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三大笑话?体育三大笑话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960

足球报为什么越做越差

这是我父亲迄今仍然保留着的《足球》1990年世界杯的特辑。《足球》报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我对足球引发兴趣最大的启蒙,也曾经是我学生时代最好的精神食粮。

体坛三大笑话?体育三大笑话

个人觉得《足球》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当属1993年之前。当时的报纸四开八版,套红印刷,严俊君、利彪、梁清、谢奕、陈伟胜还有摄影记者梁嘉建,这应该是报社当初仅有的几杆枪,正是出于他们十多年的敬业和坚守,才让这份当初籍籍无名的报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成了球迷心中的最爱。因为年代和资源所限,每次拿到报纸几乎是我业余时间最开心的时刻,我会迫不及待的浏览只有八支球队参与角逐的甲级联赛战况,柳海光、高洪波、吴群立、马林……就这样不经意间走入了我的心扉。然后再逐字逐句的仔细品味报纸每一条报道和评论。

可惜《足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彼时周末转播的录像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意甲和德甲球迷,但是《足球》甚少涉及五大联赛的报道。

1993年1月4日,《足球》报开启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版增期——每周两期、每期16版。拿到第一期的报纸时我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报道中终于出现了新华社关于五大联赛和三大杯的通稿,忧的是报纸的版面充斥着各种广告还有对我来说没有太多意义的新闻,还有就是必须从不多的生活费中拿出更多的银子。

借助中国联赛职业化改革的东风,还有派出庞大的记者团队采访美国世界杯,《足球》报在1995年前后达到了发行量的巅峰,保守估计每期的发行量至少在150万份以上。

风光的背后往往充满了危机。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辽宁的《球报》、天津的《球迷》、北京的《中国足球报》、南昌的《足球俱乐部》还有全国各地的足球报刊就像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特别是长沙的《体坛周报》在经过将近十年的蛰伏后终于厚积薄发。

与《足球》相比,瞿优远麾下的《体坛周报》有着三大优势:其一是体制内外的差异化。《足球》在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上必须通过上级广州日报社才能做出决定,而瞿优远大笔一挥就可以做出决断,于是包括金焱、严益唯在内本来准备投奔《足球》的记者被中途截胡,甚至更有李响被对方挖角成功的例子。人才的流失和断档是《足球》失败最主要的因素。

其二是《足球》在体育方面的报道过于单一,同时过于关注国内足球。错过了NBA和意甲在国内最黄金的时代。

其三是版面不精细,广告太多。这点先不说《体坛周报》,即便是同城的《南方体育》也差点做到了后来居上。

尽管《足球》后来增加了《劲体育》,不幸的是又遇到了互联网大潮的冲击,目前已经是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了。不过其他纸媒又有哪一家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呢?

个人关于《足球》报的一点心历路程,说的不对请多多包涵。

足球报其实就是当年广州日报的体育副刊一个独立扩充的版面。

八十年代中国足球正是大发展时期。严俊君先生,一位非常有锐气的报人,将这么一版副刊发展为上亿码洋的全球第一足球报刊,还在广州西关拥有自己的九层楼房,打造为一个综合体育产业集团,创造了一个神话。

好景不长,他与他的团队创造的奇迹引发了同事与领导的不安。严俊君被剥夺了足球报的老总职务,人走茶凉,骨干离散,发行量锐减,足球报从此不再辉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严俊君雄心勃勃的改革发展终于凄凉收场。

随着网络日益普及,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传统纸质媒体已不能满足这些,特别是新闻资讯方面已经落后于电子媒体了,行业报刊亦如此;就足球报而言,读者当中年轻占多数,网络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纸媒业务下滑是必然趋势。

足球报的《保卫成都》的报道,三次加印。

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因为我纸媒的一员!我们都是一足球报的读者和作者!以这个例,相信对于足球报的受欢迎程度,都有所了解!

时间过得真快,纸媒的辉煌已经过去,但是,独家报道的威力,永远是媒体的杀手锏!

很多媒体都是一代领导的市场,这在内地很多报社都大同小异,为什么会出现,领导变换,就失去市场呢?这是以后值得探索的事。

今天要说的是,足球报的读者为何离开足球报。一,地方体育类报纸九十年代雨后春笋。我们到外地看过足球报外地的分印。就知道竞争不是在市场上。

二,足球报的改变步伐落后于《体坛周报》,《体》的投入拓展市场,人才重视程度,都领先于足球报。

三,新世纪,是互联网时代,报纸下坡是正常的事,但是,无法在全国影响力上占优的情况下,应该打好重点市场,因为,纸媒的效应应该密集的,打全国招牌,其实就是分散效应,直至式微!

这个问题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

说实话,不是足球报越做越差,而是足球报被万能的网络所谋杀了。

在智能手机尚未问世时,大多数的纸质媒体还是大多数人了解世界新闻的主要载体,那时的报纸杂志是相当吃香的。我记得足球报在2001年国足冲进韩日世界杯时,每期的发行量达到300万份,它和体坛周报不但在营销方面互相竞争,而且各自的主笔也互相隔空对骂,阅读起来非常过瘾。足球报的评论员大眼李承鹏的文章和体坛周报记者马德兴的文章我都喜欢看,但我更欣赏李承鹏的作品,他的写法天马行空,飘逸灵动,而且他很喜欢借用古龙写武侠小说的手法,将足球比赛写成江湖情仇,看得让人爱不释卷。足球报和体坛周报包括《读者》杂志陪伴我走过了彷徨迷惘的青春,只有在这些文字中我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时光如白驹过隙,科技的发展让岁月变得一日千里。随着智能手机的问世,纸质媒体的劣势哪里能经得起网络巨轮的辗压。南唐后主李煜有词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网络就如朝来的寒雨,晚来风,足球报这朵小花在如此环境下能不凋谢吗?以前在广州任何街道上,小镇上的报摊随便都可以买到的这些报纸杂志现在都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回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再过几年,和现在的一零后说起报纸杂志,或许就是讲古董的故事了。

幸运的是,虽然纸质足球报很难买到了,但在网上还能看到足球报,内容依然丰富,但已经没有了纸媒体的油墨香。

84年中国队亚洲杯亚军后,就开始看“足球”报了,当时是高一学生,每期都买。记得89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黑色三分钟”被淘汰后,“足球”报头版大标题“恶梦醒来是早晨”,记忆犹新。当时我才19岁,心想没关系,来日方长,中国队一定能出线。如今50了,中国队还没有一次真正意义的世界杯出线,不仅如此,国足水平越来越差,居然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变成如今的“冲出小组,走向亚洲”了!

到90年世界杯时,看到图文并茂的“新体育”世界杯特刊杂志后,每次世界杯前都买“新体育”特刊。最大感慨是新闻的迟滞性,刊登的阵容跟实际往往不相符。

90年代末开始买“电脑爱好者”杂志。

互联网时代,纸质报刊杂志没落是大势所趋,必然现象。当时的报纸我也留有部分,作为一份情怀珍藏。

不是越做越差,而是情况使然。我很早(大概20年前),就开始买体育杂志了,那时候正赶上98世界杯。家里整面墙几乎都贴满了海报,有乔丹,贝克汉姆,斯托克顿,哈达威,马龙,希尔,佩顿,斯福扎,巴尔德拉马,奥特加,米勒……结果后来读大学了,接触到网络,就慢慢开始不买了。有时候就去报亭翻翻有什么特别的大幅中插,很喜欢的就买一本。因为这种传统媒体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还有一个笑话就是,后来老爸单位有个福利,中层以上干部可以每年免费订一份报纸。老爸问我要什么,我说《都市快报》。老爸说,《都市快报》都是杭州新闻,有啥好看的。我回答,关键是人家广告多,报纸多,可以多卖钱啊……果然是,几乎每天最少都是32版,有时候甚至64版还有AB版。行情好的时候,一年报纸都卖一两百块……

所以说,足球报也类似。不是说越来越差,而是读者眼界越来越高,新闻时效性越来越强,网络同样也越来越发达。现在一般晚上发生的事情,日报要第三天才见报。那么落后的新闻谁看?

用黄飞鸿里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时代的车轮谁也挡不住,谁想去挡,就会被撞得粉身碎骨。

一个老辽宁球迷应该有发言权,第一次买足球报是83年长城杯足赛时。从此爱这张报恨这张报,当时广州周2出,周4才运到沈阳,全国那时没分印点,8分一张,每周4沈阳各大报厅人头攒动等买报纸它伴随了辽宁十连冠,几位报人很懂足球,对辽队心服口不服,报道辽队很有一套,最喜欢谭江涛的文章,他负责辽队的报道,代表作:李应发大傻瓜。向正军师严俊君代军师梁湘,记者陈伟胜利彪,致敬,彼时是足球报辉煌期,很多好文章:中锋阿你在哪里?感叹苏永舜国家队的缺点,请出石敢当,剖析媒体监督作用,我是最好的,让傅玉斌进国家队前陷入与论之中!一张唯恐天下少事的报纸,我喜欢。也曾恨过,一群懂足球的报人,我敬!

很久没看足球报了,当初是从足球报转向了体坛周报,因为体坛周报更全面。足球报在甲A年代曾经风靡一时,专业报道报道足球。随着假球黑哨黑目被揭开,足球本身吸引力已经大大下降,国足成绩越来越差,又一次浇了冷水。所以足球相关的报纸整体都不行,好像有一份球报已经不办了。手机微阅读时代的到来,使的信息传播的更快,并且具有交互性。所以说,纸质媒介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很多城市又取消了书报亭,这是压死报纸的最后一根稻草。

《足球》报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件事大概就是2001年,该报的专职跟随中国国家队的女记者李响跳槽《体坛周报》的事件吧、

那件事可是在当年轰动一时啊!

李响以前是《广州日报》的记者,由于她懂塞尔维亚语,于是就被《足球》报调过去专门跟随中国队主教练米卢探听消息。结果,一来二去,李响和米卢成了好友,米卢有什么消息都通过李响对外发布,李响总是能掌握关于米卢的独家新闻。如此一来,《足球》报就在当时各家体育报刊的竞争中开始独占鳌头。

然而,当时的《体坛周报》总编瞿优远是个狠角色,他断然拍出了三个月薪酬三百万元的惊人天价,诱使李响跳槽。当时中国队亚洲十强赛的赛程也就是两个月左右,瞿优远三百万的天价,在2001年是能把所有的人都震一个跟头的巨资。李响实在是禁不起这份诱惑,毅然决定跳槽。结果造成了那一年中国新闻界头号轰动的大事。

李响跳槽事件在当时成了各家体育报刊重要的谈资,几乎每家体育报刊都在报道这件事。而且还有不少八卦绯闻不胫而走,比如说李响和米卢之间如何如何亲密啊,说他俩之间有什么什么关系啊。

不过李响也不在乎这些了。她是要尽量利用好米卢这座富矿的,不把他挖掘干净,决不罢休。2002年世界杯结束后,米卢辞去了中国队主教练职务,李响还趁着有点余热写了本书《零距离》。这个书名一直到现在都是大家爱用的口头语。

除了“零距离”,李响还给大家留下了“美女记者”这么个常用词。其实李响的颜值还远远达不到美女的标准,只不过当时各家报纸都很八卦,就给她来了这么个封号。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曾经和《足球》报斗得不可开交的《体坛周报》已经不复存在了,而《足球》报还在坚守,单单这一条就难能可贵了。

还是让我们对《足球》报且看且珍惜吧。

陈梦获得乒乓球女单冠军,表哥黄晓明发文祝贺是蹭流量吗

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陈梦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得女单冠军,成为中国女子乒乓球的新一姐。在陈梦夺冠之后,明星黄晓明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祝贺表妹陈梦夺冠,并且强调陈梦是他的表妹,他是陈梦表哥。有不少人吐槽,说黄晓明在蹭热度,蹭奥运冠军陈梦的热度。

黄晓明跟陈梦真的是表兄妹关系吗?是的,他们是表兄妹,但不是最亲的表亲。黄晓明的奶奶和陈梦的外婆是亲姐妹。黄晓明的父亲和陈梦的母亲是嫡亲的姨表兄妹,到了黄晓明这一代,他和陈梦是表表亲。陈梦的妈妈是黄晓明的表姑妈,黄晓明的父亲是陈梦的表舅。我们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就拉倒,也就是说人的血缘关系是一代代递减淡化的,如果上面两辈人都过去了,第三代表表亲基本上就不再有来往了。

黄晓明发文祝贺陈梦夺冠是蹭流量吗?也是也不是。黄晓明自己大大方方开玩笑说:对的我就是蹭流量。既然黄晓明自己都说自己是蹭流量的,那就真的是蹭流量呗。但是黄晓明跟某位谢姓女主持人显然不一样,黄晓明这么多年在网上也跟陈梦有过互动,虽然次数很少,但是熟悉中国女子乒乓球的球迷和熟悉黄晓明的网民也都知道黄晓明有个打乒乓很厉害的表妹。所以陈梦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得女单冠军,黄晓明发文祝贺并不是有意蹭流量,而是自然而然的人之常情。

别说陈梦是黄晓明的表妹了,哪怕陈梦跟黄晓明既不是亲戚也不是熟人,黄晓明发文祝贺也很正常,因为陈梦是青岛人,黄晓明也是青岛人,自己家乡的运动员拿到奥运冠军是也是家乡父老的骄傲。黄晓明这个人身上雷点不少,不过本次发文祝贺陈梦夺冠这件事没什么可吐槽的。

陈梦早在2007年刚进入中国女子乒乓球国家队的时候就跟别人说过她是黄晓明表妹,当时也只是乒乓球队员们知道,到了2011年世青赛,陈梦得了大满贯开始在乒乓球运动中崭露头角,这时候逐渐有圈外人开始知道她是黄晓明表妹了。后来黄晓明也提到过他有一个打乒乓球很厉害的表妹。黄晓明这么多年也有过几次在网上提到陈梦是他表妹,但是互动不是很平凡,刚好处在互相不大然但是又有来往的这么一个距离。

现在陈梦已经是中国女乒一姐了,她从来没有把黄晓明的表妹作为个人标签,现在更不需要了,倒是黄晓明说自己沾了表妹的光。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黄晓明待人接物有水平,换句话说就是黄晓明的情商蛮高的。反正大家都知道黄晓明和陈梦是表兄妹关系,如果陈梦夺得奥运冠军之后黄晓明不发微博庆祝一下,反而会被黑粉们说他不近人情漠视亲情。

黄晓明发文庆祝陈梦夺冠,并且强调他是陈梦表哥,被人说蹭热度也不生气反而大大方方承认,娱乐圈的大哥黄晓明是打心眼里为奥运冠军而自豪,这是一件好事。黄晓明在大陆的娱乐圈属于大家都给面子的人,他的行为能够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就在很多人都在无脑追星的时候,大明星在为奥运冠军是自己亲戚而感到骄傲,运动员们都是凭真本事夺冠,不像娱乐圈可以靠脸靠炒作就能名利双收的。

黄晓明发文祝贺陈梦夺冠被人吐槽蹭热度,这件事说明了娱乐圈的明星也佩服运动员,因为运动员们获得冠军靠的是天赋和汗水,而不是运气,每个人都尊重有真本事的强者。黄晓明这次蹭陈梦的热度是一件好事,对粉丝们也起到一个正面引导作用。

为什么皇马那么有钱

    从早些年的菲戈、齐达内、大罗、贝克汉姆,到近几年的C罗、卡卡、贝尔,每年至少引进一位世界当红球星,已经成为皇马的“规定动作”。人们不禁要问,年年都能在转会市场制造轰动的皇马,哪来这么多钱?

    尽管未能夺得2012/13赛季西甲联赛冠军,但银河战舰还是成为当赛季结束后唯一一支收入超过5亿欧元的俱乐部。这个赛季,皇马的收入高达5.189亿欧元,单就欧冠一项赛事,就有5700万欧元进账;而大牌球星和俱乐部本身品牌带来的商业赞助,更是让俱乐部赚得盆满钵满。

    另一方面,皇马每每引进新晋球星后,相对较“老”的球星就会被摆上货架。当年卡卡、C罗相继加盟,小飞侠罗本和斯内德不得不各奔前程;上赛季贝尔驾到,厄齐尔只能远赴英伦;如今克罗斯和J罗的到来,也让迪马利亚、伊斯科、赫迪拉等正值当打之年的球星考虑离开。近十个赛季,皇马的卖人收入高达4.57亿欧元,这就为球队持续买人提供支撑。

    当然,皇马在马德里甚至是西班牙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也让诸多银行愿意为其提供优惠贷款,购买几个球星只是小事一桩。

    品牌效应良性循环收入榜连年称霸

    2003/04赛季,当“万人迷”贝克汉姆从曼彻斯特空降马德里时,批评弗洛伦蒂诺“胡乱花钱”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四年之后,当3.15亿英镑的巨额收入写入皇马账本的时候,那些批评家却不得不为“老佛爷”的这次引援竖起大拇指。

    如同“贝式品牌”带给皇马的效益一样,菲戈、齐达内、欧文、卡卡、C罗、贝尔等天皇巨星们为银河战舰带来的不只是精湛的球技,更有白花花的银子。因为他们的存在,皇马的商业赛出场费连年暴涨,赞助合同更是批量增加,巨星效应已成为俱乐部盈利的重要因素。

    在《福布斯》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球50大最具价值俱乐部排行榜中,皇马以34.4亿美元的市值连续两年排名榜首;而由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在2014年初公布的全球足球俱乐部收入排行榜上,皇马也以5.189亿欧元的收入冠绝群雄,这已是他们连续第九年占据排行榜首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皇马”二字就是世界体坛最值钱的品牌。

    挣多少不重要花多少才是关键

    在众多欧洲豪门中,实现高盈利的俱乐部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多年来在收入榜上与皇马不相上下的红魔曼联,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挣多少不重要,花多少才是关键。与吝啬的格雷泽家族相比,皇马俱乐部管理层从不吝惜钱财,每年动辄几亿欧元的投入始终让银河战舰巨星云集。

    究其原因,俱乐部会员制是皇马敢于大把花钱的最大推手。事实上,西班牙足球俱乐部曾经是会员制的天下,但“球队花钱、会员埋单”的特点让很多中小俱乐部经营不善,濒临倒闭。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勒令大大小小的西班牙俱乐部取消会员制,改组成为责任有限体育公司。而经营良好的皇马是其中的特例,他们没有被改革浪潮冲垮。

    俱乐部从不曾被某集团或私人所垄断,拥有者是全体会员;不管是哪一位主席执掌俱乐部,都不占据任何特别股份,只是履行任期职责。俱乐部的经营所得可以全额花掉,甚至透支,超额部分可通过来年收取会员费或者签订更多赞助合同来弥补……西班牙总体经济实力虽处欧洲二流,但会员制却让皇马成为世界一流俱乐部,即便遭遇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银河战舰也不会被大环境所困。

    皇马拥有一位“无所不能”的主席

    现年67岁的弗洛伦蒂诺曾经是政客,现在是商人,土木工程师,是西班牙最大的建筑企业ACS建筑集团的主席。而被全世界所熟知的身份,则是皇家马德里俱乐部的主席。

    1995年,首次参加皇马主席大选的弗洛伦蒂诺,以698票之差败给门多萨。5年之后,他卷土重来,终于成功当选。从此,皇马历史上的一段新传奇开始书写。他在2000年至2006年2月的首个任期内,亲手缔造了拥有劳尔、卡洛斯、罗纳尔多、齐达内、菲戈、贝克汉姆的银河战舰I期,球队也拿到了欧冠、西甲联赛、丰田杯、欧洲超级杯、西班牙国王杯等几乎可以得到的全部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