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打嘴仗
打嘴仗是开个玩笑,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人们斗智斗勇,有利用计策,利用水火击败对手,如火烧赤壁、火烧连营,如水淹七军。有真刀真枪,在战场上一决高下,如三英战吕布,如葭萌关外张飞大战马超。也不乏谋士间的辩论,唇枪舌战丝毫不逊于真刀真枪。
要说辩论最著名的就是舌战群儒,说的是曹操领兵南下,刘表病故,幼子刘琮不战而降,战火直指江南,曹老板致书孙权,要其投降,不然兵戎相见,江南会玉石俱焚,孙权召开内部会议,讨论一下怎么办,结果是文主降,武主战,僵持不下,恰逢卧龙应鲁肃之邀来江东商讨孙刘联合共同破曹事宜,未见孙权,先和东吴重文臣遭遇,一场辩论就此开始。
张昭作为文臣的NO.1,自然第一个发言:小诸啊,听说你挺会吹牛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两个人都是春秋战国时厉害的角色,一个帮齐桓公九合重诸侯,第一个称霸;一个帮燕国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卧龙:其实我这是谦虚的说法。张昭:我擦,说你胖,你就喘,刘备三顾茅庐才把你请出来后,很狂啊,还想把荆州给占了。但是现在呢,荆州是曹操的了,你说说看?卧龙:我们想拿荆州还不容易吗,直接秒杀。只不过刘老板心地善良,不肯鼓捣自己人。万万没想到刘琮这个小屁孩投降了。我们到江夏这边来另有安排,你懂什么。张昭:不扯犊子,你们这明显是被曹操赶跑的。以前刘备没请你出山的时候,还有个一亩三分地,怎么你一出来,连个呆的地都没了?(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卧龙:你懂个屁,刘老板兵少将寡,可老子一样烧博望,烧新野,把曹仁、夏侯惇都打哭了,况且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当年刘邦被项羽撵着揍,最后不还是刘邦当了皇帝。张昭:艹,算你狠。
虞翻:曹操兵强马壮,都堵到你家门口了。卧龙:一群乌合之众,我不怕。虞翻:哎吆为,你都来寻求保护了,还逼逼呢。卧龙:我是来寻求保护的么,你们不是要投降么,你们兵精粮足,还有长江给挡着,还跳着脚的投降,怎么保护我们。虞翻:你,你……
步骘:小诸啊,你不应该自比管乐,你应该自比苏秦、张仪(俩人都是说客)卧龙:你以为苏秦张仪只是说客,俩人都不畏强权,就你,曹操放个屁,你都能尿了,还笑话他们。步骘:我,我……
薛琮:你觉得曹操是个什么人?卧龙:曹操就是个汉贼,这还用问吗?薛琮:汉贼?大汉都快完蛋了。曹操现在拿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是个人都知道天下都姓曹。你和曹操对抗,这不找死吗?卧龙:你吃着奶,骂着娘?大逆不道,忘恩负义啊。我懒得鸟你。薛琮:哼,哼……
陆绩:曹操毕竟也是相国(曹参,萧何的继任者,萧规曹随)的后代,刘备说他是皇上的亲戚,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我只知道他是一个编草席、卖草鞋的。卧龙:你哪位?奥,想起来了,就是袁术招待席上偷橘子的那个小孩(早年袁术招待陆绩,陆绩觉着橘子好吃,就藏了三个,准备回去给母亲吃,告辞时,一作揖,橛子滚了出来),你坐好,我给你讲讲,曹操是相国的后代不假,但是却不遵守曹家家风,辅助皇上,而是谋权篡位,他不仅是汉贼,他还是曹家的家贼。刘老板是堂堂正正的皇亲国戚,皇上都认他了,你还敢说不认。再说了,编草席、卖草鞋怎么了,大汉的开国皇帝刚开始不也只是一个亭长而已吗?你说这话不跟跟三岁小孩一样的吗,就是一个偷橘子的小屁孩。陆绩:艾,艾……
严畯:别整没用的,能写出什么经典名著来吗?卧龙:你这个娘炮,书呆子,战争年代还搞什么文学创作。严畯:那,那……
程德枢:你就会吹牛皮吗,你其实没什么真才实学,所以写不出来。还笑话书呆子,书呆子还要嘲笑你咯。卧龙:你还敢说搞创作,你就会复制粘贴,抄点论文,小人行为。程德枢:啊,啊……
张温(别着急,以后有人和你喷)、骆统,还要说,黄盖闯了进来:这就是我们的待客之道,曹操都打上门了,还有心情逼逼。卧龙:他们要玩文字游戏,就陪他们玩玩。舌战群儒结束,卧龙完胜。
张松PK曹老板第一场,张松在益州刘璋手下任职,也算个人物,有件事怎么说呢,是说他耍小心眼,还是目光长远,他认为刘璋暗弱无能,益州早早晚晚是别人的,为了包住自己的铁饭碗,不如主动示好别人,把益州送与他人。就画了益州地图,指导别人进攻,这个张松也不是好鸟。刚开始,看好了曹老板,就骗刘璋,和曹操结盟,有利于益州的安定稳定,刘璋也没多想,那结盟的事就交给你了。张松到了许昌等了三天才见到曹老板,曹老板刚刚打败马超,也是有点飘,又看到张松长得丑,直接不拿正眼看他:刘璋那小子为什么不来给我进贡,张松:哎呀,路上有强盗,不怎么太平啊。曹老板:放屁,我也平定了中原,哪里不太平?张松很是不爽:是啊,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太平的很啊。曹老板:你,我……没词了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张松小胜。
接下来杨修见张松是个舌辩之士,就要和他较量一下。杨修:你们蜀中有啥好的。张松:呵呵,啥好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肥的流油啊。杨修:出过什么名人么?张松:文有司马相如,武有马援,医有张仲景……杨修这时有点佩服:益州像你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张松:我算不上什么,比我强的数不过来。我再问问你曹操老小子有啥本事?杨修:曹老板雄才伟略,对了,刚出本书,还没出版,你看看就知道了。张松有过目不忘之能,看了一遍,就背过了:这本书是这老小子抄的,这就是一个无名氏写,我们那三岁小孩都会背。就开始背,背得杨修直冒汗,太神了,一字不差。二次举荐给曹老板。
张松PK曹老板第二场,曹操二次接见张松,首先叫张松参加了阅兵式,曹操:怎么样,我的兵雄壮不?张松:就那样吧,我们那里都是讲道理,从来不用兵。曹老板:那你知道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么?张松:当然知道了,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这全是曹老板的败绩,伤疤)娘希匹,曹老板恼羞成怒,差点宰了张松,口舌之争完败。
秦宓PK张温,刘备白帝城托孤去世后,孙刘又走上联合的道路,先是邓芝出使东吴,作为还礼,张温出使西蜀,(先交代一下,东吴代表东,西蜀代表西)仪式完成,在卧龙给张温举办的送行酒会上来个醉汉,张温很不爽,就问这是谁?诸葛经理告诉他,这是我们的大学士秦宓,张温上次没能和诸葛经理舌战,没过瘾,这次难为难为这个大学士,就问:您学习吗?秦宓说:三尺高的孩子都学习,我还能不学。张温:学啥?秦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啥也会。
张温:那我得考考你,天有头吗?(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没有头和尾)秦宓:有头,《诗经》有言“乃眷西顾”由此推论,头在西方(第一次提到西方)张温:天有耳朵吗?秦宓:有,《诗经》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天如果没有耳朵,用什么来听?张温:天有脚吗?秦宓:有,《诗经》说“天步艰难”。假如天没有脚,用什么行走呢?张温:天有姓吗?秦宓:有。张温:姓什么?秦宓:姓刘。张温:您怎么知道?秦宓:当今天子姓刘,从而知道天姓刘。(虽然曹丕篡汉,但还是认为刘姓是正统)张温:太阳在东方升起吧。(东,东吴)秦宓:虽然在东方升起,但最终还是落在西方。(还是西蜀)张温再也提不出问题。
你提不出问题,那我请教你一个。你张温好歹也是名流,那……好吧。多么没底气。秦宓:盘古开天地,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对吧?张温:对对。秦宓:后来共工氏战败,头撞不周山,天柱被撞断,从而天倾西北。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天轻上浮,为什么又会倾其西北呢?张温:这个,我……张温完败。
据说秦弩的射程是Ak的两倍,这是真的吗
假的,网上看到的所谓“专家”说法,是拿秦弩的最大射程来跟AK的有效射程比,说什么秦弩最远能射800米,而AK47步枪的有效射程只有400米,然后就得出了秦弩的射程是AK步枪的2倍这样的奇葩理论。这种双标的对比逻辑就是在扯犊子,你怎么不拿AK47的最大射程跟秦弩的有效射程比呢?这样你应该能得出AK的射程是秦弩的几十倍,虽然AK47的有效射程只有400米,但是其弹头在1500米的距离上仍然有杀伤力,最远射程更是可以达到2500~3000米!(基本上步枪子弹都能飞几公里远)
关于秦弩的真正威力是怎样的,网络上一直都有争论,一篇名为《秦陵弩和铜镞制造工艺的模拟试验研究》文章(在知网上有这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里提到了秦弩的拉力大概为45公斤,大概等于秦汉时期1.5石的拉力(汉代的1石大概等于今天的31公斤),然后就认为这种弩是弱弩?认为1.5石的拉力还是弱弩的也是人才,45公斤可以相当于100磅的拉力了啊,在今天能有多少人玩得转100磅的弓弩?今天用来竞技比赛的复合弓,磅数也就在35~55左右,用来打猎的要更高一点,但是通常也不会超过75磅!所以你们还认为100磅的弩是弱弩么?
有人会说拿弓跟秦弩比不公平,其实这个关系不大,我这里讨论的是拉力和射程,拉力差不多、不考虑精度的情况下,两者的射程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今天的一个成年男子,使用45磅的弓,射击70米以内的人型靶完全不是问题,其实使用30磅的弓,在10米的距离上就能击穿武警的防爆盾了;40磅的层压传统弓,可以在15米的距离上击穿1毫米厚的铁板,箭支透入20多厘米;72磅的竹木层压弓,使用21.2克的碳箭时,箭速可以达到220英尺/秒,即67米/秒,所以,100磅拉力(45公斤)的秦弩,威力已经是很非常大的了,再比如150磅的英格兰长弓,使用95.9克的战箭时,初始速度达到了53米/秒,动能约为134.7焦耳;最大射程大概在228米~249米之间!
因此,如果是100磅这个级别的秦弩的话,其最大射程应该也就在200米左右,当然了,具体射程跟使用的箭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受制于人的目视距离,有效射程可能应该也就100来米,毕竟当时没有瞄准镜,而不管是最大射程还是有效射程,秦弩肯定不能跟今天的热武器相比,今天的步枪基本上有效射程就能达到400米,古代单兵使用的弓弩,最远射程应该也达不到400米吧,就算真有这样的强弓或者强弩,也不是谁都能使用的,古代本身就生产力低下,古人的平均体力应该没有现代人好吧,一个能使用强弓强弩的精锐,肯定是千里挑一的那种!
当然不是真的,如果这是真的,那岂不是人类历史开启了大倒车?
再有就是秦弩和ak,都是个很大的概念。
秦弩有单兵弩和巨弩,ak也有很多种枪型,如果真要比较,也至少说出特定的型号再比。
先说ak,ak是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的简称,其中质量各性能最优的样式是1959年被苏军大量装备的akm,其样式与ak-47无太大区别,但是枪的质量更轻,而且也更结实,最大有效射程高达1000m。当然了,1000m想打中人形目标,还是需要运气的。所谓有效射程,指的是子弹在这个距离内尚可有效打击敌人,达到理想杀伤效果,超出这个范围,弹道轨迹就很难估测了。
再说秦弩,所谓秦弩射程800步,折算过来也就是只有500多米,而且这是最大射程,这个最大射程,还是秦巨弩的最大射程,还得算上箭在地上飘出去的距离。而常备的单兵弩,最大射程也就是150米,有效射程不过70米,50米是最佳射程。因为这个时候的弩箭所用的弩臂都是单体弓或者简易复合弓,再加上弩箭拉开的幅度不及弓,并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弩臂的威力。
中国真正弩的辉煌时期是在宋代,先是西夏学会了中亚的复合弩技术,从而改进除了战斗力超强的弩箭,之后又传到宋朝,成为了大名鼎鼎的神臂弩,这时单兵弩的最大有效射程才成为了150米,也是要靠一定的仰角。
而中国的复合床弩之王——三弓床弩,才刚刚能达到1000米的最大有效射程,却已经是大炮级别重量的武器了。
所以说,秦弩射程超过ak,这就是偷换概念下的一个笑话。
秦弩的射程是AK的两倍,听起来都觉得很厉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呢?
先看看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2015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的一号坑找到了秦朝时期的弩弓,弩弓保存完好,对于研究秦朝时期的武器有着重要的帮助,后原秦俑博物馆的馆长袁仲声称“秦弩的射程可以达到七到八百米,是AK47步枪射程的两倍!”
这一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袁仲这样说也并不是噱头,当时出土的这个弩弓,无论是弓弦、弓背、弩机等都保存完好,这个秦弩的弓背弯曲长度有145厘米,弓弦的长度在120厘米至130厘米之间,尤其是弓弦的材质非常好。
有人说这个弓弦很有可能是采用动物的筋制作而成,现代学者对这个弩弓进行了一次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得出弩弓的射程在七八百米,这个弩弓也是属于擘张弩,因为擘张弩尺寸较小,发射箭矢的力量最小,只需要士兵使用双手就可以拉开,不过射程也是最近的。
能得出这个结论的自然是依靠弩弓的张力大小计算而出,考古学者根据秦汉时期,士兵的弩按照拉力的大小分成好几种,起兵装的是擘张弩,步兵装的是蹶张弩,而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是擘张弩。
按照古代一石的单位计算,相当于是现在的60斤,如果一个士兵要拉开三石弩那是非常少见的,《后汉书》也只记载了有个将军拉开了2.5石的弩,其实大部分士兵只能拉动一石的弩弓。
在根据汉朝时期的一些记载,一石弩的射程只有百步,古代的一步大约在五尺,一尺是23.5厘米,五尺就是117.5米,也就是说,一石弩的最远射程只有这么远,当然还需要有杀伤力,所以一般都在80米内才具有杀伤力。
(秦弩复原图)
显然和馆长袁仲说的七八百米相差甚远,秦汉时期记录的文献来看,能达到七八百米射程的弩弓早已不是单兵弩的范畴,这都是作为攻城拔寨的弩炮,单个士兵是非常难完成的。
接下来再看看AK47的射程;
AK47的有效射程超过300米,最大射程可达400米以上,这是一种突击型步枪,试想倘若近代科研出来的产品,还比不过两千多年前的木质弩弓,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AK47的有效射程更是秦弩的四五倍,何来秦弩的射程是AK的两倍?
大秦歼星弩?
先放个宝贝,这是欧洲中世纪用绞盘上弦的弩,簧片拉力最高有1200磅,也就是半吨多。很牛逼了吧?射程才多少呢?440米左右,这还是抛射哦
然后AK呢?有效射程400米,当然这只是有效射程,我们还得有个最大射程,不然AK照门上标个1000米干啥?
突击步枪的子弹飞个2000多米一点问题没有,而且下坠时候依旧还保持一定杀伤力。这也是为啥早期的步枪都还有个抛射照门的缘故,虽然这个距离上没法精准命中,但这种抛射玩法本来就是一支部队朝某个区域齐射,玩覆盖的。
古代弓弩射击时也多是抛射覆盖而不是精确点放,所以说火器这种化学能比弩这种靠人力蓄势的机械能强的不止一丁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夸大而已。
AK47的射程,要看是最大射程还有有效射程。
Ak47的有效射程是400米,也就是在400米内可以达到较好的精度。
然而Ak47的射程高达1000米以上,甚至2000米距离仍然有杀伤力。
如果说有效射程400米的2倍,那么秦弩有效射程就得800米。
要知道,就算是明代的红衣大炮,早期型号有效射程不过500米而已。
红衣大炮重达1吨以上,有效射程无论如何不可能不如秦弩吧。
再说宋朝发明的“床弩”,是由唐代绞车弩发展而来,比之前的弩大概提高了一倍的射程,但也仅仅达到了470米。
所以,秦弩有效射程800米,当然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秦弩大体分为3种,1.依靠手臂的力气上弦的弩,统称臂张弩;2.主要依靠腿的推力上弦的驽,也就是"蹶张弩";3.辅助机械开弩,这种数量很少。
抛去第3种不谈,前两种射程都不可能达到800米。
以射程更远的蹶张弩为例,使用脚踩住,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张力也就大概在180斤左右。
自然,这个力量远远超过普通弓箭。但弩箭的初速不过40m/s到70m/s,相比AK47的700m/s还是相差很远的。
一般认为,秦朝蹶张弩的最大射程最多不过300米,有效射程大约150米。
大家不要小瞧这150米,在古代已经非常惊人了。
今天采用先进的科技制造的新式复合弓,有效射程不过360米。
即便欧洲最著名的英格兰长弓,有效射程不过200米,超过这个距离也就射不准了。
其实即便最训练有素的英格兰长弓手,也只要求在200米射中人体大小的目标,至于射中哪里就看天意了。
秦弩相比这些长弓,训练较为简单,使用也非常方便,可以大量装备部队。
相反,弓箭手则需要常年的训练,一般至少3到4年才可以出师,也就不可能很多。
古代欧洲各国,都把弓箭手当做重要的战略资源。本来欧洲战争中,俘虏对方的士兵原则上都是不杀的,最终用于互相交换俘虏。
然而,各国一旦俘虏弓箭手,多将他们的手指打残甚至斩掉,也就是削弱别国军事战略储备的意思。
相比英国倾全国之力,不过使用六七千弓箭手。
秦军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其中的弓弩手能够高达百分之三十。
这才是弩最大的意义。
这话就吹牛皮了吧!两个武器同时发射的话,应该射程是相似的,两倍那是不可能滴!
秦弩和AK加速度应该是一样的,原始速度也能达到一样,俗话说就是一样的力道,力道应该也差不多。因为秦弩的用牛皮筋做的,韧度也相当的强,有一个拉伸出去的弹力,初速度也是相当可观的,不见得比ak的初速度慢。
这样就说明Ak和秦弩的速度是一样的。
那么,用速度乘以时间,距离就应该是相似的。所以ak和秦弩同时发出,射程是一样的。
但
你别以为这样就认为秦弩有多么厉害了。
秦弩,最强悍的是属车弩。大,当然初发力更强劲,但是,安装相当的不方便,发出一只以后,再安装一下,中间的空缺点就相当的长,其实战斗力并不怎么。
车弩只能冲击前面的,当冲锋,然后由后面的再往前冲,他只能当一次性冲锋队,不能当主力。
小弩方便一点,但一次后再发一次都非常的麻烦,准确说就是射一次再安装一下,那是非常的麻烦。
Ak就不一样。虽然我对现代武器懂的并不多,但是AK可以连射的,在眨眼功夫AK可以射出好几发子弹。
用单手弩比就不行,最快的方法就是。前面那一批人蹲下后,后面一批人射,蹲下的人装弩,站起的人射蹲下装弩,站起来的那批人射后又蹲下,反反复复,这样能够加快弩射出去的速度和密度,但是比用手指头扣,那瞬间的速度来说,AK还是占了很大的速度和密度的优度,加上子弹小且流线型,杀伤力弩无法比!
所以用秦弩来对付ak,那就找死。
当然,秦弩在当时已经是现代化的武器了,在和全世界比,那也是一流的武器。这点是不可质疑的!
蓉儿总结一下。
老有人说我小看了古代人的科技。不断地说古代人怎么怎么牛B,说句老实话,什么事情都是往前发展的,不过是往后退的,也是自然规律。
古代的科技能比得上现在的科技,现在已经可以上天入地,毁灭地球了,古代能比吗!连杀只老虎都成问题。
只不过是某些东西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面达到了某种特定的质量,那也只是个特定的东西。比如勾践剑。当然这对现代科学来说并不是解决不了的,此剑再怎么厉害,总比不过特种钢吧!
秦弩也当时确实是一个高科技的产品,但是他没法跟ak比!
有一把ak在手,说难听点话。要是子弹够人够的话可以横扫世界。秦弩要是能,大秦早统一世界了!
而且秦弩那个牛皮筋保养起来相当的麻烦,遇到下雨还用不成,天阴威力也会大减,空气湿会影响弹力。而且得到材料也非常麻烦,所以秦的秦弩也没有多少。这点比不了现代钢材。了,那AK是风吹雨打都不会坏的东西。
所以说,不要动不动的就认为自己的祖先多么多么的了不起,人类是在前进的,是不停地踩在先人的肩膀上往上爬的,不然我们还穿着树皮,拿着石块,看着狼发虚!
当然不是真的,这种比法属于偷换概念了。
弩是古代战争中强有力的武器。2009年,在秦始皇兵马俑考古中发现一把保存完好的弩,弓背长145厘米,弓弦长130厘米。
专家介绍说,战国时秦弩中的强弩最远能射七八百米,是AK47步枪400米有效射程的两倍,弱弩有效射程百米左右。
请看粗字部分,这里偷换了概念。在说到强弩时用的是:最大射程,而在对比AK47步枪时用的:有效射程。
对于远射武器来说,有效射程跟最远射程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有效射程,指能保证精度和杀伤力的距离,而最大射程,就是子弹飞出的最远距离。
以AK47步枪为例,其有效射程为300米,1500米外仍有杀伤力,弹头最远可飞行3000多米。
如果对比,也应该是秦弩的”七八百米“对AK47的3000米才合适,而不是用”七八百米“去比人家的有效射程300米。
那么,古代的弩能射多远呢?
1、据《史记》苏秦传记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国制造的弩射程为600步,约等于828米(一步等于1.38米)。
不过最大射程有什么意义呢,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飞到最大射程的弩箭,连一匹白绢都射不穿,只能落在地上。
另外,古人也有点吹,可能用虚数来表达效果,类似“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种豪情吧。如果射程六百步,那至少需要700多斤的张力,这是人力达不到的。
2、据明代《武备要略》记载:冲斗弩制挂口长不过七寸,力不过百五六十斤,弩箭重不过二钱,五十步发,准而有力,远难命中。今弩制挂口长九寸或九寸半至一尺者,力有三百斤或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者,弩箭重三钱至四钱,百步能命中。
说明一般弩弓背长7寸左右,拉力150~160斤,50步(70米)之内准而有力,再远就难以命中了。明朝弩弓背长9寸到一尺,拉力300~400斤,100步(140米)也能精确命中。
3、宋朝发明的“三弓床弩”,威力强大,使用绞车上弓弦,需要十几名士兵操作,最大射程1500米,曾在600米距离上击杀辽军将领萧挞凛。
所以,秦弩射程是AK47射程的两倍,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如果真是这样,哪谁还用枪呢?
2015年的一次考古活动,从秦始皇陵中出土了一些秦弩,震惊了当时的考古界和军事界。我们都知道秦弩当时是称霸整个战国的第一神器,其杀伤力非常惊人。当时有专家推测其中最强的秦弩,射程可以达到800米以上。而当今比较有名的AK47苏式步枪的有效射程是400米左右,那么这距今已经2200多年的古董级武器,真的可以比现代先进化的步枪威力还大吗?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有效射程和飞行射程的区别,AK的有效射程400是在400米以内有强杀伤力,其飞行射程可达1500米以上。所以如果秦弩的飞行射程是800米的话,那么其飞了800米也不会再有什么穿透力,所谓强弩之末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秦始皇墓出土的秦国秦弩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依靠手臂力气拉开的弩,称为张弩。第二种是依靠腿的推力上弦的弩,也就是蹶张弩。第三种是多人用机械辅助开弩。其中如果是第三种弩的话,其射程也不可能会达到AK的水平。
假设一个正常的男子拉弦的力是180斤左右,一般可以有10人同拉一把大弩,那么就有1800斤的拉力。其弩箭大概是20斤左右,那么其出射的速度最多是300米每秒,而AK的出射速度可达700米每秒。可见连最大的弩也和AK差远了,更不用说前两种个人作战武器了。
我们可以看看离秦朝最近的汉朝,那时候汉朝的射程范围大概是在167到278米之间,那么秦朝就算再厉害又能厉害到哪里去呢?秦弩或是战国时期的弓弩,还处于中国古代弓弩发展的出芽时期,其主要的还是靠人力来拉弦。在宋朝时期,宋仁宗专门派人花了五年的时间去修著了一部军事著作《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的配图中,其中的三弓床弩的弓臂,有着非常明显的长稍角弓形状,应该是利用筋角木材料制成的。宋代当时的寒鸦箭能够射200步即300米。考虑空气阻力,其箭支初速度大约为60米每秒。宋代的弓弩尚且只能到300米左右,可见秦弩的射程要到达AK的两倍以上似乎是不可能的。
秦扫六合,一统天下。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后人震撼。其实其弓弩能够达到多远我们并没有去探讨的必要了。秦弩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他代表了中华历史上伟大的秦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所在。我们当代人应当学习古人的智慧,不断的去加强我们的国防力量才是我们应当讨论与努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说文》云“弓之有臂者”为弩,在秦代的战争中,秦弩是当时的少数几种远程攻击兵器之一,而且它在远程攻击武器之中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
秦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弓弩,它与弓的形体比较相似,增加了弩臂,有利于弩手瞄准,起增加命中精度的作用。
另一类是劲弩,它是由弩机,机臂、弩弓、弦、箭等构成的复合兵器,弩弓多是复合弓。弩的使用,使箭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
秦仅存在了15年,因此秦代的弩基本上是继承战国晚期弩的制造技术而来。在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秦弩比较多,所以现在我们一般以这种弩作为秦朝的普遍用弩。
目前主流思想以《战国策.韩策》、《史记苏秦列传》的资料为据,书中所云之“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豁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600步则为828米。
而我们知道AK的有效射程是400米,那么秦弩的射程真的能达到AK的两倍吗?还是史料的记载夸大了秦弩的射程呢?
我们知道,射箭是根据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弩的射程与弩弓的张力有关:弩弓的张力越大,其射程越远;同样与弩机的承受力有关:有机廓的弩机,所承受的张力就大,没有机廓的弩机,所承受的张力就小。
秦汉时期弩的张力是以“石”计算的,据战国时期史料记载弩的张力有“八石”和“十二石”之说。例如在《六韬.武车士》记当时选拔武车士的标准就是能将八石的弓给拉满。在《荀子.议兵》中也有记载“魏国武士操十二石之弩”。而将战国时期的度量单位和现在换算,一石等于120斤。1斤约合今250克,则其张力当合今480斤和730斤。
如此大张力的秦弩能够射800米似乎不是难事。那么AK岂不是不如秦弩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很多人搞混了抛射和直射的区别。
以十九世纪的弓箭来为例,最大抛射距离都是1000米左右,直射距离只有100米左右。即使古人射百步靶(左右脚各跨一步为一步,160米左右),也是带着一点抛物线的射击,不是纯直射。
这点可以看箭后面的尾翼。而现代枪械就完全没有测算抛射数据的必要。而且现代步枪虽然直射比弓箭远,但是抛射则未必比弓箭远,因为子弹是很重很小的东西,有利于弹道直线,但是一旦开始下坠,就会弧度变化很大,不如轻巧的弓箭抛物线更匀称。
而弩箭射出去也是稍稍带有一些抛射的成分。其实这个原理在现代武器中也不罕见,例如很多炮弹都是有尾翼的,就是为了增加抛物线匀称度的。所以,步枪子弹直射比箭矢远,抛射则未必。
还有一点就是这里说的是射程,而AK400米说的是有效射程,AK的子弹2000米都还有杀伤力,所以不管怎么说,秦弩射程超过AK都是无稽之谈。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这个宣传不过是无良媒体博人眼球罢了。首先给大家看看秦弩射程超AK两倍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拿弩箭的抛物线射程和AK47的有效射程来比,AK有效射程400米,秦弩估计抛物线射程可以达到800米,所以弩箭射程是AK的两倍。但问题是,AK的抛射射程是2000多米。。。。
这么比有个啥意义?在古代,弓的抛射还有点意义,因为弓箭的远距离存速能力比弩箭好得多,所以弓兵可以采用远距离大仰角覆盖射击。大名鼎鼎的英国长弓手就是常常使用大仰角抛射覆盖来实现远距离打击的。
英国长弓兵
但是弩箭不一样。弩的抛物线射程没有任何意义。主要还是因为弩的形态和弓差距太大导致的。首先,弓可以做的比较长,拉距做的比较大;这样拉力曲线比较好,可以发射质量较大且尾翼尺寸较大的箭。一般来说弓箭的初速只有40-50m/s。虽然初速低,但是因为质量大,飞行稳定性好,所以存速能力高,因此不论是有杀伤力的距离还是最大抛物线距离都要高一些。而弩则不然。弩的弓臂没法像弓一样大,因为弩是横着使用的,如果弓臂太长,势必影响到士卒之间的间距,也就是会导致阵型过于稀疏,造成火力密度下降,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弩只能用较短的弓臂,但是大家都知道,弩的拉力其实比弓还要高,高到要用腰力开弩,或者滑轮系统上弦,这就造成它的拉力曲线是非常陡的,在发射瞬间,引入的震颤和横向干扰比弓箭大得多。再加上弩箭本身就要比弓箭短,而且箭羽也要比弓箭小,飞行稳定性也不好,所以弩箭的远距离存速远远不如弓箭。所以尽管弩箭的初速可以达到70m/s以上,但是实际有效射程反而不如弓箭,只能用于直瞄射击。
弓箭和弩箭的对比,可以看到两种箭长度的巨大差异
所以历朝历代,弓是具有普适性的主要远程武器,而弩一般都是用来对付重甲步兵和重甲骑兵的,使用方法也是近距离直射。只有像汉朝这种对手远程火力过于弱鸡的朝代,才会选择大规模装备弩。而且历史上弩兵对阵素质优良的弓兵,基本上是一边倒地被射爆。比如克雷西会战中,英国长弓手对阵法国的热那亚弩兵,尽管射击距离只有150m,但是法国雇佣的热那亚弩手依然没发射准,加上射速远不如长弓,导致热那亚弩兵被直接射爆。
英法克雷西会战弓手和弩手的对决
按照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记载,“凡弩手射手,候鸟铳打放将完,贼至六十步之内,起火放,方许继铳后射箭,无令不许擅发。”这里面鸟铳的施放距离是100步,而弩只有60步。也就是说,弩的有效射程其实很小。所以自古也有这样的说法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就真能抛800m,连鲁缟都不能穿,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