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扩展资料: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参考资料: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四川频道--人民网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由来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又因为正月为元月,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依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要点起万盏彩灯,以表庆贺,并要出门赏月、燃放烟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阖家团聚、共庆佳节。
元宵节始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姓篡权,吕氏宗族掌管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铲除了吕姓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从此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访,与民同乐,以表纪念。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要的节日。
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燃灯的习俗也源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尤为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到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景象:“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注重元宵节,赏灯活动尤为热闹,灯的形式也更丰富。元宵节燃灯的风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灯式越来越多,灯的花色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风灯、琉璃灯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要燃放烟花助兴。
元宵节的传说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据说紫姑原名何媚,字丽卿,唐武则天时人。因为她相貌出众,寿阳刺史李景便害死她的丈夫并把她纳为侍妾,对她特别宠幸。李景的原配夫人十分妒恨,于是就在正月十五夜里暗暗地将她害死在厕间。天帝同情她,就将她封为厕神。也有的传说说紫姑是一个善良穷苦的姑娘,因贫穷死亡。民间有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夜里迎厕神紫姑的风俗,其做法大多是在正月十五夜里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一般的紫姑肖像。让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干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并烧香祭拜她,以占卜年景的丰歉,甚至是占卜众事。
闹花灯。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风俗,据说起源于一个神话传说。
古代,有一只天鹅飞临人间,被猎人误伤了。玉皇大帝闻听十分恼怒,便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命令天兵天将下凡,将地上的人畜全都烧死,以此来为他宠爱的天鹅复仇。面对人间将要降临的巨大祸端,一位仙人冒着巨大危险赶在天兵天将下凡之前前来相救。他出手相救,嘱咐人们,只要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家家户户点起火把,亮起灯笼,就可避免厄运。人们按照这位仙人的提示做了。随后,这位仙人又马上上天去报告玉皇大帝,说是已经火烧人间了,不必再动用天兵天将的大驾。玉帝率众神到南天门一看,只见人间是一片火光冲天,一片通红,就信了他所说的,不再穷追不舍了。就这样,人类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张灯、观灯就成为风俗,一直流传到今日。
元宵节的习俗情人会面。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在封建社会,年轻女孩不可以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往的好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也有很多情人借此相会。
吃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有的实心,有的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均可。开始,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圆”。吃汤圆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追念离别的亲人,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赏花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只有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习俗。
耍龙灯。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
舞狮子。舞狮子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姑娘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贝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加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除灾祛病。
元宵的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由来已久,现在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汉朝。汉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观舍利子祈福的习惯,换地推崇佛教,就命令从宫廷到民间在这一日都点灯。这就逐渐形成了元宵节的雏形。后来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的活动也定在了这一天,有了祭祀神灵的活动加持,元宵节开始被人们重视。
元宵节作为一个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成长扩展。形成于汉代,在唐代时因为国力强盛,不论京城还是城镇都流行挂灯,满城火树银花是唐朝人最喜欢的繁花盛景。元宵节作为灯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宋朝的元宵节已经发展成最热闹的狂欢节,彩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元宵节作为新年的延续,是过年庆祝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观灯、吃元宵、放烟花、舞狮子等,大家庆祝大地回春,也是预先庆祝一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的传说传说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传说三: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也在此时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