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历史必修3知识点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630

高中必修一历史的复习提纲

忙了一小时,不给最佳毙了你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历史必修3知识点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二次鸦片《天津》《北京》,中日甲午《马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

2.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

3八国;二次鸦片后;甲午中日海战;甲午后三国干涉;镇压义和团是八国联军侵华;

4(1)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5、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7、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2万万(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增开通商口岸等

5.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座城市,都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

而中日《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是苏州、杭州、沙市(今荆州市沙市区)、重庆四座城市,基本都属于长江沿岸靠港口城市。

这个地理位置的变化则说明了侵略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加大了经济掠夺,从对中国的影响上看则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6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后期:《资政新篇》

前者所提倡的“平均主义”更能反映农民的要求。因为它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7.一:采用西方的宗教教义作为起义军的领导思想。

二:先后颁布了两个阶级,两种不同的施政纲领。

三:天平天国运动时期,亚洲其他国家也纷纷掀起反帝,反封建的起义运动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和这些起义运动一起,掀起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四: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大型反封建起义运动。

8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孙中山后改为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三大主义。

9反帝反封建斗争;首先,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他未完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所以一般人说他失败了

10

五四运动爆发的

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及北洋政府对内压榨对外妥协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是由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十月革命的影响;

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另外还有一点,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那就是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10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2022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

对于历史的学习很多人都会觉得望“史”莫及,那么我们应怎样学习好历史呢?其实列好复习提纲就行了,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井田制趋向瓦解、分封制趋向崩溃、士受到重用并提出本阶层主张;

②、私学的创办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形成了诸子百家。

2、主要流派

①、道家:老子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儒家: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并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形成背景

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

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起用儒学家参政,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一、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

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格物致知(认识论);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核心思想);致良知、知行合一(认识论)。

3、二者异同

①、同:都继承了孔孟思想、主张理是宇宙万物本原、以纲常伦理维护君主专制、重视主观意志的作用。②、异:

a、对天理的定义不同:程朱认为是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认为是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b、认识理的方法不同:程朱主张格物致知,陆王主张知行合一〔通过反省内心得到天理〕。

三、理学影响1、消极影响:用纲常伦理约束人们,维护君主专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2、积极影响:注重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腐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江南工商业

者的经济实力增强;文化上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离经叛道的异端李贽:认为是非标准应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②、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区别对待亡国与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④、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知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3、历史影响: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强调人的价值及其决定作用,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智者学派

1、产生背景: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发达,平民地位提高和积极参政。

2、思想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主张法律应体现人性,个人应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评价:强调了人的价值,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本质)。

4、历史影响:①、积极影响:智者运动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

②、消极影响: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苏格拉底

1、主张: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主张知德合一,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2、评价:其思想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名言: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4、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①、同: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都强调人的价值。

②、异:智者学派鼓吹绝对的民主政治,而苏格拉底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智者学派重视自由而忽视道德,而苏格拉底重视道德并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三、柏拉图(作品:《理想国》)

主张: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1、主张:人类在整个自然界中是级的〔提高了“人”的地位〕。2、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

先进知识分子对宗教神学钳制思想的不满。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主要特点: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和借助宗教题材,宣扬人学反对神学。

4、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①、文学三杰:但丁《神曲》:率先批判教会的丑恶现象,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薄伽丘《十日谈》:抨击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学代替神学,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拉斐尔《圣母像》通过宗教题材反映了人间母子亲情,③、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赞美人的伟大和高贵,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5、历史影响:开始动摇了神学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二、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德意志的残酷压榨。

2、揭开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3、特点:改革宗教教义,否定罗马教廷的,提出人文主义宗教观。

4、马丁·路德的主张: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教徒有权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简化宗教仪式;

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5、历史影响:形成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三大新教,开始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三、启蒙运动(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在法国形成高潮。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历史背景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壮大并展开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

2、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影响巨大;

3、文艺复兴运动做了思想准备,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教会的受到了挑战。

二、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含义: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三、主要特点:既明确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又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设想。

四、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伏尔泰〔领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抨击天主教会,提倡天赋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

①、主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行政权归于国王,说明他赞成实行君主立宪制〕;法律应体现理性。②、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4、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主张人要自由也要自律;主张主权在民。

五、历史影响

1、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在它的推动下法国爆发了大革命,x专制王朝并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3、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推动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开始发明于西汉初期,东汉蔡伦进行技术改进发明了蔡侯纸,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开始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3、火药: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两宋广泛用于军事

4、指南针:司南是最早指南仪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5、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文学(新的文学形式是时代变化的产物,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一、诗歌1、《诗经》: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四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句尾多“兮”,《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产生于封建大一统时代;其特点是半诗半文、手法夸张、用词华丽。

代表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②、代表人物:初唐王勃和陈子昂;盛唐李白和杜甫;中唐白居易针砭时弊,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③、唐诗类别:边塞诗雄奇壮观,英武豪放;山水诗意境幽深,寓画于诗;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5、词:

①、产生:唐代。

②、特点:长短不齐,便于抒情。

③、类别:婉约派和豪放派。

④、宋词繁荣的原因:随着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词的特点更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

6、散曲:产生于宋代,特点是通俗生动;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构成。

二、小说

1、产生与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志怪小说如《搜神记》,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宋代的说唱小说话本;②、明清四大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上: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扩大;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平民化(世俗化、大众化)。

三、中国古代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书法艺术

1、汉字演变:商朝形成完整体系,演变顺序是甲篆隶生草楷行,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发展阶段: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以后是自觉阶段。

3、书法特点:

①、草书:线条流畅纵横,审美价值极高。

②、楷书: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

③、行书:兼具楷书规矩和草书放纵,审美和实用价值兼备,雅俗共赏。

二、绘画艺术

1、国画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国画发展历程

①、战国时期从萌芽走向成熟→东晋时期人物画形神兼备→隋唐时期融入了外来风格;

②、两宋画学兴起,当时画坛亮点是风俗画(反映当时绘画发展平民化趋势);

③、元明清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其特点是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三、戏曲艺术

1、发展历程

①、专业艺人出现:春秋战国的优伶。

②、戏曲艺术成熟:元杂剧。

③、江苏昆曲形成:明代。

④、国粹京剧: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同光年间成熟。

2、地方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一、物理学革命

1、近代实验科学的开创(17世纪初伽利略)

①、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②、特点:注重观察和实验。

③、地位: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经典力学的创立

①、背景: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伽利略开创近代实验科学奠定了基础。

②、创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③、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④、地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3、相对论的创立(20世纪初爱因斯坦)

①、背景:经典力学无法解释19世纪物理学上的新问题。

②、特点: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同时,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③、地位: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与量子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4、量子论的创立(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诞生,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正式建立)

①、背景:人们对物质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经典力学无法解释微观粒子运动。

②、地位: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标志创立)

1、背景:

①、x神学创世说对生物学的禁锢。

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x神学的冲击,追求实践的理性成风。

③、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

④、19世纪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⑤、19世纪初拉马克提出了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2、基本主张: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3、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地位的看法;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三、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工业革命(产业革命)

1、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殖民扩张导致海外市场需求的扩大,工场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18世纪60年代发明单动式蒸汽机,18世纪80年代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3、影响:

①、推动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推动了工厂、工业城市和工业国家的产生;

③、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乘坐轮船或火车等交通工具出行〕。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

1、背景:工业革命的推动;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大发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内燃机的创制。

3、影响:

①、推动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其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⑤、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如乘坐汽车或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家用电器〕。

三、信息技术革命

1、背景:1946年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冷战的推动。

2、互联网的建立和发展:1969年美国建立,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

3、影响:

①、推动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②、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③、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新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

④、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巨变〔如网上购物〕;

⑤、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沉迷于网络〕。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师夷长技思想

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提出: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写的《海国图志》。(肯定了西方军事上的先进)

③、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中体西用论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形势,洋务派形成。

②、含义:“中体”是指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的根本;

“西用”是指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④、实践:洋务运动

a、内容:创办民族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

b、意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变法思想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代表:王韬、郑观应。

③、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④、局限: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a、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和变法图存。

c、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引入西方进化论。

③、实践:戊戌变法。

④、意义: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辛亥革命x君主专制,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②、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

3、两地:新青年是主要阵地,北大是主要活动基地。

4、代表:

①、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

②、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③、鲁迅:发表白话小说,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④、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⑤、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5、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意义:①、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空前解放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失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2、途径:著文创刊,成立组织,创办学校。

3、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1、高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要有阶段性,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是要重视知识的广度。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于历史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多读一些历史相关的课外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高中生大部分的知识来源都是来自课堂,高中生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想要提高历史成绩,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预习可以对历史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在听课的时候对历史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上课的时候可以把重点、难点都记录在笔记上,课后在根据课本和笔记进行复习。

3、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不懂的问题。这个时候高中生可以多和老师沟通,每一个历史老师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高中生可以多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4、历史是一门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点仅仅是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还是应该注重对历史史实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基础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在以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5、高中生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了解历史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发挥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其次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有计划的去学习。

学好历史的方法

1、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时候,历史知识点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去理解。我们能够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依靠硬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单独阅读书上的文字,还不足以真正理解了这些历史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绘画,以及改编的故事来理解。

2、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很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如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对比;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2021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2021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归纳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历史必修3知识点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③东汉:《九章算术》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②元:王祯《农书》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启蒙运动)

一、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

1、自然哲学的兴起: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皆生于水,归于水;

2、智者学派:

①产生背景:

a经济基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b政治条件:雅典奴隶制城邦形成和发展,民主政治活跃

c人才结构:各地学者云集雅典城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②思想主张:a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b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c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③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3、苏格拉底:a认识你自己b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结合;

4、亚里士多德:――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思想家)

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著作:《形而上学》、《政治学》

最大哲学成就:逻辑学

二、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兴起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因素:14、15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③基督教垄断西欧文化教育,人们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④意大利人才众多;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3、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主要成就

1、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2、后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三)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1、性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是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阶段。

2历史作用:

A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宗教神学桎梏,思想解放;

B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三、欧洲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2、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盘剥;

3、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改革主张:“信仰得救”(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影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形成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1、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评价)

2、改革影响: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1、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特点)。

2、作用:

①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促使人民的思想的自由和解放;

②打击教会的经济、经济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启蒙运动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条件: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政治因素:成长中的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成熟,反对专制统治日益强烈,与封建势力矛盾日益加深;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教会的谬误权威。

(二)概况

1、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理性主义”,即倡导“人权”、“民主”“法治”反对天主教权、专制王权,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民主法制社会!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②伏尔泰:反对天主教和封建专制,提倡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和自由、平等、民主政治;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康德:三大批判,提出“人非工具”(人本思想)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专题二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历程

一、近代科技革命

(一)近代科技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自然科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欧洲出现了许多科学巨匠;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进步性: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