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是什么现象(双十一是什么现象啊)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810

双十一是什么意思

“双11”是指每年的11月11日网络促销日。11月11日原本是我国娱乐性节日“光棍节”,最初因为这一天的日期里有4个1,其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在中文里又有单身的含义,故把这一天称为单身一族的另类节日“光棍节”,后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在2009年11月11日天猫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中,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就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

双十一是什么现象(双十一是什么现象啊)

“双十一”是中国电商崛起的现象级事件。运动式的促销活动成为电商业高速发展的催化剂。2019年,天猫“双十一”开场14秒成交额破10亿;1分36秒,成交额破100亿;17分06秒,成交额超过人民币571亿元,超过2014年“双十一”全天成交额。这是零售业的“中国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超大型经济体特征。

“双十一”把消费行为网络化、节日化、运动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二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三是促进消费。

“双十一”提升中国经济整体消费水平。我国消费率长期低于最优水平,既不利于国民经济短期有效需求形成,也不利于提升长期国民幸福感。“双十一”作为一个有话题感的重大事件,无论在消费者群体中,还是零售商群体中,都极具冲击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非常高的成交额。

双十一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11月11日零点刚过1分36秒,2019年天猫双11的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这个速度再次刷新天猫双11成交总额破100亿的纪录:2016年用了6分58秒,2017年用了3分01秒,2018年用了2分05秒。

今年天猫双11成交总额破1000亿来得有点小快!1小时03分59秒,天猫双11成交总额冲破1000亿大关,比2018年快了43分钟25秒,比2017年快了近8小时。

这庞大的双十一数据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经济学原理呢?消费者和商家到底是谁占了便宜呢?又反应了那些经济学原理呢?

一、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也就是说: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他对此商品的需求会随着对其拥有量的增加而递减。比如当时有10个包时你对包的需求就会相对的减缓,这种递减也许缓慢也许迅速。如果缓慢,那么他对此商品所出的价格,就不会因为他对此商品的拥有量的大量增加而大幅度下降;而且价格的小幅度下降会使他的购买量大幅度增加。

11月11日当天,很多网店的商品低至5折、3折甚至1折,我们也许会感到疑惑:他们真的能赚钱吗?还是不惜亏本也要随促销的大流?当运用需求价格弹性这一工具来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这场促销大战中,大部分卖家的收益是远远超过他们平日里的收益的。

二、稀缺理论

稀缺理论,说的是一件东西越稀缺价值就越大。双十一除了降价外,商家还有一个绝招限量限时秒杀。“商品限量”“双十一后恢复原价”的商家口号,常营造出商品稀缺机会难得的认知,从而引发消费者的争抢。

三、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因某些因素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近年来,双十一已经在互联网用户中,形成了一种消费文化,让人有种不在这天买点什么,就和时代脱节的感觉,于是羊群效应就发生了。

双十一反应的社会现象

双十一最大的卖点就是:疯狂折扣,给每个人都抛了一个高价的锚。

基于此,双十一时许多商品通常都会出现一个价格先涨后降的现象,为的就是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一个高价格的印象,然后,当我们以这个较高的价格作为参考价时,折扣价就会看起来异常划算,使我们产生一种自己“占了便宜”的安慰心理。“全场五折”“仅限当天”这博人眼球的促销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再不去占便宜就要后悔到明年的“双十一”了。

这就是很多大商家的绝杀技:秒杀竞争机制。

商家有意通过这场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抢购成功的侥幸秒杀,引起买家之间的竞购行为,引发麦克斯韦尔定律。

秒杀成功的买家,会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带着被鼓励的商品继续购物,而秒不成功的买家也无所谓,只能怪这该死的电信网络,而继续进行疯狂的购物竞争。但不管怎样,麦克斯韦尔定律在这里如鱼得水。

很多购物患者在无意识中,已经对电商平台形成了一种依赖,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种症状,又称为人质情结,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的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它会使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足不出户就完成了一切交易活动,淘宝,自03年成立以来,以颠覆性的购物模式成为人人都爱的网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