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题及答案人教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510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语文,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题及答案人教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一)(二)(三)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2分)

Jūgōng尽瘁,死而后以,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①jūgōng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按要求填空.(4分)

(1)《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2)李白《峨嵋山月歌》中表现清朗秀美夜色的诗句是,.

(3)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致的诗句是,.

(4)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

3.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义连贯.(2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4.名著阅读(2分)

为了交流读书成果,班内拟办一期名为“走近名著”的板报,请你从课外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大家.

书名:《》

主要内容:

推荐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全诗以“_______________”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6.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回答文后问题(15分)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证——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急起来,大声喊道: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最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到: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了.

11、选文的开头为什么反复地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3、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2分)

14、“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

16、读完这段文字,能勾起你的共鸣吗?请将你的感受写下来.(3分)

(二).阅读《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5分)

凡夫

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

“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

“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

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

再也无法忍住,呜……呜……

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

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

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就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

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

“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

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一块五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

“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

“混蛋!”他咆哮起来.

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

我理解了他……

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17.依文章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看手背,着力写;第二次看手掌,着力写;第三次看手腕,着力写.通过对父亲的“手”的刻画,表达了“我”对父亲的.(4分)

18.从“父亲的手”上,你品悟到了他、的优秀品质.(2分)

19.“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2分)

20.“我理解了他”,理解了父亲什么呢?对其分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B.父亲对“我”爱之深.

C.父亲希望子女们自强上进.D.父亲认为“我”太任性,恣意浪费钱财.

21.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2分)

22.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你心酸难耐的事例,谈谈你当时的心理感受.(3分)

事例:

心理感受: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0分)

①我们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呢?毛发的色调主要由两种黑色素构成: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真黑色素呈黑色或棕色,类黑色素呈黄色或红色.两者都是在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由酪氨酸生成的.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毛发的颜色.

②人老了头发变灰白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根根头发就像一根根管子,其中充满了细胞和色素,细胞和色素之间的空隙全是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慢,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开始减弱,酪氨酸酶促使的一系列反应逐渐缓慢.接着,生出的头发因含有的黑色素减少而变浅.头发中的液体也越来越少.最后,黑色素细胞完全停止生产黑色素,头发中的空隙全那为空气所充满,头发也就变白了.

③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c遗传、疾病和精神因素也会使头发变白.在我国,头发早白具有家族集聚的特点,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艮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有如民间传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选自《科学画报》2005年第12期,有删改)

23.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3分)

24.文章第③段说“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这里为什么要强调是“正常”的?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4分)

答:

25.班上一位同学才15岁就已经有不少白发,而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早生白发的原因.(3分)

答:

四.作文(共5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学会了感谢,他就成熟了.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有很多人,很多事,都给了我们帮助、教育和启迪.

请以“感谢”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600字.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答案

1.①鞠躬②“以”改为“已”

2.(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如: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阴,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

4.略

5.行,喜悦(欢乐、快乐、愉快等,意同即可).

6.①内容: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②炼字A“争”、“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C“早”、“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③修辞:A拟人,见②之A例;对偶: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琅琅上口.④情感: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11.“我”急于回家见爸爸,把自己这一天的情况和收获告诉他.

12、这段景物描写,回应前文爸爸种花、爱花的句子,这里是以花喻人,将即将丧父的悲痛推到极点.

13、写到弟妹的玩耍是暗示年纪最大的.13岁的“我”从此将担负起家庭“大人”的重担.

14、指爸爸栽种的花儿谢了,爸爸生命即将逝去.

15、“我”已经从老高所说的噩耗中清醒过来,显得“从来没有过这样镇静,这样的安静”;“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家庭的一大部分责任,知道“这里就数我最大了”.

16、略(要把握某个角度,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即可.)

17.指甲厚裂口多血痕深惭愧和感激(感恩))

18.勤劳克俭无私坚强

19.要点:①指甲厚难剪②内心沉重,剪得小心仔细③激起强烈的情感浪潮.

20.D

21.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升华了主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22.略(要扣心酸难耐的事谈心理感受)

23.人的头发为什么会交白(或:头发变白的原因:为什么人老了头发会变白)

24.这里用“正常”一词强调的是人老了头发逐渐变灰白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而下文所讲的影响毛发变白的其他因素则是“非正常”的.

25.她可能是得了某种导致头发早白的疾病,也可能是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早生白发.

26.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

勤于做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多留一点汗,语文考试少留一滴泪,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小题每题2分.第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伫立(zhù)称职(chèn)滑稽(jī)陛下(bì)

B.匿笑(nì)迸溅(bèng)伶仃(lín)炫耀(xuàn)

C.援助(yuán)猝然(cù)尴尬(gǎ)嬉戏(xī)

D.吆喝(yāo)诀别(jüé)扒窃(pá)头衔(x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障酥软宽宏大量自相茅盾

B.纳罕笼罩不可救要混为一谈

C.真谛妇孺语无伦次迫不及待

D.孪生暗哑情不自禁疲倦不堪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假如有机会到北京,我一定要光临故宫博物馆。(“光临”是敬语,称宾客来临,应改为:“参观”。)

B.“光盘行动”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表达了现代公民厉行勤俭节约。(在“勤俭节约”后面加“的愿望”)

C.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切实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将“避免”改为“防止”)

D.互联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人们难以接受。

(语序不当,将“无法”一词移至“现代人”之后。)

4.下列选项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2分)

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古希腊人,《伊索寓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成熟、最完备的寓言集。

B.《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灰姑娘》。《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C.《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是宗璞,文章写景状物,意在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

D.《春》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辩》等。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每空1分,共10分)

(1),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4)《<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既要广博的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当前的事情的语句是:,

(5)《夜雨寄北》中批判了沉溺歌舞的统治者,表达对国家命运地关切与忧虑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6)《次北固山下》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二、综合性学习及应用(4分)

7.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我们到生活中的语文世界里去一展身手吧!

(1)我给文字消消毒。(2分)

请用你的火眼金睛,改正下面这些成语中的错别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默默无蚊()②天尝地酒()

③饮以为荣()④咳不容缓()

(2)露一手

请以“爱护校园的花草”为主题为拟一条广告。(2分)

三、阅读(8-24小题,共36分)

(一)古诗赏析(3分)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什么?(1分)

9.你从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2.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三)课内阅读(12分)

皇帝的新装(节选)

①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②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③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④“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⑥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意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随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

⑦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⑧“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⑨“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⑩“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⑪“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4.请用“既不……也不……也不……除非……”写一句话。(2分)

答:。

15.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6.两位诚实的官员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违心称赞布料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17.下面说法有误的是()(2分)

A、第②段独句成段,略写百姓的议论,为后文游行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

B、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虚伪、昏庸、愚蠢的人。

C、在这几段选文中,皇帝是中心人物。

D、皇帝既欺骗别人又欺骗自己,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穿上美丽的新衣。

18.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2分)

答:。

19.一个孩子讲出真话,给了我们什么启迪?(2分)

答:。

(四)课外阅读(10分)

最温暖的墙

马国福

①玲玲是一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玲玲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玲玲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时,玲玲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玲玲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笑,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玲玲轻轻撕开纸,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独特的,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玲玲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玲玲。玲玲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娑和妩媚。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摘自《意林文汇》2007年1月上,选文有删改)

20.请概述文章主要内容。(2分)

答:

21.第⑤段划线句子中的“有一种期待”,请设想学生们“期待”什么?(2分)

答:

22.第④段中为什么说“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2分)

答:

23.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温暖的墙”的?(2分)

答:

24.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在学习中无处不在,春节将到,请你写出几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2分)

答:

四、作文(40分)

25.(1)我的(老师、爸爸、妈妈、同桌……)

(2)我不相信眼泪

要求:(1)任选一题作文(如选(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不准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答案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6小题,共20分)

1.(A)2.(C)3.(C)4.(A)5.(C)

6.略

二、综合性学习及运用(7-8小题,共4分)

7.略

三、阅读(8-24小题,共36分)

(一)(8-9小题,共3分)

8.(1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9.(2分)池塘里的水,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运输进来,所以清澈见底,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二)(10-13小题,共11分)

10.(2分)(1)临:靠近(2)圮:倒塌(3)阅:经过,过了(4)但:只

11.(每句2分,共4分。)

(1)(2分).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2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还有很多,怎么能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2.(3分)(1)向下游寻找,认为石兽会被河水冲击到下游。(2)在原地挖沙寻找,认为石兽重,不会被水冲走,淹没在泥沙中越沉越深。(3)向上游寻找,认为石兽重沉重而泥沙松浮,水流冲不走石兽而冲击石兽下的泥沙在石兽迎水的地方形成坎穴,最后石兽跌倒在坎穴中,持续这样,石兽会逐步向上游移动。

13.(2分)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14.(2分)略

15.(2分)内容上:用夸张的修辞写皇帝嗜新衣服成癖。结构上: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

16.(2分)是怕被说成愚蠢得不可救药或不称职而丢官。

17.(2分)D

18.(2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是愚蠢和不称职的,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19.(2分)我们不能像大人们那样自私和虚伪,而应该向小孩子学习,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讲真话。

(四)(20-24小题,共10分)

20.(2分)文章讲述一位女教师因长期使用粉笔手指被腐蚀,尤其是冬天她的手指就会裂开口子流血,她的学生知道这事后悄悄地把根根粉笔包裹起来,以免她的手指再次受到腐蚀,从而使她深受感动的故事。

21.(2分)期待老师理解他们的用意,期待老师能接受他们的爱心。

22.(2分)老师的手指上的裂口裂开流血了,但她仍继续写粉笔字。学生看了心疼,被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23.(2分)这里用的是比喻手法,将孩子们的爱心比作温暖的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师生之间的互爱。

24.(2分)略

四、作文(40分)

25.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亲爱的七年级同学:

一年来,你的许多方面在学校里得到了发展,请你将自己的收获,记录在这张试卷上吧!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很棒:学会自信,视野开阔,见解独特,想像丰富……提起笔,行动起来吧,我们期待着和你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同学们,动笔吧!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把下列一句话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字迹工整、规范、美观。(3分)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划线部分的意思写出成语。(3分)

⑴陈水扁搞分裂,大陆声明义正辞严,台湾民众心中阴(mái)____顿扫。

⑵地球母亲不堪污染,发出一声声悲怆______的呻吟。

⑶美妙的乐声轰然骤起,场内的喧嚣声音突然中止。___________

3、背诵优美的诗文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下列名篇中的诗句。(8分)

(1)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2)《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终于凯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

(4)《观沧海》中通过写宇宙物体展现作者博大胸怀的两句诗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也有些人是口的常人,行的巨人;还有些人是口的巨人,行的矮人。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请谈谈自己的想法。(3分)

我谈做人:

5、这学期你参加了什么语文实践活动?请仔细回忆一下,写出一项来,并简单谈谈你参加这项活动的收获。(3分)

活动名称:

我的收获: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6—10题。(15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解释加点字.(2分)

①谓:②若:③益:④遂:

7翻释句子.(4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从文中找出一个现常使用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2分)

9用原文回答(4分)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10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1---15题.(16分)

餐桌上的谜底

①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谗了。

②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④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⑤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⑥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我(支撑、支持、坚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肉了。

⑦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⑧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⑨是的,我知道了。

⑩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⑾那年,我11岁。

11、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应分别填入的词语是什么?(2分)

12、①-②段写小时候“我”很谗,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为什么没有直接回答?(3分)

14⑨段写道:“是的,我知道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到底知道了什么(3分)

15请结合文意简要地写下你对这位母亲的认识、评价。(4分)

(三)阅读文章《狼与鹿的传奇故事》,完成16-23题。(21分)

狼与鹿的传奇故事

①世上真有狼与鹿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

②美国生物学家彼得逊教授经过32年的科学考察,亲眼目睹了这一独特的现象。

③苏必利尔湖中的洛耶岛以驼鹿众多而闻名,但是驼鹿大量繁殖使岛上一片绿茵的花草灌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因为驼鹿生长繁殖需要吃掉大量的绿色植物,仅仅10年功夫,驼鹿由1500只左右猛增到3000多只,洛耶耳岛灌木稀疏,一片凄凉了。

④为了拯救洛耶尔岛上的植被,生物学家们决定进行一个大胆的实验——依靠四只幼狼来改变这种状况。

⑤起初,这四只幼狼遇到的是一个强壮而庞大的驼鹿“兵团”。面对强大的对手,狼队并不惧怕,而且还想出一个很好的策略,那就是先攻击弱者。它们先在驼鹿群旁窥视,并不贸然出击,当发现有因为饥饿或疾病而孱弱的驼鹿出现时,它们便一哄而上。奇怪的是,周围强健的驼鹿并不惊慌,也不援救,而是听任狼群肆意地攻击可怜的驼鹿。

⑥孤单受伤的老鹿站在旷野中,望着向远方四散的驼鹿群,面对着饿狼发着绿光的贪婪眼睛,仰天长鸣,猛然朝一只饿狼冲去,最终被扑倒、撕裂、啃啮起来……

⑦此时,那些自私、无义的驼鹿群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⑧当洛耶耳岛上的狼群达到65只时,驼鹿数量下降到650只,于是生物界平衡的天平开始向另一端倾斜。

⑨这时的洛耶耳岛又被绿色笼罩,草叶肥荚,得到充足食源的鹿群又开始强大。虽然狼的数量增加了16倍,驼鹿数量只有从前的两倍,但狼群的攻击力却大打折扣,它们贪婪地望鹿兴叹,几乎无从下口。

(选自《都市家庭报》)

1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7从全文看,生物学家们是怎样调节洛耶耳岛的生物平衡的?(4分)

18当狼攻击饥饿或疾病而孱弱的驼鹿时,为什么强健的鹿群不援救濒临死亡的可怜的驼鹿?(3分)

19第⑥段中“孤单受伤的老鹿站在旷野中,望着向远方四散的驼鹿群,面对着饿狼发着绿光的贪婪眼睛,仰天长鸣”,想像一下,此时的老鹿会怎么想?(4分)

20学了本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和同学讨论?(要求:①只提一个问题;②估计同学可能会有什么看法,简要写出来)(4分)

我的问题:

同学可能会有的看法

21你还能举出类似“狼与鹿生死相依”的现象吗?请用文字叙述下来.(4分)

三、写作(50分)

22任选一题作文

(1).以《成长中的快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2).“我能行”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动力。只要我们坚信“我能行”,一切困难和挫折就会迎刃而解。请以“我能行”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1.略

2.(1)霾(2)chuànɡ(3)戛然而止

3.⑴闲敲棋子落灯花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野渡无人舟自横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4.只要是自己的真实体验即可。

5.如:活动名称:《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我的收获:通过上网查询和与同学的交流,了解了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市的知识;知道黄河在历史上的灾患和今天人们如何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真正明白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6①告诉②像③好处④于是

7略。

8吴下阿蒙或刮目相待意思略

9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0略

11、挪;支撑。

12、动作描写。略

13、空讲道理,不如让其亲身体验。

14、知道了邻居餐桌上的谜底,即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15、善于教育孩子,富有吃苦精神等。

16本文讲述的是狼与鹿生死相依的故事。

17当洛耶耳岛驼鹿大量繁殖使岛上一片绿茵的花草灌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生物学家们利用鹿的天敌狼来减少鹿的数量,从而保证了岛上的生物平衡。

18因为鹿群自私、无义,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

19此题没有唯一答案,只要符合情境,想像合理即可。如:“孩子们,你们快跑吧”、“天啊,这到底是为什么”等。

20略

21略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