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八阿哥”胤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现在清宫剧泛滥,作为清朝重要政治事件的“九子夺嫡”或多或少都会被提及,而康熙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是其中的重要人物。胤禩从小聪明机敏,受到父亲康熙皇帝的喜爱,17岁获封贝勒,是所有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他和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联手拉起了声势浩大的“八爷党”,党羽遍布朝廷内外。但是这位在夺嫡之路上看起来优势明显的八阿哥胤禩在最风光的时候却遭到父亲康熙的打压,最终输给了四阿哥胤禛,惨死于宗人府,不得不让人唏嘘。而八阿哥胤禩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其实就是他党羽众多,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权威。
纵观中国历史,在正常、和平的皇位更替中没有哪个皇子是因为手下人多势众继承皇位的,反而党羽众多会招来祸端,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等。因为皇帝和皇子既是父子,更是君臣,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愿意看到臣子抱成一团一家独大,只有手下互有矛盾、势均力敌,皇帝才能操纵朝局、掌控天下,一旦皇子的权势过重,皇帝就危险了,唐代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逼父退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再说回清朝,八阿哥胤禩的快速崛起除了他本人的能力出众、待人处事妥帖之外,更是因为康熙在背后扶持他和羽翼丰满的太子胤礽打擂台。太子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子,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多次监国代替康熙处理朝政,在朝野内外威望甚重、党羽众多,威胁到了康熙的绝对权威,于康熙四十七年被废除太子之位。
可以说太子胤礽被废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但是八阿哥胤禩不知道是真没看懂,还是被大好形势迷昏了头,不想着低调做人避免康熙猜忌,反而趁着太子倒台,一方面在朝堂上大肆拉拢官员、扩充“八爷党”;另一方面利用江湖术士张明德为自己相面造势,做出天命所归的声势,这些都犯了康熙皇帝的忌讳。
特别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年末朝臣公推新太子的时候,康熙明明已经流露出了重立二阿哥胤礽为太子的意思,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等重臣为首的百官竟然联名保举八阿哥胤禩为太子,这就有些朝臣联手倒逼皇权的意思了,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康熙,从此父子关系急转直下,而康熙五十三年的“毙鹰事件”彻底断绝了八阿哥胤禩继承皇位的机会。
当然八阿哥胤禩夺嫡失败除了结党犯了康熙忌讳之外,也和康熙末年的清朝形势有关系。康熙晚年可能是岁数大了,想和老臣们善始善终,对于官员贪腐现象基本上视而不见,这种放纵造成清朝吏治败坏、弊政丛生、国库空虚,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康熙选择的继承人就是用来帮自己收拾烂摊子的。而想要惩治腐败、扫除弊政、挽救清朝的颓势就必须要改革,要改革就会得罪人,就要和大多数人为敌,这需要主持改革的君主心够狠,有大毅力、大气魄,不顾及自身的名声,而这些都是八阿哥胤禩不具备的。
胤禩被称为“贤王”,与王公朝臣、名流士绅相交甚厚就是因为他为人亲切随和、谁都不得罪,可以说他的行事作风就是晚年的康熙的翻版。一旦八阿哥胤禩继位,大臣们是满意了,朝局也稳定了,但是大清的江山也危险了,而这绝对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留遗诏让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四年,曾经名声显赫、影响朝局的八阿哥胤禩彻底失势,被囚禁于宗人府不久暴死。胤禩是死了,但清朝在雍正的统治下再次焕发生机,雍正铁腕整饬吏治、整顿财政,为“乾隆盛世”的到来打下了深厚基础,事实证明康熙选对了继承人。
八阿哥为什么会失败
康熙皇帝英明一世,晚年身边却发生了“九子夺嫡”的惨剧,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皇子们斗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四阿哥胤?上位,成为雍正皇帝,他最大竞争对手老八则沦为阶下囚,甚至被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
“九子夺嫡”的过程异常激烈,各派系的一举一动,无不展现各方的智慧,也展现出了人性,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后世看到的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但有一点不会有水分,那就是人性,笔者近来又重温了《雍正王朝》这部巨作,若有所思,今天我们就借故事中的情节,聊一聊八阿哥失败的原因,也说一说人性。
老八想当太子,于是费尽心机要搞掉老二胤?,取而代之,这一点,康熙心知肚明,这也是人之正常心理,康熙皇帝也是乐意众阿哥给太子胤?制造一点压力的,这就是所谓的“养狼计划”,要争当储君,康熙皇帝是希望众阿哥能公开的竞争,而不是私下扎小人、绊马腿,康熙也确实考察过八阿哥,可八阿哥却自己错过了机会。
都说八阿哥失势,是在刑部诱审太子门人肖国兴时,让康熙大为愤怒,连说其心可诛,其实,早在此之前,老八在康熙的继位人考察名单中给划出去了,热闹的推举新太子,只是引老八这伙人出洞,然后聚而歼之,之前的哪一次老八让康熙失望呢?就在国库亏空一案。
当时国库快没钱了,亏空达1200万两白银,这在康熙时是非常巨大的数字,而一直管理户部的就是老八,可老八不想得罪人,谁来借都给,导致如此局面。康熙说了,要在皇子挑一个去追比国库欠款,而当时,胤?还在江南没有回来,如果康熙想让老四接这个差,就会等老四回来问问,可在老四没回来的情况下,在朝上就说挑一个阿哥,这话主要是给老八听的,毕竟老八当时就管着户部,接这个差是最合适不过。
康熙已对老八管户部时纵容不满,这次他是想给老八一个机会,看看他有没有担当,可老八却因为不想得罪官员,不肯接这个差使。在朝会上,八阿哥竟然主动要求辞去户部差使,这明显是想甩包袱,康熙在接老八辞呈时,有个眼神的特写,内心里想必对老八充满了的失望和鄙视。
康熙现在才算认清,老八是想当太子,但他并不想承受对大清朝的责任,老八眼中只有皇位,而没有江山社稷。为了一己私利,根本不体谅父皇的难处,这让康熙如何能把这江山交给老八?不愿意得罪人,那这大清朝还怎么治理?康熙末年的纵容,让官员们都成了硕鼠,急需强力整顿。太子胤?不是这块料,康熙就着重看哪位皇子有这份担当。
谁出来替康熙得罪人,谁就能在夺嫡中争先,可这些皇子眼界非常短浅,只看到不想得罪人这一层,没有看到江山社稷这一层,胤?也未必想接这个得罪人的差使,还是邬思道要胤?一定要接,就是看出了康熙的心思,要为大清朝挑一个强硬的新主,如果胤?也躲了不接,那本就不占优势的胤?,更别想夺嫡成功了。
当老四说自己大不了做个孤臣时,康熙皇帝对其极为欣赏,也打定了重点考察胤?的心思,至于花哨功夫做到极致的老八,早在康熙心中出了局,这说明一点:凡做大事者,一定要有担当,只会耍小聪明,到头来也一定会被小聪明误了前程。
康熙八阿哥胤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熙更是一代大帝,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之后平三藩,打击外来侵略者,无不显示他的文治武功。
但是康熙晚年九龙夺嫡也让他伤透了心,九龙夺嫡最后的结果是势力大的八阿哥没有当皇帝,反而藏拙的四阿哥当了皇帝,究竟原因是什么呢?
八阿哥最后输了是必然的,首先就是八阿哥太高调了,有句话叫做高点做事低调做人,但是八阿哥一直都很高调,一点都不会藏拙,这个和胤禛就没法比较。
胤禛此人你从来看不出他有夺嫡之心,他把自己的心事隐藏的非常深,而且胤禛办事比较牢靠,康熙晚年时候总喜欢同时安排几个阿哥一起去做事,每次胤禛都办的非常完美,自然康熙对胤禛的感受就比较深。
胤禛做人还比较狠,在宫中和地方都有自己的势力,宫中守卫隆科多和胤禛关系非常好,在地方上有年羹尧作为策应,从这里就能看出胤禛在军方的势力要远远强于八阿哥。
最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康熙帝不喜欢八阿哥,八阿哥在朝廷中的名声太好了,八阿哥做事也比较圆滑,在民间就有人认为八阿哥贤良,这就很有问题了,康熙帝作为一代大帝,自己都还没死呢?儿子就这么着急肯定会不高兴啊,自然八阿哥离皇位也就越来越远了。
八阿哥最后失败的还有个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好儿子,康熙帝晚年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不再继续着眼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了,康熙帝死的时候儿子都四十多岁了,虽然这几个儿子都很有能力,但是人已到中年,在位时间短,对清王朝不利。
恰好胤禛有个好儿子,弘历小时候就非常聪明,胤禛用了点小手段让康熙看到了弘历,康熙帝非常喜欢弘历,康熙晚年的时候一直把弘历带在身边培养,就算是许多军国大事也从来不避免,由此可以看出康熙是有意将皇位传给弘历的。
皇位父死子替,只有把皇位传给四阿哥,弘历才会当上皇帝,所以说这个皇帝必须要传给胤禛,从胤禛继位后封弘历为太子就能看出来雍正是得到康熙受意,继位后必须立马封弘历为太子就是康熙的圣旨。
出现皇位之争的原因就是太子之位空虚,太子总是犯错误,康熙一而再再而三的原谅他,但是最后还是被囚禁。四阿哥本来是死忠的太子党,和太子关系比较好,八阿哥和九阿哥十阿哥三个人形成了另外一个集团,两方一直宫斗,胤禛一直隐忍最后终于一举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