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平仄对仗基本口诀是什么
律诗的平仄对仗基本口诀:
1、五律
仄起仄收,起句: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起句: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起句:平平平仄仄。
平起平收,起句:平平仄仄平。
2、七律
仄起仄收,起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起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起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起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
“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而格律诗分为从字数上来说分为五言、七言,律诗则相应分为五律、七律。两种格式对应四种平仄关系,就成为八种平仄格式。
判断一首格律诗的平仄都是从一首诗的首句开始,而首句首字是平仄不论的,所以我们这里说的“仄起”实际上是指首联首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
而“仄收”是指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以仄声收尾,因为格律诗的韵脚都是平声字,所以“仄收”实际上就是首句不押韵的写法。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首句“渡远荆门外”,远、外都是仄声字,首句平仄为“仄仄平平仄”,这就是典型的“仄起仄收”五律格式。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其实不需要死记硬背,一旦得出了首句的平仄关系,就可以利用格律诗平仄“相对”、“相黏”的原则推导出整首诗的格式。
首句为“仄仄平平仄”,相对的第二句就是“平平仄仄平”。第二句:“来从楚国游”,“国”字为入声字,在平水韵中为仄声,所以,这是合律的。再根据二三句相黏的原则,得出第三句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山随平野尽”。第四句对句与这联的出句相对,所以第四句为“仄仄仄平平”,“江入大荒流”。合律。
后面四句重复前面四句的推导,格式和前四句一样。这就是五律“仄起仄收”的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以对应看李白的这首五律,除了在第七句“人怜故乡水”使用了三四字平仄互换的“鲤鱼翻波”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之外,其他的字词都是严合格律的。
所以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
而七律由于字数的变化,在平仄关系上有一些变化,同样来看“仄起仄收”格式,看看七律和五律有什么不同。
同上,平仄格式的判定还是看首句第二字和结尾的字。那么仄起仄收,就是在这两个位置上是仄声。例如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首句“岁暮阴阳催短景”,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即“仄起仄收”的七律格式。
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其实这就是五律的平起仄收格式前面添加了两个仄声。在五律中,“平平平仄仄”是平起仄收,加两个字却变成了七律的仄起仄收。那么五律的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加两个字,“平平仄仄平平仄”,变成了平起仄收格式。也就是说,添加了两个字,五律和七律的平起仄收和仄起仄收两种格式互换了。
但是他们同样遵守“对”、“黏”的规则。“岁暮阴阳催短景”,“仄仄平平平仄仄”,那么对句的平仄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我们看第二句:“天涯霜雪霁寒宵”,果然是“平平中仄仄平平”。同样我们也可以推出整首七律的平仄关系,方法和前面五律是一样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对应看杜甫的这首七律,也是符合整个七律平仄格式的。
所以律诗的基本平仄关系看首句就可以敲定,但是五律和七律会稍有差别,源于字数的变化。
七律诗对仗口诀是什么
七律诗对仗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虚对实,实对虚。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扩展资料
近体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而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又各有规则。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
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
前三联对仗者,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韵的,七律多于五律。律诗首联不用对仗,颔联、颈联、尾联用对仗。这种形式的比较罕见,因为一般尾联是全诗的结束语,用散行比较容易画龙点睛,用对仗较受束缚,故诗人不喜用尾联对仗。
七字对联平仄规则是什么
七字对联平仄规则如下: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扩展资料: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律诗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