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如何理解 被网友过分解读的后果
《小石潭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篇文章,对于文中所描绘的场面很清新淡雅,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但是有人却说《小石潭记》其实是鬼故事,为什么会这样说呢?真相是什么?
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和自己的小伙伴儿时游玩所见的场景,文章写作的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无法抒发内心的苦闷,文中呈现的内容和作者当时的心境非常的相似。
之所以说它是鬼故事,其实和文中所描绘的环境有关,除了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之外,还有一份幽静、孤凄悲凉,这样的一个环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鬼存在的阴冷,所以说慢慢的被一些人认为文中其实描绘的是一个鬼故事。
文中写到四周都是树木,非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而且透露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管多美,但凄凉的感觉存在,任谁都不想在这里待下去,想想也是很可怕了。
不过大家看《小石潭记》有种看鬼故事的感觉,或者是和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有关,但不管怎么说这都不是真的,大家过于夸张了。本文不过是对于一段游玩的记录,和鬼故事并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后人杜撰罢了。
《小石潭记》是学生时期需要背诵下来的,作者一定是寄情于文,说它是鬼故事本身就不可信。而且经不起推敲,不然怎么可能成为学生必学的文章。
还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也非常的恐怖诡异,比如说是道路突然变得宽松起来,这一点让人联想到进入墓穴,最开始道路非常的狭窄,但是进去之后就会是另外一片天地。
这两篇文章都被网友过分解读,根本没有什么死人和鬼故事,好好的一篇文章被网友这样理解也是无奈啊。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吗
不是的。
之所以说是鬼故事,这主要是因为《小石潭记》中对于小石潭的描写让人感觉阴森又凄苦,幽深冷寂,所以大家才这样猜测。但是其实这只是作者心情的一种抒发,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感情,所以小石潭记并不是一个鬼故事。
白话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小石潭记为什么是鬼故事 大家脑洞太大想太多了
《小石潭记》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我们学生时代都学过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乍一看像是在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实际上作者是在借景抒情,目的就是为了抒发自己被贬官后忧伤凄苦的心境。只是,总有人说《小石潭记》是鬼故事,《小石潭记》为什么是鬼故事你知道吗?究竟是网友脑洞太大,还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另有深意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看看吧。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其实就是一篇简简单单的山水游记,这篇文章用简洁又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小石潭动静相宜的优美景色。但是这篇文章中也有一些让人无法完全理解的地方。
比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文章一开头的部分。这句话不难理解,指的就是砍掉竹子,然后开辟出来一条道路后,才看到隐匿在竹子后面的小石潭。不过,柳宗元一行人难道不是去游山玩水的吗?游山玩水为什么要携带伐木的工具?这里有些说不通。
另外,我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因为如果水太过清澈干净的话,就说明水里面浮游生物少,鱼没有食物,自然无法在清水中生活下去。然而根据柳宗元描述,小石潭水尤清洌;,清到能够看得清楚水里面所有的石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也不由得让人好奇,这些鱼是怎么在如此清澈的水中存活下来的?
柳宗元在文章的最后也说到了,因为环境过于凄清幽静,寒气透骨,周围又没有什么人,他们一行人也不敢多做逗留,就赶紧离开了。
实际上《小石潭记》不是什么鬼故事,就只是个山水游记,至于其中有些不太符合常识的地方,有可能是柳宗元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追求塑造那种意境美,而有些夸大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