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在清明节纪念谁
晋文公在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晋景公。晋景公是晋国的开国君主,也是晋文公的父亲和前任国君。晋文公非常尊敬他的父亲,所以每年清明节他会亲自率领官员和百姓前往晋景公的陵墓祭扫墓地,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敬意。这个祭扫活动被称为“晋祭”。在晋国历史上,晋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晋文公的故事---秦晋之好、退避三舍、寒食节与清明节
秦晋之好:
春秋时,晋献公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杀死太子申生,其余众公子纷纷逃亡国外,其中以公子重耳最贤,先后流亡至齐,曹,宋,郑,楚等国,最后至秦,为秦穆公所看重,并把亲生女儿怀嬴许配给他,随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成为祝贺新人结婚的贺辞。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返晋夺取政权,即位后,就是后来的晋文公。
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为国君,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若因您的恊助我能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中原交战,我将率兵后退三舍(古时三十里为一舍),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就只好以战与您决胜负!成王听后认为重耳很了不起,于是以礼相待。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后来人们常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以示礼让。
寒食节与清明节:
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没有即位之前,曾与忠心的随从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在这段流亡的日子,经常是贫病交迫,但重耳仍不忘晋国的百姓。其中有一位名叫介之推的随从,在一次实在找不到任何食物的时候,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重耳知道了这件事后,既感动又不忍。
重耳当上国君后,跟随他的人,都一一得到重赏。只有介之推,为了表明自己以前割肉侍君的做法并不是想得到封赏,乃背着有病的母亲,隐居到绵山。重耳不忘昔日的恩德,一定要找到介之推,乃派大军到山里搜寻,遍寻不着,最后有人献计火烧绵山。介之推想,若这时背着母亲出山,别人会误为他想得到更多更高的赏赐,这不是有违初衷!但又顾到年迈的母亲,怎忍心她活活被烧死?知子莫若母,母亲趁儿子不防之际,撞树而亡。介之推乃依靠着母亲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痛哭不已,在移尸时,发现柳树的洞里有介之推的衣襟,取出一看,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便珍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了纪念介之推,就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知全国,禁止用火热食,寒食一天。
次年,晋文公又率领群臣到绵山去致祭,那棵柳树已长出长长的垂柳,晋文公便赐名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但寒食节己渐渐被淡忘,而清明节相传下来,成了全国慎终追远纪念祖先的大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缩写成50字的
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扩展资料:
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
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