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出处(“书到用时方恨少”出自何处全诗是什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530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哪一首诗

这不是诗,是陆游写的一副对联。

书到用时方恨少出处(“书到用时方恨少”出自何处全诗是什么)

收录在《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原文为: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

板橙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译文:

有田不去耕种,仓库里无储备,当然空虚了。有书不去读,子孙当然愚昧了。

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如果少年时不知道早早地勤奋学习,恐怕到年老白头时就后悔读书太迟了。

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学问的人要耐下心来坐十年板凳,毫无怨言,文章却写得实在,没有半句浮华的空话。

人的智慧是靠勤奋所得,只有勤读书、多历练,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智慧。伟大的人都是由平凡的普通人变成的,只要努力,普通人也可以变得伟大。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如果想得到荣华富贵,必须付出拼死的努力。

扩展资料

鉴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是谁说的

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勤奋学习,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后悔没有好好读书。

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出自何处全诗是什么

出处:《增广贤文》之劝学篇。

朝代:明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白话文

枯木到了春天还能再次发芽,人生却不会有两次少年时光。

不必担心年老而没有成,只怕小而不学。

长江的后浪推涌着前浪,世界上现在的人比古代人。

如果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后悔。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一百年。

年轻时不努力学习上进,年老时一事无成,只有独自悲伤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松懈,长期冶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比蓝。

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扩展资料

读音

Shūdàoyòngshífānghènshǎo。(书到用时方恨少。)

词义

书:知识。到:等到。用:需要,有所用。时:时候。方:才。恨:悔恨,后悔。

少:只懂那一点点。

整句翻译:知识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后悔只懂得一点点。

原意

字面意思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会的知识太少了。

最后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增广贤文》内容简介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增广贤文》艾广勤书《增广贤文》艾广勤书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

《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

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

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到用时方恨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广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