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时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160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武昌起义的导火线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时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辛亥革命导火线是什么

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时

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分为直接导火线和间接导火线,直接导火线就是众所周知的爆发在1910年10月10日的武昌新军起义,当时湖广地区的革命团体发展的很迅速,他们利用报刊杂志等宣传手段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民主共和的进步思想,在广大市民中间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湖北新军中,很多中下层官兵都加入了革命团体,他们对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但是一直找不到起义的时机。与此时,清政府在城内到处抓捕革命党人,很多革命团体遭到破坏,一些革命党人因此牺牲,革命的形势一触即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还有一个,那就是发生在1910年6月的四川保路运动,当时帝国主义为了更多的开拓中国内地市场,获取更多的廉价资料和广阔的市场,强迫向清政府贷款修建广汉铁路,铁路建好后,清政府又不顾广大人民的反对执意宣布将铁路收归国有,实际上就是将铁路的管理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国家,这引起了川、鄂、湘、粤人们的一直反对,尤其以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为了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蒸度调遣大量的湖北新军前往四川,这就导致湖北守卫的空虚,武昌新军趁机发动了武昌起义,继而引起了全国的连锁反应,清政府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因此四川保路运动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间接导火线。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

武昌起义

课文的标题揭示了本课的重点。首先我们来看看武昌起义。起义爆发前,清王朝统治之下的情形如何?书本提供了一首歌谣(请一位学生朗读)

师:这首歌谣说明了什么?

生:略。

师:对!我们判断出清朝人心丧尽,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不愿在旧制度下生活下去,清统治者空前孤立,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湖北的一些革命团体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新军中宣传、组织。1.6万多名士兵,革命党人就占了约一半,甚至于个别营队,赞同革命的达到了75%以上,也就是说革命的基本力量已经形成。再加上这一时期,保路运动的开展,尤其是在四川,从和平方式演变为起义,从而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换句话说,湖北的革命党人抓住了这样的条件和时机,展开了紧锣密鼓的筹备。

师:可是一件突发事件打乱了起义的计划,什么事件?

生:略

师:起义暴露了目标。那么清政府顺藤摸瓜,发展又如何?

生: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不少革命党人惨遭杀害。

师:当时全城戒严,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十分危急——“群龙无首”,起义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结果?

生:起义失败。

师: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领导,革命党人选择坐以待毙还是主动出击?

生:主动出击。

师:对!新军中的一些革命党人依然毫不畏惧,自行联络,准备继续发动起义。这种行动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不怕牺牲,不怕挫折,更重要的是革命的积极主动精神。

于是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正式爆发。这是武昌的阵地略图,请同学们根据我点击的名词和顺序,简单说说武昌起义的经过。(首先驻武昌城内的新军工程营第八营在革命党人的率领下鸣枪起义,打响了第一枪;接着奔向楚望台军械库,由于守卫士兵的配合而迅速占领。占领军械库的意图十分明显:补充弹药;然后革命军向总督府发起进攻,兵分三路,激战一夜,于次日黎明那下。)原先坐镇督署,曾镇压革命党人的湖广总督瑞征呢?则抱头鼠窜,不顾及体面,在督署后墙挖了个洞,爬了出去,狼狈之极。11日,整个武昌被革命军占领,12日武汉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全部由革命党人掌控。历史上称这场革命为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

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

1911年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1911年9月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扩展资料: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昌起义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