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470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整体。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

【出处】先秦·鹖冠子《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两颗豆子堵住了耳朵,听不见轰隆隆的雷声。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贬义词。

【近义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井底之蛙、管窥蠡测

扩展资料

【反义词】见多识广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近义词

井底之蛙

【解释】: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战国·庄子《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反义词

见多识广

【解释】: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出自】:茅盾《过年》:“她是每天上街去买菜的,自然见多识广,知道这东西的时价。”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意思

1、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释义: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就连泰山也看不到。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

2、出处:《鶡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声。”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一典故出自哪里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一典故出自——《鹖冠子·天则》。意思是——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二、典故: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三、作者简介:

鹖冠子,战国时期楚国人,因为他平常总爱戴着一顶用鶡的羽毛装饰着的帽子,大家就给他取了一个别号叫鹖冠子。

鹖冠子发挥道家天道哲学与人君南面之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知识都在不停地变化,人要不断地学习,国家要靠大家来治理。“举贤任能”,“废私立功”是他的主要思想,他提出废除封建,设立郡县,建立法制等主张。这些新颖的提法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后来,鹖冠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写成了书,按照当时的习惯,书名用作者的名字叫《鹖冠子》。由于他的书思想进步,文笔雄健,瑰丽多采,很快便传遍全国,深得后人喜爱。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宋朝的文学家陆佃,明朝的文学家杨慎,李贽等,都给予《鹖冠子》非常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