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盗梦空间影评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盗梦空间观后感影评精选5篇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盗梦空间影评和盗梦空间观后感影评精选5篇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盗梦空间影评800字
梦境设计师可以在梦境内构造自己意念中的世界,如年轻的梦境设计师艾里阿德妮带着好奇心来到了科布的梦境。
在潜意识里她也在构建自己的世界,她心中所想的街道也成为立体的模式并塑造出她所构筑的虚幻世界,只两面立体镜却像一层套着一层,男主角像会分身术一样出现。
而男主角的意识里躲着一个阴暗的人格,他的气焰转化成矛头,更多虚构的人用愤怒的眼神看着艾里阿德妮,直至杀死她,最后她在睡梦中惊醒。
由于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的区别,很多人会一直沉睡,高级药剂师的出场为整部剧层层嵌套的格局埋下伏笔,出乎意料的是在进入费舍尔的梦境里,还有防盗梦者,他们面对着死亡,于是又在策划下一层梦境,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并采取特殊手段。
自始自终,他们一直有一个目标,在费舍尔的头脑中植入遣散公司的意念,从而消灭斋藤的对手,如果成功,斋藤将带他回国,科布将会见到自己的儿女,这从开始就是场交易,一场生与死的拼搏!
盗梦空间影评观后感3篇
《盗梦空间》似乎是继《阿凡达》谢幕以后,一直毁誉参半的商业大片市场上唯一的一部一片好评的大片。下面是有盗梦空间影评观后感,欢迎参阅。
盗梦空间影评观后感篇一:
在放寒假的前夕拉了住二楼的宣传委,两人把床垫搬到我寝室,铺在地上,拿着鸡尾酒啃着山楂看了这部电影。我是不太喜欢看科幻类影片的,看这部电影的最原始的理由是看预告这好像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男主是小李。
现在来谈谈这部片子,梦中梦的情节很有意思,反正我看的很累,我总是愿意去关注影片中更人文的细节。首先整部剧可总结为——Cobb和妻子Mal沉迷梦中,Cobb为让妻子回到现实世界在她意识中植入了“这一切都是在梦里”的意识。在他们回到现实世界后这个意识逼死了Mal,为此Cobb深深自责并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创造了Mal这个投射人物。由于Mal的死,Cobb被追捕,为此无法与自己的儿女相见。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Cobb在失去妻子的痛苦中对自己现实的幸福的追求。
Cobb一直在挣扎,对于Mal的死的愧疚和心痛。在自己的层层梦境都有Mal的存在,她是他创造的最好的投射人物。Cobb也一直陷入悲痛中所以才会把Mal藏进自己的梦。梦中对妻子Mal的爱与对现实中孩子们的爱成为矛盾,Cobb最终选择回到现实,为了与孩子们的重聚而与自己潜意识中的Mal对抗。对于结尾我跟大部分人的认识不同。当初和同学在看的时候,看到Cobb与孩子们团聚,同学就说“果真是好莱坞形式的大英雄结局”,但我的心里却产生了排斥“这样结局会不会太唐突”,然后就看到在旋转的陀螺,虽然有人说它有停的趋势但我还是认为导演想告诉我们的结局就是Cobb还在梦中,因为若回到现实世界不可能只用几个镜头就叙述完Cobb从limbo中逃了出来,而且他在车中时未醒过来就连人带车跌入水中。而且这样结局还有苍凉感,因为是梦,但即使是梦也让他得到了一直在追求的幸福。
所有的爱都是伤痛,对于妻子对梦的贪恋,对子女的爱也只能在梦中成真。
但有何尝不是,人生本身也不过是一场梦~
盗梦空间影评观后感篇二:
什么时候是梦境,什么时候是现实,真的看陀螺吗?
造梦者由于在梦境中的时间太长,所以分不出梦境和现实,必须通过一个参照物来辨别自己是否在梦中。
大家记住,陀螺其实是梦境的一部分,停与不停没有什么太多异议。
男猪脚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妻子将自己创造的梦境当做现实,现实中的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孩子,失去了一切,一个人失去什么,他才会想去创造什么,重新拥有什么,所以在她的妻子和孩子同时出现时,这肯定是在梦境中,但又有不同,单独出现孩子却有可能是在现实中,单独出现妻子则必然是在梦境中。
但参照物到底是什么呢?不知道大家注意细节了吗?男猪脚在第一次教小姑酿造梦的时候,在他醒来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就是镜头照到了他的左手,左手上没有戒指,关键点就是戒指,现实中他没有了婚姻,妻子、孩子,戒指对于他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梦境中他始终相信自己还拥有一切,所以仔细观察每个梦境中的细节镜头,梦境中的他全部是带着戒指的。而离开梦境的他,却没有戴戒指。
这部电影好费脑,看上三遍才能有个头绪,有时间建议大家带着锻炼大脑的态度研究一下,真的很精彩,美国人就是这样富于创造性。
盗梦空间影评观后感篇三:
9月1日,《盗梦空间》在中国大陆地区全线上映,尽管众多的文艺男女青年们都已然开始新的学期,但是,据我这个对于电影市场还算比较关注的门外汉观察,目前看来,《盗梦》似乎是继《阿凡达》谢幕以后,一直毁誉参半的商业大片市场上唯一的一部一片好评的大片。正如影片的英文名“Inception”一样,本片确实给大陆这数月以来的景气却不叫好的商业片市场注射了一剂强心针。有的时候不服气不行,美国的电影业的确有他独特的魅力与优势,更能够征服全球各种挑剔的电影看客。如果说,《阿凡达》尚且依靠特效与炫技,那么,在我看来,《盗梦空间》被称为商业片与艺术片的完美结合,是当之无愧的。
许多人折服于其离奇而刺激的入梦情节;也有人拜倒在莱昂纳多或者约瑟夫·莱维特的西裤之下;也不乏醉心于层层梦境的制造与破坏,甚而执着研究着影片最后那个陀螺到底停没停下来的噱头;当然,更有甚者因为这部影片,义无反顾地开始痴迷于一切关于梦的学问,据说《周公解梦》都因此而大卖……其实,关于影片的情节,关于所有美国商业大片的情节,我曾经武断地下过一个屡试不爽的结论:无非是一个孤胆英雄的自我救赎之路,途中还一定会演绎一段刻骨铭心的狗血爱情桥段,从《乱世佳人》到《泰坦尼克》,从《哈利波特》到《阿凡达》,皆是如此,概莫能外。其实,但凡是美国的商业片,情节框架已然定下,导演与编剧要做的,只是设置不同的故事背景、冲突场合以及主人公的身份,如是而已。
所以,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美国商业片,很难赢在故事情节的突破,应该努力的方向恰恰是大同小异的故事本身带给观众的迥异的感触,毫无疑问,《盗梦》做到了,并且做得很棒,至少,让我觉得悟到了一些什么。
我一直觉得,生而为人,总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不论你是黄头发还是黑皮肤,_还是穆斯林。而似乎最近的一些外国影片一直在映证我的这个观点,依旧记得,看完《盗梦》走出影院的时候跟朋友闲聊,我说这导演不像美国人呐,倒好像有点黄老之术嘛。我由衷地觉得,影片吸引我的,从不是它曲折精彩的情节或者是有着perfectlooking的俊男美女,恰恰是影片对于梦境或者说,是对于我们现实的生活的质疑与思考。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饿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片中梅尔的遭际,与千年之前那个独与天地精神向往来的古中国的狂人是何其相似?只是,庄子更加豁达,抟扶摇羊角而上,逍遥游去了;而梅尔的选择,则未免太过决绝与壮烈。不过话说回来,我也不能够确定,庄周老先生面对当下这个比千年前几何级数倍数纷扰的社会,他是否依然能够逍遥游。都说梅尔因为梦做得太久,以至于分不清现实与梦境,误把现实当做梦境;焉知其不是厌倦了这纷扰且虚空的现实,毋宁永远地魂归梦境呢?
现实与梦境,原本就是看似对立,却最易混淆的物事吧。悠远的时空里,苏子在赤鼻矶下感叹,“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纳兰在西风里幽唱,“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所谓梦幻,原本就最容易使人迷幻,分辨不清的吧;只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不时让我们感到阵阵眩晕与崩溃呢?
所以,亦无须再深究,影片的最后,科布的陀螺停下来了没有,现实还是梦境,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回家了……
都说人生如梦,其实,梦,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生活呢?又焉知,活在所谓现实中的你我,不是谁梦中的一只蝴蝶呢?
看过“盗梦空间影评观后感”的人还看了:
1.禁闭岛影评3篇
2.剑雨影评3篇
3.盗梦空间的经典台词
4.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影评3篇
盗梦空间观后感影评精选5篇
盗梦空间观后感影评精选
电影《盗梦空间》是一部美国的科幻大片,其中应用了很多现代科技理论和生物技术原理,现代科技的链接技术为电影带给了技术支持。
为了展开和康博公司的较量,柯布一行人选取在梦里行动,这样既避免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害,又能在对方最薄弱的时候获取对自我最有利的信息。所谓梦,就是人的潜意识,透过进入人的潜意识而获取有用的信息,这样做虽是违法的,但这种行为应用在现实社会对于很多商业战争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电影中,柯布是造梦者,他有很多的造梦理论,听上去是很复杂难懂的,但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在人的潜意识里,只有自我是核心,其余都是记忆映射出来的影子,影子都会关注着核心,所以人在自我的梦中永远是主角。
利用人的潜意识进行活动的技术在很多电影中都有应用,电影《阿凡达》就是利用了生物连接技术,用人脑的潜意识进入潘朵拉星球,在另一个空间中进行人类活动。电影《危机解密》也是利用了生命垂危之人的潜意识让人在另一个时空内继续存活。
高端的现代科技为很多电影带给了技术支持,而本片也是在原有的技术构想下构成的。
电影《盗梦空间》以其宏大的空间场景和巧妙的配乐效果赢得了世界观众的青睐和关注。本片无论是从艺术欣赏方面还是技术实现方面都有其分析的价值和观赏的必要性。对于观众而言,视觉的冲击力和听觉的享受性是一部影片艺术性质的重要体现。然而,科幻片的技术支持更加重要,有些现代科技比较难以让人理解,但是作为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透过影片情节展此刻观众面前就变得通俗易懂了。如此看来,本片赢得很好的口碑并不是空穴来风。
盗梦空间影评精选
盗梦空间是我看过的最好电影之一,场景的设置十分多样,而且,我一开始,根本就没看懂怎样回事,直到影片进行到一段后,才开始慢慢地有些看懂,就是这个盗梦空间,让我开始对男主角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开始有了较深的印象,虽然在泰坦尼克号的片段里我就见过他,但是直到盗梦空间,我才开始真正感受到他的魅力,用枫的话说,是:他的眼神,很犀利。
盗梦空间的剧情进行地十分快速,一开场就把主角基本上都给出场了,此刻回想这个片,我忽然想起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总是有着不少逃亡的镜头,即使是狼狈的在逃跑,却在枪林弹雨中仍然表现地那么能干,有些画面很滑稽,比如在盗梦空间里,他为了躲过康柏的追击,被列车夹在墙里的那个难受样,实在好笑。
那个造梦者的女生的初次面试我觉得很经典,你看她的表情,她的眼神,多么的有意思,一副不肯被小看的样貌,她很厉害,而且十分的有个性,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其他人物在剧中也是举足轻重,比如那个费雪小帅,比如那个伪装者,但是还是主角给我的印象最深,他的那份痛苦,他的那份内疚,还有,在刺客说的那句话:
在泰坦尼克号,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说:你挑我也跳,而到了盗梦空间,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奥则说:你跳我不跳,看到他成熟了,我们留下了欣慰的眼泪。
盗梦空间影评精选
费里尼说:“梦是唯一的现实。”在我看来,这句话是继弗洛依德写下“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之后对艺术(电影)与梦境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强调。当人们置身于电影院,放映厅的灯光暗淡下去,观众就仿佛闭上眼睛进入睡眠,同时也投入到银幕上呈现的梦境之中。如果把电影视为某种梦的观点在美学上不那么贴切的话,以电影这一媒介去呈现人们的梦境世界则是许多导演们热衷于尝试的资料。费里尼的杰作《八部半》正是以超多超现实的梦境表现它的主人公当下所处的现实,电影中的梦境资料成为比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对象。在这一“电影—梦境—现实”的谱系上能够列出许多大师的杰作:黑泽明的《梦》、伯格曼的《野草莓》、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并不处于这一谱系之上。这样评价并非为了抬高那些大师而贬低诺兰,诺兰在这部电影中呈现的梦境世界与那些电影是如此不一样,以至于它们之间几乎缺乏可比性。在费里尼、伯格曼等人看来,梦是超现实的语言,“梦是唯一的现实”的原因在于超现实比现实更为真实。而在《盗梦空间》中,梦就是现实,它甚至比现实更贴合逻辑,更遵守现实世界的原则,它也许能够透过“梦中梦中梦……”的方式变得无限复杂,但这种复杂与人们在玩益智游戏或者穿越一个迷宫时所遇到的复杂并无不一样,而人们在梦境中追寻的东西与在清醒时忙碌追逐之物也并无不一样。于是,梦在那里变得乏味起来,尽管电影本身并不乏味。
诺兰的“梦”完全不具浪漫色彩,它是现实功利场所的延伸,这一点突出地体此刻电影的英文片名Inception(能够翻译为观念植入)中:梦是出于商业目的把想法植入对方大脑的工具。柯布(列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一名“盗梦侦探”,他透过潜入人家的梦境去窃取商业机密。在一次行动失败之后,柯布投入到对手——商界巨子齐藤手下,他要帮忙齐藤在梦境中把一个观念植入到竞争对手的潜意识中,使对方解散他的公司。电影的主要情节即围绕柯布和他的团队透过精心筹划、部署去实施这一行动展开。
受过教育的现代观众多少会对弗洛依德的释梦理论、意识与潜意识理论有所耳闻,诺兰的“盗梦”、“观念植入”以及对梦境组成部分的安排依靠的正是观众对弗洛依德的那点理解,这同他的前辈希区柯克在《爱德华大夫》中对观众中普遍存在的伪弗洛伊德主义的利用是一样的。“盗梦”的原理其实很简单:首先,你需要一个建筑师,他的任务是在梦中建造出盗梦展开的各种场景,职能有点类似于拍电影时的布景师;之后把盗梦的目标对象和盗梦者透过药物连接起来,使他们一齐进入建筑师建造的场景中;目标的潜意识会展开防御机制为盗梦者制造各种危险,而盗梦者透过诱骗或者诉诸武力获取了目标的信息之后任务即告完成,这与现实世界中的商业间谍活动完全相同。在这个“盗梦空间”中会出现各种人的潜意识中残留的物像和人物,只但是它们的出现规律比弗洛伊德在《释梦》中解释的更贴合逻辑一点;另一方面,弗洛伊德的名言“梦是人类对未完成愿望的一种达成”在那里被改写了:人类真的能够透过梦达成现实中的愿望。“观念植入”的过程要复杂一点,同时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混淆也更为明显。片中的具体方式是使目标费舍意识到自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是某种误会,父亲深爱着自我,而自我的叔叔兼教父勃朗宁则是野心很大的一个人
影片假定这一明显的意识资料能够化为情感因素,进入潜意识,使费舍在醒来之后改变他的决定。至于意识资料究竟是如何进入潜意识的,电影并未真正解释。电影以梦中梦的方式来表现人的潜意识深度,这已相当具有创意。但是,如果深究下去的话,无论梦境进入几层,意识终究是意识,不会变成潜意识,这或许也触及了电影表现潜力的某种边界:但凡银幕的资料要为观众理解,就务必是意识的,电影不可能表现真正的潜意识。
诺兰的《盗梦空间》也具有许多类型片的元素。在营造一个依据独特的原理运作的新奇空间上,本片酷似于《黑客帝国》,但是就创意的新颖和独特性而言似乎赶不上后者;在具体的情节模式上比较接近于盗窃电影(英语为heistfilm):即表现一群窃贼透过周密的部署和密切的合作展开偷窃行动的电影,比如《十一罗汉》;电影中有火爆动作片的元素:比如邦德式的雪山追逐、枪战;也有家庭伦理剧的资料:比如柯布和他妻子之间的情感副线。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些元素或许是必要的,但它们却谈不上出类拔萃。《盗梦空间》最最独特之处,同时也是诺兰的拿手好戏之一,是它大型复杂的叙事方式。
盗梦空间观后感影评精选
《盗梦空间》的剧本酝酿于10年以前,那时诺兰刚刚完成处女作《尾随》,正拍摄那部在叙事方式上具有巨大颠覆性和实验色彩的《记忆碎片》。无疑,《盗梦空间》在叙事的复杂性上远赶不上《记忆碎片》,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本片确实相当挑战观众的脑力。电影中的人物行动在不一样的梦境层次上展开,每一梦境层面的事件都会在其他层面上产生反应,当梦境进入到第三层第四层时,导演务必透过快速的平行切换使观众了解那些具体的微小变动,使观众得以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个大型的梦中梦中梦……的整体面貌。相信许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把超多脑力都花在了辨别眼前的是第几层梦境,并推测它将对另外几层梦境产生的反应上了。这部电影尤其具有特点的是:每一层梦境的时光流速不一样,每下一层梦境要比上一层梦境的时光慢20倍,这就又为叙事增加了难度,导演务必对每一层梦境的叙事时光拿捏地十分准确。电影中的五层梦境(如果算上电影的开放式结局的话还有第六层)还只是叙事的纵向层次,电影有两条横向平行的叙事线索:“观念植入”的叙事主线,以及柯布和他妻子之间的情感副线。横向与纵向相乘之后,本片变得千头万绪,如果不是诺兰这样的叙事天才的话,平庸的导演根本无法处理。《盗梦空间》的观众在耗费了超多
脑力之后,相信都基本看懂了电影的具体情节。
与《记忆碎片》一样,《盗梦空间》在叙事上并非没有漏洞:电影在进入第四、第五层梦境时开始有点含糊其辞,比如齐藤在第三层梦境死去后按照前面的剧情逻辑就应进入“潜意识边缘”,柯布进入的第四层梦境(即他与其妻子共同构筑的那层梦境)也被称为潜意识边缘,但对于柯布为什么没有在第四层而进入了第五层(即影片序幕中柯布见到老年的齐藤那一层梦境——如果不承认这是第五层,便无法解释齐藤的变老)才把齐藤找回来,电影没有给出解释。另一个明显的错误是,齐藤是在柯布进入第四层梦境之后才死去的,柯布不可能明白齐藤已死而要去找他。()还有一个缺陷是,在建筑师建造的各层梦境场景之间并无剧情逻辑上的联系,尤其是雪山堡那段,几乎完全能够视为导演为加入动作片元素硬塞进去的。这些瑕不掩瑜的漏洞并未太大地影响观众的观影质量,因为这种新奇、大型、复杂的叙事方式与电影的类型元素混合起来之后,已经足以使《盗梦空间》成为一部高质量的商业电影。尤其对中国观众而言,《盗梦空间》仍旧算得上目前国内商业电影只能仰望的“神作”。但是,我务必说,《盗梦空间》还谈不上完美的商业电影,这是基于两点:一,电影始终缺乏一个英雄,缺乏一个具有足够厚度的主人公;二,《盗梦空间》具有很高的
智力挑战,但却只有很低的情感穿透力。
我一向是诺兰的拥趸,他的电影我差不多部部喜欢,在他的七部长片中我尤其中意《尾随》和《黑暗骑士》。《尾随》也包含了复杂的叙事技巧,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其中包含的关于“孤独”的主题,诺兰在那部电影中刻画了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主人公。《黑暗骑士》堪称完美的商业电影,诺兰在经典的哥特式、漫画式夸张的蝙蝠侠之后创造了一个新的英雄,但他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超级英雄,而成了一个被善与恶割裂的杯具英雄,成了关于历史的道德隐喻。商业电影要牢牢抓住观众的内心,仅仅依靠娱乐因素甚至智力因素是不够的,它务必成为某种意识形态,使观众从中瞥见自我所处的现实。《盗梦空间》却没有到达这个层次。列奥纳多的柯布是一个遭受家庭伦理变故的男人,但导演或许太专注于他的叙事了,使得柯布与他妻子之间并未表现出真正的情感深度,柯布也始终没有像蝙蝠侠那样变得人格化;在次要人物方面,艾伦·佩姬饰演的建筑师始终游离于柯布和他妻子的情感之外,她时而闯入他们的情感之中,但却并未真正以情感参与他们的生活,因此最后她将柯布从记忆的牢笼中带出也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我想,这部电影缺乏情感穿透力的原因之一是诺兰将太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叙事时光之上,而忽略了表现人物所必需的情感时光。
比如,柯布和他妻子一齐在意识边缘游离了50年,50年已足够使任何肤浅的情感变得严肃起来,但对于观众来说,50年的感觉只是他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一瞬间——在下一个瞬间,他们已经在忙于理解新的信息,忙于推敲这些信息与其他层次梦境之间的联系了。
盗梦空间观后感影评精选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盗梦空间》是一部集艺术审美和技术追求于一体的美国商业类型科幻大片,该片让主人公带领观众在梦境与现实间游走,如此虚实结合的设计或许会让观众产生疑惑,不清楚主人公身在梦境还是现实,所以导演为影片制造了很多元素来区分梦与非梦的状态。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通常以场面的宏大、场景的华丽、特效的设计著称,而本片不但集合了这些商业元素,还存在艺术的可观性。有人说,《盗梦空间》是“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这样的一个定义既说明了该片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又体现了其技术实现的研究价值。
宏大的空间场面创造视觉冲击力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让观众目不暇接。梦境在本片占了很大的空间,导演投入资金为梦境制造了很宏大辉煌的场面,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都透过梦境完成的。制造梦境就相当于建造一座迷宫,场面的奇幻之处让观众大饱眼福,几何的构图、建筑物规则密集的摆放排列都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大雨漫天、车水马龙,马路上由于大雨的冲刷而显得混乱不堪。一辆火车行驶在马路上撞了好几台汽车,使马路更加处于瘫痪状态。这个梦境中所发生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但也正因为情节如此设计才使观众区分开梦境与现实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全片。在梦境中,撞车事件频出、枪击爆破场景频发,这种画面往往能够带动观众的紧张情绪,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所带来的艺术美感使本片更加吸引观众,增强了本片的商业性,同时也不乏艺术欣赏性,可谓是一举双得。
导演为了展现梦境中场面的宏大,采用了纵横交错的镜头运作方式,缓慢地推拉延伸使场面更加波澜壮阔。在梦境被毁坏的那一刻,梦境中的建筑物顷刻毁坏掉,碎石砸下、铺天盖地都是扬尘,导演运用慢镜头更加突出了气流的力量感,造成了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在梦境中,枪战和开车的场面导演利用晃镜头展现,使画面质感并不清晰,却更加体现了梦境的不真实性,以及主人公内心的混乱和迷茫。主人公柯布痛丧妻子,在他的梦境中,妻子再次复活,生活在他的梦境中,应对妻子与他的回忆,他内心是无比恐惧和痛心的。在梦里看到妻子与自我低语,导演用微微晃动的镜头展现了柯布内心的小小恐慌,在应对妻子时他似乎毫无勇气应对,这也是他梦境中的软肋。
多变的音乐特效制造强烈紧张气氛
电影若想凸显出气氛的紧张感和压迫感,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较弱跳动的音乐能够营造神秘的气氛,渐强宽广的音乐能够制造紧张的感觉。
在柯布先生第一次带领阿丽玛德尼进入梦境时,周边人物都注视着梦境的核心人物,也就是阿丽玛德尼。导演在此处设计的音乐十分诡异神秘,若有若无、恍若空灵。当梦境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马路向上翻折,让空间变成一个循环的状态,这时的音乐渐强,展现了场面的宏大气魄。
梦境中,柯布受人追击,混乱的场面配上杂乱无章的欢快音乐,更加增强了追击场面的动感,同时表现了柯布内心的紧张感。为了表现打斗场面的激烈,导演用强烈低沉的音乐与画面配合,主旋律很稳重。柯布被卡在墙缝间时,音乐戛然而止,只留下紧密的鼓点声,这样的处理更能够凸显紧张气氛,也为人物的命运进行了留白,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质疑,增强影片的节奏感和可观性。
片中,大部分的情节是发生在梦境中的,人物进入梦乡之时,导演往往加上舒缓的音乐,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让观众随着主人公放松。当柯布在梦中与妻子相遇时,妻子往往用气息微弱却十分有女人味道的语气和他说话,这时的音乐往往充满了神秘感,声音几乎是空白的,隐隐能够听到一些声响,却仿若是自然的风声,十分亲切随和。导演似乎故意将人物的呼吸声放大,那种声音直接压迫观众的心脏和听觉神经,制造了强烈的紧张感。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