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公正执法的故事?包拯秉公执法的故事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5030

包拯执法严正的故事

1包公审驴

包拯公正执法的故事?包拯秉公执法的故事

一天王五抢自己的驴去卖炭他把驴捆在市场门口的树上,一会卖完了出来看见驴变的又瘦又小,就去报了案,包公想了想说:“把这头驴关上3天,再审,第三天包公说把这头驴打40打板爱他怎么跑就怎么跑!果然找到了偷王五驴的坏人!!!!

2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3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古代清官包公惩恶扬善的具体一个事例。

事例:曾经有两位妇女为了一个孩子的归属权而争论不休,两位妇女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于是这件事情上了公堂,公堂上,包拯说:你们两人各牵孩子的一只手,如果孩子拉住了谁的手,那么孩子就是谁的。

于是两位妇女都开始对孩子拉拉扯扯,在一番拉扯之中,一位妇女含泪松开了孩子的手。可是最后包拯却把孩子判给了这位妇女。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包拯说:谁会忍心看自己的孩子忍受拉扯的痛苦,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于是众人才恍然大悟。

扩展资料:

包公真名包拯,由于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公”之名,民间也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言语。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有“包青天”之称。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赴建昌担任知县。后因为家中父母年迈,不希望儿子在外奔波,所以包拯辞去官职,回家照顾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后,包拯才担任天长知县。很多人知道包拯都是因为他公正廉洁,为百姓伸冤。很少知道的是,他在处理公事上也很出色,他注重实干,从不贪污百姓分毫,为百姓考虑,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后来,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后,被召任开封府,成为开封府尹。包拯在朝廷正直廉洁,为人刚毅,很多贵戚宦官因为害怕而收敛了很多。那时京城里也说:能做到从不行贿的,也只有阎王爷和包老头了。

包拯上任后,改变了之前的诉讼规矩,按照旧规,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但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因此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即使身处朝廷的人,即使犯了错,他也一视同仁,上奏弹劾。他还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包拯把自己跟百姓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所以能够感受百姓之苦,不忍让百姓如此困苦,所以做出了许多事情改变百姓的生活状态。所以包拯的名号才能言传至今。

有关包拯的治法公正故事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