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都有哪些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的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1、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定气法: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于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平气法:冬至后105天;定气法:太阳黄经为15°。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
7、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8、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9、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公历6月05-07日交节。
10、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11、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12、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14、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15、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
16、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17、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18、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19、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20、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21、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22、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23、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24、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
谓之一“岁”。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平气法”用立杆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
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
“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中国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意思
1、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立春古称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春分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5、清明
清明,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6、谷雨
谷雨为公历每年四月二十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有“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受干,后三天叫受淹”的说法。雨后开始碾场,“三月不碾场,打麦土里扬”。
7、立夏
立夏是为夏季之始,小麦齐穗,开始扬花上浆。此时,各种候鸟相继入境,并继续播种秋作物。农谚云:“立夏茭子小满谷,芒种玉茭大疙哚。”
8、小满
小满,农民购置农器家具,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并开始套种晚秋作物。有“小满不满,芒种不忙”,“小满十八天,不熟也要干(指小麦)”,“小满种谷,憋满仓屋”的农谚。
9、芒种
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10、夏至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气温升高,天气变热,忌连阴雨,有“荒谷烂麦长玉茭”之说。“春争日,夏争时,中耕锄草不宜迟”。夏至三庚入伏,伏有三十天或四十天,分头伏、中伏和末伏。每伏十天,中伏有二十天的。
11、小暑
小暑天气逐渐炎热,汛期到,作物旺长,要加强秋作物管理。可犁地,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小暑忌旱,有“六月怕干,九月怕淹”,“六月旱,喝稀饭”,“六月要雨难得雨,八月要晴难得晴”,“小暑南风十八天,坑里泥巴都晒干”,“伏里无雨,谷里无米”的俗谚。
12、大暑
大暑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正值伏中。谷子甩大叶,黄豆二棚楼,要注意治虫、防旱、防涝。有“伏里带九里”,“冬病夏治”的说法。
13、立秋
立秋,秋季开始,时在三伏之中。有“三伏不到,秋来到”之说,但天气仍然炎热难耐,有“秋老虎”之说。立秋日忌雷、雨、风,有“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的俗谚。
14、处暑
处暑,暑尽天凉,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但可种荞麦,俗谚云:“处暑荞麦甭等肥”。“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15、白露
白露,时值中秋,天气转凉,夜间露水发白,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农谚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小麦)”,“白露没有雨,犁地要早起”,“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大丰年”,“八月初一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16、秋分
秋分,秋季的一半,此后,北半球渐短,夜渐长。秋分后,既要抓紧送粪犁地,积极备播小麦,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俗谚云:“七月十五早看天,强似抽签问神仙;月亮落地接云彩,年景好的说不得;月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
17、寒露
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显转凉,夜有寒冷之感。农谚有“哪有寒露不割谷”,“寒露不刨葱,等到立了冬”,“打蛇打在七寸上,庄稼种在节气上”,“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割寒露,打霜降”之说。
18、霜降
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名。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有“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十月不下霜,种地一包糠”,“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犁犁耙耙种下田,最晚不过立冬前”,“前耧后耧,差一穗头”的农谚。
19、立冬
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太阳过黄经为225°。古有“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谚有“立了冬,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冬耕深,出黄金”之说。
20、小雪
小雪“,气温下降,始飘雪花。开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修道路,开展副业活动。农谚有“千家万户,沫子粪土”,“修渠筑坝,天旱不怕”,“修好水渠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修好水利,一本万利”。
21、大雪
大雪,因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而名。“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大雪),头枕蒸馍睡。”农事活动继续以水利建设、整修道路水渠为主,并开始磨粉,生产粉条、粉皮,从事商业经营及商品生产等活动。
22、冬至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日交九,此后天气渐入严寒。有《冬九九歌》:“一九二九闭门塞手,三九四九冻死鸡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3、小寒
小寒,进入严寒天气,“小寒大寒,滴水成团”,“小寒冻土,大寒冻河”。[32]梅花是小寒节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仍余韵犹存。
24、大寒
大寒,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时在农历十二月,准备过春节,“小寒、大寒、杀猪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