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是指的多少岁
古稀:七十岁。
读音gǔxīzhīnián
成语结构:偏正式
感情色彩:褒义词
古稀之年:汉语成语
释义:指人到70岁的时候
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
拓展资料造句
1.与日月同辉的诗人王之涣来到了景色秀美的黄山,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已是白发苍苍,但依旧精神矍铄,他徒步登顶黄山。
2.在接近古稀之年,她同一个与她同年的密友漫游欧洲。
3.作为演员的他,年逾古稀之年,戴着耳环,成为一名出色的水手,至今仍志存高远。
4.2年前,这位早逾古稀之年的老船匠彻底不造船了,但还是放不下相伴半个多世纪的手艺。
5.学生临行前,陛下曾言,太尉以古稀之年与宦官阉人同朝争衡,一人身系天下,为朕,为天下万民都应当保重身体。
6.奶奶虽已是古稀之年,但她容光焕发,精神仍然很好。
7.老伯到了古稀之年,身体还这么健壮,真是难得。
8.李伯伯到了古稀之年,身体还这么硬朗,真是难得呀!
9.八月桂花香,母亲大寿时。古稀之年身体健,劳作不辍精气足。宽容仁爱邻里赞,善良节俭美德传。亲朋好友齐祝愿:健康快乐,寿比南山!
10.今天您已迈入了古稀之年,对于您这样的老人,健康乃第一财富我衷心祝您健康、长寿。
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的是多少岁
不惑是40岁;花甲,指60岁;古稀,指7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花甲,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扩展资料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
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年过花甲、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多少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不惑之年——四十岁。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不惑之年作为40岁的代称。
花甲之年——六十岁。等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身体的代谢机能在逐渐下降,这道指甲上的白痕也逐渐消失,所以六十岁也被称为“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七十岁。是指人到70岁的时候。又叫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
年岁别称:
婴儿:人初生。
襁褓:周岁以下。
孩提:2至3岁。
垂髫:童年。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黄口:10岁以下。
舞勺:13岁至15岁。
舞象:15岁至20岁。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男子30。
不惑:男子40。