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本怎么写 最近历史老师教我们写剧本,我不知道格式怎样
例:
剧名:成吉思汗下金朝
第一幕
(幕起)
木华黎(高兴地):¥……%¥#%&%&*%
成吉思汗(深思):……&%*&%*&%*&%*&%
……………………………………
……………………………………(幕落)
第二幕
(幕起)
金王(慌张地):%……%*&(%*
……………………………………
就这种格式就行了,剧情一定要饱满,我再告诉你剧本的一些注意点:
1.不要过于紧张,最起码要有一个笑料,但不可扯远,要在主题之内。
2.情绪刻画饱满。
3.语句符合各人身份。
4.适量加入旁白,要简明扼要就行,在幕起幕落时穿插,但不能泛滥成灾
历史剧的具体格式怎么写
创作历史剧,首先要有相关历史作为载体,那么首先要打开自己脑海中的历史知识盒,即回忆自己印象较深的历史。这个过程中,不妨把思维分为“点”和“面”两种。“点”指的是回想某个历史片段或某个知识点;“面”指的是回想或思考某段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
从“点”的思维去想的话,可以有如下流程:
1、回忆以往学过的历史知识,确定某个历史片段或某个知识点为历史剧演出的主题。
2、了解该历史相关的历史事实,确定本历史剧要表达的思想
3、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联想
4、写成剧本
例子:
《分封制的故事》知识点: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
组织模拟西周分封情景,或模拟贵族、平民与奴隶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增强自己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
《为了嫡长子》知识点:嫡长子继承制的内容和特点
在嫡长子继承制下,为了继承王位,周朝的后宫生活是怎样的呢?假如周天子的正室没有儿子,当时又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
从“面”的思维去做的话,可以有如下流程:
1、利用网络、课外书或图书馆等等,了解某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比如孙中山提倡剪辫子,当时不同的家庭有什么不同的反映;比如经济全球化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现象;比如三次科技革命下人们不同的生活水平具体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比如北宋时期,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并存,当时印刷坊是如何经营的,当时的文人又是如何选择的。
2、把某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确定为本历史剧的剧情背景。
3、确立主题,确立本历史剧要表达的思想
4、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联想
5、写成剧本
另外,在历史剧创作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即尊重史实
将历史改编为历史剧,在史实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做一些想象和虚构,但不允许违背历史的本质真实。
2、恰当处理虚实关系
注意: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大纲节目一般不能虚构;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当他们成为剧中主角时更应慎重;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真人假事”,其事除了要符合历史可能性外,还应符合“真人”的性格发展逻辑;六、“假人真事”,即虚构一个人物来承担历史上真有过的事件,必须要让这个“假人”的性格与这件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七、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所,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更动。
3、体现时代新意
示例:
时间:公元前210年(秦统一中原第12年,秦始皇死前一年)至公元前179年
地点:岭南番禺、长安汉朝皇宫
人物:
赵佗30岁至106岁
俞勉48岁至78岁,后为南越丞相
陆贾40岁至70岁,汉朝太中大夫
吴任轲19岁至59岁,后为南越大将军
荔女13岁至53岁,南越少女
三示公公55岁至85岁,秦太监
水妹15岁,俞勉的女儿
俞广驷20岁,俞勉的儿子,后任中尉
赵母赵佗母亲
刘邦
马夫、官员、兵士、侍女等
开幕前旁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齐、楚、燕、赵、魏、韩六国,统一中原,定都咸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五十万大军进驻南越,设南海郡,郡府为番禺。从此,岭南百越诸地正式纳入中国的政治版图。
第一幕
[公元前210年。
[幕启。热带树林中的祭坛。祭坛上方挂着虎头图腾,供奉着猪、羊、牛、狗头。
俞广驷请出俞氏部族祖传虎头宝刀。
[二人托着虎头刀递给俞广驷。俞广驷跪在俞勉面前。几个男子将面蒙黑纱的荔女绑在木桩上。荔女拼命挣扎。
俞勉上酒。(水妹端给俞广驷一碗酒。俞广驷一饮而尽)苍天在上!(众越人跪)恳请开恩降福,赐我南越俞氏部族风调雨顺,除灾祛病,子孙绵延,百畜兴旺。广驷,接刀!
[将刀将给儿子。一阵马嘶,众人向内张望。
[俞广驷举起刀欲砍荔女,赵佗跃上祭坛,用剑架住虎头刀。吴任轲、马夫等秦兵急上。赵佗把手中马鞭扔给马夫。
俞广驷你是什么人?如此大胆,不怕上天吗?
[赵佗大笑。三示公公气喘吁吁上。
公公此乃秦国始皇帝所封南海尉赵佗赵大将军,为整肃民风,巡视此地。还不快跪!
俞勉我俞勉跪神跪天不跪人!
怎样写好古代剧本
古代剧本一般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母题创作的。
如果有足够精深的文学功底,对白可以采用文言形式,更具韵味。
要是采用白话文对白,郭沫若的《屈原》可做参考,其中屈原一段《雷电颂》,非常具有震撼力。
同时要想写出一个言之有物的好剧本,素材的收集也是不可少的。
如果是学术方面,更需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