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守仁(介绍一下明朝王守仁!)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020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明朝王守仁和介绍一下明朝王守仁!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明朝王守仁以及介绍一下明朝王守仁!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王守仁。那个年代的皇帝叫什么

明朝王守仁(介绍一下明朝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8年),他经历了朱见深(1465年——1487年)、朱佑樘(1488年——1505年)、朱厚照(1506年——1521年)、朱厚熜(1522年——1566年)四朝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原名朱见深,后更名为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1464至1487年),年号成化。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受命监国,朱见深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在位时期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扩展资料

名字真相——

据《宪宗实录》记载“上初名见深,至是更名见濡。”,朱见深是明宪宗的本名,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之际,在诏书中将皇太子的名字写成“见濡”,天下臣民不知他是何人。有学者认为这是英宗及夺门功臣们忙中出错。

不管怎样,诏书已颁行天下,难以改动,因此朱见深即位后,仍然沿用“见濡“的名字,如给其父明英宗上谥号时自称“孝子嗣皇帝见濡”、给明代宗上谥号时自称“侄嗣皇帝见濡”。《明史》称他本名为“见濬“,则被认为是毫无根据,也没有能与明史相互佐证的史料。

介绍一下明朝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守仁哲学力图纠正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烦琐与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将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础上,使人人可行。他的思想流行达150年之久,形成了阳明学派。但王守仁忽略客观的知识,只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在道德规范的形成上,又忽略了历史条件的决定作用。他有些弟子更产生了“虚玄而荡,情识而肆”的弊病,即任性废学,一切解脱。一些学者把这些流弊视为明朝灭亡的原因。

王守仁思想中包含着某些促进思想解放的因素,为中国近代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注意,受到熊十力的推崇。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并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对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历来重视实践理性的问题,也就是强调只有禁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或者说教才是真理。因此说,重视实践的问题也就成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到了明代的时候,更是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观念。然而,这位哲学家却是率先垂范的,也就是说他的理论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正是根源于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和总结,是具有相当的真理性的。而这位哲学家就是明代的“心学”大师王守仁。

王守仁是明代中期的人,他出身于一个书香官宦之家。在王守仁生活的那个时代,整个明朝社会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了,种种社会矛盾已经相当激化和突出,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危机四伏的景象来。而正是在这样一个需要人积极作为也就是积极实践来解决现实矛盾与困境的时代,很多封建士大夫却死抱着“道德性命”之学,空谈性理、不务实绩,这样就更加重了社会的隐患。虽然王守仁也是崇奉“道德性命”、“格物致知”之学的,而且他也钻过牛角尖(有一次他因为默对着一根竹子进行所谓的“格物”,但因为太投入又无所得,竟然一下子病倒了),但是他却最终还是在实践中体悟出了“行”的重要性。

他积极反对“先知后行”的传统观念,认为这样就很容易使人陷入无谓和空洞的思想深渊里,而是应该“知行合一”,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用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认识,他还为我们解释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且他提倡“心学”,认为人天生就是具有“良知良能”的,因此人不应该过分地浪费时间去到外在世界去寻找它,而人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在知与行、“知行合一”方面,王守仁更可谓是达到了一种做人做事的顶峰,完全实现了古人所为后世设定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而其他人往往只是一“不朽”,或两“不朽”,综观整个中国历史,几乎再找不到一个像王守仁这样的“完人”。

首先说,王守仁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修养不只是体现在一种口头或者表面化的思想上的,一旦需要他做出某种必要的牺牲,他就绝不会像那些满肚子道德文章而临危畏怯的小人一样,而是敢于挺身而出。在他考中进士在朝廷任职的时候,因为他实在看不惯大宦官刘瑾的专权和霸道,于是不顾生命危险起而反对刘瑾,结果被刘瑾廷杖四十,险些要了性命,而且还被贬官到当时极度偏僻的贵州龙场做了一名小小的驿丞,尤其一路上还被刘瑾派去的杀手追杀,幸好他足智多谋,否则早就殒命荒山了。

王守仁还是一个很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他青年时代就认为“人人皆可为圣人”,而在他生活的那样一个时代要说出这样的话来可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自信的。然而,王守仁却绝不是一个只会空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人,他知道如果想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经受住实践的艰难考验,而要能够经受住这样一番考验,一个人就必须首先加强自我修养及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在单纯的道德与伦理上下工夫。因此,一方面,他学文研艺,钻道砺心,而又不忽视身体方面的修为,他努力学习骑马射箭,而且还注重学习军事,注重到实际去研究与发现问题、并体察各地的人情风貌、山川地形,以备自己将来更好的施展。比如有一次他在作兵部主事时,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位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却认为他是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一定只是会纸上谈兵,便很蔑视他;所以有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强令王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令王守仁出丑;不料王守仁提起弯弓,轻松地连发三箭,三发三中,全军为之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后来,王守仁被朝廷重用,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可是由于王守仁的英勇果决及善于谋划,仅仅35天就将叛乱的“宁王”朱宸濠生擒。后来他又为了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成功地镇压了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尤其还有少数民族的叛乱。而在这些过程中,如果不是因为王守仁上能上马治军,下能下马治民,而且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还注重加强在被镇压的人民群众及少数民族中进行道德教化,否则他绝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最终,他因功授南京兵部尚书,封爵“新建伯”,并为后世开创了一门很有生气的哲学思想——“王学”,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整个明王朝。

而这一切成功的奠基,也其实正在于王守仁既不片面的重视“知”或“行”,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说,当我们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认识或理想时,就应该积极地到实践中去检验它、完善它,并最终将它转化为一种真理性、现实性的东西。要敢于实践,不要怕失误,如果只是想一味地在纸面上得到所谓真理,那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的。生活是个无比广阔的大舞台,也只有敢于实践的人也能意识到它的宽广,从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己,以至最终超越自己。

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明朝王守仁的历史事件

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他自己于7年后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王守仁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王守仁

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千金,负伤百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但宁王军队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后来,明武宗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轨,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

总督两广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封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但铁券和岁禄都没有发下。

OK,关于明朝王守仁和介绍一下明朝王守仁!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