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古诗带拼音版,元旦古诗带拼音版图片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620

孟浩然田家元旦这首诗带拼音

Tiánjiāyuánrì

元旦古诗带拼音版,元旦古诗带拼音版图片

《田家元日》——唐代:孟浩然

zuóyèdǒuhuíběi,jīnzhāosuìqǐdōng。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wǒniányǐqiángshì,wúlùshàngyōunóng。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sāngyějiùgēngfù,hèchúsuímùtóng。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tiánjiāzhànqìhòu,gòngshuōcǐniánfēng。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赏析: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

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

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

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王安石《元旦》的拼音是什么

王安石《元旦》的拼音是:

元日王安石

bàozhúshēngzhōngyīsuìchú

爆竹声中一岁除,

chūnfēngsòngnuǎnrùtúsū

春风送暖入屠苏。

qiānménwànhùtóngtóngrì

千门万户曈曈日,

zǒngbǎxīntáohuànjiùfú

总把新桃换旧符。

己酉元旦古诗带拼音

如下:

jǐyǒuyuánrì

己酉元日

yèyǔjiěcánxuě,zhāoyángkāijīyīn.

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

táofúābǐxiě,jiāojiǔguòhuāzhēn.

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斟。

xiàngliǔyáofēngzǎo,jiēníjiànmǎshēn.

巷柳摇风早,街泥溅马深。

xínggōngfàngcháohè,gòngshímùyáoxīn.

行宫放朝贺,共识慕尧心。

诗中描写的场景为:一夜的雨融化了屋外残余的雪,清晨的太阳驱除了连续的阴霾天气。轻轻对着笔呵着热气来写对联,喝一口椒浸制的酒发现新写的花已经倾斜了。

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椒酒用椒浸制的酒。春节向家长献此酒,以示祝寿、拜贺之意。

春节简介:

春节(Spring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