甚至有人常自喻为仁义之士,「仁」者不是个体;仁者,要有二人的对等友好关系,才为仁者。
中国仓颉造字,为历史上大家所公认。其实认真说来,中国的字应该不是某人所创,而是历史上集大家的智能所成。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刘半农先生,和赵元任先生合作谱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曲中的「她」代表的是祖国,后来成为女人之代名词。在此之前,中国称呼并无男女的「他」与「她」之别,但为西洋翻译学上的需要,有人兴起区分之意,所以最初如鲁迅曾用「伊」字代表女性,直到刘半农创「她」字,经大家一致公认,「他」、「她」便成为男、女的代称。甚至形容动物用「它」,神明用衣领旁的「他」。如此造字就这样经大家的智能,延续成为中国的造字文化。
唐代的武则天自称「武曌」,「曌」就是武则天造字的智能,因为她目中空无所有;是自大呢?还是她的修为真的已经到了双目皆空的境界呢?无从得知。宋朝的刘攽与苏东坡曾经互请对方吃「皛饭」与「毳饭」,这虽然是文人之间互相作弄的游戏,也可以看出两人善用文字的智能。
佛教东传中国,为中国的文学增加了许多很好的名词字汇,例如「三世」、「因果」、「业力」、「无明」等,这些都是深富意蕴的名词,不像现代的新新人类,自创许多戏谑性的用语,如「很酷」、「很逊」、「很菜」、「很酱」,这些都是很轻蔑的用词,实在不足取。我们希望文化的发展,应该用庄严的心情,用深度的智能,才能开展出更好、更有文化的字汇名词。
埊地字。武则天不喜欢土也是地,觉得不大气。武则天造字大多是上下结构。大意是代表决心改掉男尊女卑。
确且地说,武则天造了二十个字。
人,一撇一捺,武则天觉得像张着腿的男人,改为而形。是一个穿裙子的女人
后又改成左边单人旁,右上一右下生。指人是一生。改得沉重悲壮。一生就是人字。这个字能看出武则天的铁血性格与沧桑沉重。
国改成口字里加武,与权性有关,但觉得不吉利,武困于城中,遂放弃不用了
后改成口中八方。
以下是她改的17个字,但还有一些打不出来。比如万字像德国的国旗标志,两个缠绕的己。
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
武则天造的17个字
卢舍那和武则天
在龙门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这佛像为何照着武则天的相貌雕造呢?
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人,父亲武士(yue)出生于贫穷的农家,后来经商致富,又步入仕途,晋升为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都督(统辖数州军政的地方长官)。《旧唐书》等史料和传说盛赞的那位星相家袁天纲,有年路经利州,看了小武则天的相貌,说是君临天下的王相,便早早地使她产生了这个念头和欲望。
武则天14岁上,以美名被招进宫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不被太宗宠爱,这个有心计的姑娘便凭着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勾引迷住了太子李治。李治继位为高宗皇帝后,武则天又一步步排除政敌,登上皇后宝座。
武则天要“君临天下”的念头是很强的。她不仅逐渐插手政事,还通过各种通径在天下树立自己的神圣形象。
高宗敬重佛教,曾在长安为亡母长孙皇后建了大慈恩寺,并给玄奘为首的译经事业以极大方便,但他更重道教,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命家家要备老子的《道德经》。因为李氏在建立唐朝之初,宣扬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先,借以抬高自家的地位,增强自家在社会上的号召力。麟德元年玄奘病殁之前,请求在公开场合改变“道先佛后”的次序为“佛先道后”,高宗都坚决不肯答应。
武则天要想改变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不仅要在社会力量上打击李氏势力,像她称帝后大诛李氏封王一样;还要在形象上树立自己至调我上、君权天授的神秘色彩。在这后一点后,利用和道教旗鼓相当的佛教是最适宜的。因此,武则天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连在一起,混为一体的。
有说是她撒着娇,让高宗开凿这尊大佛时依自己形象为模特的;有说是她慷慨捐助了两万贯脂粉钱(大佛左侧束腰部位碑刻记有捐钱事),工匠们受感动后主动依她为模特的,总之,这尊佛和其他佛像确实不同,的确是位慈祥貌美的女性模样。
大佛塑好后,名为卢舍那。卢舍那译意为“光明普照”,武则天后来造字给自己取名“(zhao)”,意为:“日明当人”。这相同的含义不会是巧合。
武后称帝前夕,授意翻译注解并大力推广了佛教《大云经》,明明白白暗示出武则天就是弥勒菩萨转世,要成为女王,天下之人都将崇拜归顺。这实质上是继卢舍那之后,又在官民心中依武则天为模特塑造的另一尊大佛像。
17个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
寻找一个汉字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故事作文300字
在我眼中,汉字不是僵硬而无生命的符号。汉字有感情,有色彩,有气味。它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含有丰富的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观察、再现、描摹着这个世界;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一对大大的耳朵,它能倾听、接纳、记录这一个美丽的世界;汉字还有铜牙利齿,向我们诉说着许许多多美丽而遥远的故事……
是啊,学习汉字,实际上就是在走近中华民源运流长的历史,在触摸着两千多年前那跳动的脉搏。是汉字教会了我们学习,把我们引进了一个由神奇汉字创造的美丽境界中;是汉字让我们能够走近鲁迅、冰心、朱自清、毛泽东,与他们对话,交谈;是汉字让我们知道王二小的勇敢,红军的长征艰难,黄继光用胸挡枪的无谓……
正是有了方块字的诞生,这一切看似不能发生的事,但都成为了现实。只要你翻开书,过去的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故事中,不都展现你面前了吗?是啊,汉字是会说话地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难道不是汉字的魅力吗?
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我是炎黄子孙,我爱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