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故事100字
1、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
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2、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关于植树节的故事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要知道,在北方,3月12日还很寒冷,并不适合种树。而大面积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止沙化,北方比南方更迫切。既然如此,为什么把植树节设定在3月12日呢。
因为在1925年3月12日这一天,孙中山先生逝世了。而在迎接孙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即1928年3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总理逝世纪念日各地举行植树活动,以提倡植树造林。从此,3月12日作为植树节,就以法规形式稳定下来。
当纪念孙中山先生与植树节结合在一起时,植树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它有着明确的进行程序,包括奏乐、向孙中山遗像行礼、宣读孙中山遗嘱以及默哀三分钟等等。
实际上,选择以植树的方式来纪念孙先生,并不是偶然的。孙中山终其一生,积极倡导植树造林。早期的,如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即提出:“急兴农学,讲求树畜”。
晚年,如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不忘强调:“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今年恰巧是孙中山逝世90周年,植树的同时可别忘了瞻仰一下孙中山前辈的伟大思想
关于植树节的故事 关于植树节的故事是什么
1、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韦孝宽(公元508-580年)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据《资治通鉴》所载,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2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来,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现在的里程碑。韦孝宽上任后,发现土台的缺点很多。
2、经风吹日晒,特别是雨水冲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经常进行维修,不但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也使百姓遭受劳役之苦,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韦孝宽经过调查了解之后,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韦孝宽的这一作法,无疑是造福桑梓,减轻家乡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